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2021-01-18 扒拉文史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巨大的原始森林,一旦進入就會迷路。

紅極一時的甲殼蟲樂隊唱了一首《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遙遠的距離,女孩的香氣,洗髮香波的味道,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細碎的片段,生動又凌亂,縹緲又具體。

1987年村上春樹因為這首歌構築的世界,以《挪威的森林》為同名寫了一本青春小說。

主角渡邊,直子,綠子等一行人就像迷失在他們感情的森林中,被團團濃霧包圍,那種時隱時現的迷茫和無助縈繞在每個人的心裡。

小說以渡邊的第一視角描繪了他同直子、綠子的複雜情感。直子、渡邊、木月是高中關係最好的三個人,直子與木月是情侶,直到木月的自殺戛然而止。後來,渡邊和直子在東京不期而遇,渡邊漸漸愛上了直子,兩人開始交往。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進行了親密的接觸,卻沒想到第二天直子便不辭而別。

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在一家精神療養院。返校後,渡邊偶遇了熱烈、陽光的綠子,「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儘管如此,渡邊還是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以及直子在心中留下的美好痕跡。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再也不能隱瞞自己的真心,因為直子的離開失魂落魄,又在斷斷續續中再次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生與死

這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反覆提到的主題。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都是以死亡結束,開篇木月的自殺,以及到後面直子、初美,一個又一個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原本活靈活現的人,卻香消玉殞。雖然生離死別終有時,但年輕的生命隕落,讓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死亡的肅靜。

面對戀人木月的離去,直子用抑鬱、同渡邊交往與之前生活了斷的手段來哀悼他,甚至最終都無法擺脫木月的陰影,了結了生命,追隨他而去。

死亡就像一場惡性循環,深不可測的黑井。直子的離去,又讓渡邊沉浸在莫大的哀傷中,即使往後若無其事地生活著,在某一個時間的節點,想起深愛又曇花一現的直子,渡邊還是忍不住痛苦,就像開頭他在飛機上的掩面而泣。

而初美選擇割腕則是她對戀人永澤的絕望。

永澤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優秀人才,家境殷實,一表人才,名牌大學,還有體面的工作,只是奉行著自己紳士理論。「紳士就是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初美,愛情,家庭……都屬於「想做的事情」。然而永澤的理想是權力的巔峰,實現夢想就要做「該做的事情」,他義無反顧地捨棄掉了對初美的眷戀,尋花問柳,只為否定存在過的愛情,這種決絕與狠心也讓出初美走向了絕路,而永澤則繼續背負著這份沉重。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本身,對於經歷死亡的人,可能是一種解脫。無論是因為像綠子的母親和其他親戚,生了大病,病痛經過相當長時間,還是像木月這樣對現實生活感到格格不入,因為自己內心的執念而放下了生命的希望,死亡反而相對來說,不那麼痛苦。

可這對活著的人而言,至親至愛的離去,實在致命的打擊。尤其是成年之後,死亡的陰影一點一滴侵蝕著生命的領域,等到對身邊人的離去已經麻木時,才發現身旁已是漆黑一片。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席捲著仍活著的人。那些離開的生命其實以另一種方式永恆在留下的人裡,比如木月之於直子,直子之於渡邊。

愛與性

年少時讀《挪威的森林》,被其中大膽直接的性愛描寫所吸引,但重拾起這本書讓人更明白,在書中,性其實是愛情的載體。沒有愛的性,就像浮萍,隨意揮霍也無關係。但愛一旦糾纏上了性,那麼性將會是對另一個人,用身體做出的承諾。

木月與直子青梅竹馬,從小到大只有彼此,也一起撫摸過對方,看上去實在一對令人豔羨的情侶。但是直子和木月是否真正相愛,還是存在著巨大的疑問。

直子,沒有保守的性觀念,但是面對木月卻毫無反應,以至於他們兩人都保持著童真,讓人不得不懷疑直子對木月並非愛情,而是依賴。同樣,在木月結束生命之前,他去見了作為朋友的渡邊,卻並沒有去看望直子,或許直子在木月的心中的分量還沒有渡邊大,這在真心相愛的情侶顯然是不存在的。

直子和木月的關係也正如直子所說「我倆就像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就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親密卻難以激蕩起,愛情的漣漪。

木月去世後,直子一直活在木月的陰影裡,難以走出,人際圈也更加縮小。想要走出就必須與真實的世界建立聯繫。對於當時的直子來說,恰當的聯繫就是作為朋友的渡邊:「你的意義就像根鏈條,把我們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鏈條,我們企圖通過你來努力使自己童話到外部世界之中去」為了抵禦死亡,為了擺脫木月,為了重拾愛上他人的能力,直子選擇在生日那天獻身給一直鍾情於自己的渡邊。

可惜,我們都知道愛,無關努力。

以至於他們成功的性經歷只有第一次,以至於直子精疲力竭卻一直未能愛上渡邊。

渡邊和綠子是沒有性的柏拉圖戀愛。渡邊喜歡綠子,不然也不會說出,「喜歡你喜歡到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黃油」,這樣扣人心弦的情話。但渡邊的愛已經給了直子,並且渡邊一直等待著逐漸有回應的直子,也就註定了面對可愛又熱活潑的綠子,渡邊沒有任何反應的結局,甚至在他們再次相遇時,綠子留長了頭髮,渡邊都沒有注意到。而愛一個人,細節的差異都會讓人敏銳的察覺到,渡邊對綠子有感情,因為細小的念頭,未能成為愛情。

永澤和初美也逃不開愛與性的命題。初美愛永澤,她只想和永澤享受性的美好,永澤對初美有感情,但是他對自己的愛戰勝了對初美的愛意。以至於他可以隨心所欲的去酒吧尋找獵物,換過的女孩一茬又一茬,用性的隨意與放縱來反覆告訴自己,他對初美的愛也不過如此,他是真正收放自如的紳士。

孤獨

在挪威森林中複雜的感情曲線裡,所有人都愛而不得,就算成為戀人,就算發生關係,也有深深的溝壑,無力跨過去。其實這些溝壑,來源於靈魂的孤寂,就像渡邊的那句解釋:

「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就會覺得身體好像一點一點的腐蝕下去,最後就會熔化成綠色的粘稠液體,被吸進地底下去,然後只剩衣服留在那裡,就像那種感覺」

因為無法逃離的孤獨,所有人都渴望得到極致的愛情,又因為對愛情的要求極端苛刻,非他不可,所以釀成了錯愛、迷失的結局。

感同身受,自我救贖

在年輕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健在,大家其樂融融,自然體味不到摯愛離去的痛楚。在懵懂的年紀,兩個人的愛情都不曾摻雜過多的欲望與考驗,於是天生免疫了愛情的混亂。在年少無知時,所有人都在同樣的氛圍裡,處於相差無幾的處境,沒有層次複雜的經歷,也就無緣了難耐的孤獨。

成年人讀懂《挪威的森林》,與其說是因為對文字處理能力的進步,不如說是書中描寫的迷惘與感傷就是成長。我們能做的只能像渡邊一樣,活著的人一樣,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無法迴避成長的哀傷,就適應黑暗後,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很多人把《挪威的森林》當做一本黃色小說來看,也許是因為年少不知愁。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該片講述了大學生渡邊與直子、綠子等人之間的愛情糾纏,該影片獲得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以及入圍第六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村上春樹的原著中夾雜了關於愛情、性、死亡、人生等話題的探討。導演陳英雄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裡呈現出了渡邊和直子、綠子之間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提起《挪威的森林》我們或許會想起,很有名的幾句話,比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當。我喜歡你的程度就像:所有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黃油。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 小說開頭,就是渡邊的回憶,他想到了那片霏霏細雨的草地,想到了直子。 當時直子問他:「我心裡要比你想的混亂得多。 黑乎乎、冷冰冰、亂糟糟……嗯,你為什麼和我睡?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想必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裡描述男女關係常常伴隨著性描寫,而這一點在《挪威的森林》裡有很明顯的體現。大量直白、細膩且大膽的性描寫,令人咋舌。哪怕是在民風開放淳樸的日本,這也是備受爭議的。針對媒體和讀者的質疑,村上春樹卻坦蕩地反唇相譏道,「越是如實寫,就越是沒有腥味。」其實這樣的爭議,儘管在此書出版多年後,依然沒有停止。
  • 《挪威的森林》那是一場關於青春的葬禮,更是成長的階梯
    這是我第三次讀《挪威的森林》,說句實話,年輕的時候讀這本書根本沒讀懂,在我們成長的年代裡,關於有關性描寫的書籍一直被大眾視作洪水猛獸,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催生了一大批青年男女在年少時期便開始讀此書,但我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是奔著書中的一些另類描寫而去的。當年第一次讀完,我對此書的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充滿著質疑,有點不明所以。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銘
    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裡面又冷,又黑,又沒一個人來救我。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讀來令人憂傷的書,它關乎青春與彷徨,關乎孤獨與愛情,關乎迷失與救贖,關乎死亡與成長。可以說,這是一部青春戀愛、成長小說,寫於1987年。就好像有16歲的幻想少年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就有《挪威的森林》的讀者群。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表了自己的長篇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一經問世就在日本銷出760餘萬冊(1996年統計),這在只有一億多人口的日本是一個奇蹟,平均每十五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有這本書。這是一本關於戀愛的小說。
  • 村上春樹究竟想通過《挪威的森林》告訴我們什麼?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的創作背景是在人們享受著豐富生活、經濟發展飛快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裡邊,人們的精神產生了一些危機。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少,內心與世界都產生了一定的隔閡,隨著物質與精神的壓力倍增,一種孤獨和焦慮的心聲,心態不斷的出現。看過這本書的人,可以分成兩大派:一類是支持者,從書裡的故事中產生了思考,覺得十分有感染力。而另外一類讀者,則是完全持相反的態度,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物是在幹嘛,只覺得看完心裡十分壓抑,煩躁難安。
  • 《挪威的森林》:熱鬧只是人生的片段,孤獨才是永恆
    沒人會喜歡孤獨,只是害怕失望罷了。《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作品中最容易讀懂的一部了,沒有隻留下事件的過程和結果而不去追問起因和答案的神秘,也沒有卡夫卡式的隱喻,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用平緩乾淨的語言講述著已經逝去的青春。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書上君接下來給大家聊一聊上面提到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最早的經典。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片森林,那裡或許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令人神清氣爽;也許白雪皚皚,一望無際,了無生氣,給人落寞不安。《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容易讓人思維深陷孤獨與渴望的書。
  • 《挪威的森林》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希望的,哪怕是一點亮光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最近我喜歡上了作家村上春樹,並一舉榮登我最喜歡的作家排名,沒有之一。《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所著,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首先,我們按照慣例介紹一下作者,村上春樹是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
  • 挪威的森林,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字,才能描述出如此深刻的世界?
    說起《挪威的森林》,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溶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伍佰獨具風格的嗓音,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說這首歌就是伍佰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才創作的。今天小創就要給大家分享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 你真的讀懂挪威的森林了嗎?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只因為在某個同學的摘抄上看到了這段話,我二話沒說就買了一本挪威的森林,在我看來,這本書一定是講述了一個美好而又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事實好像出乎了我的預料。不得不說,《挪》是一本文學性極強的書,雖是一本青春愛情題材的小說,但還是很難沉下心來將他一口氣讀完。
  • 《挪威的森林》:只有三角戀?那是你沒看明白
    而在木月自殺去世後,渡邊才真正地接觸了直子,也在接觸中逐漸對她動了情。即便後來直子因木月的死而產生了精神問題,後又去療養中心養病,渡邊也未曾放棄過她。而綠子是渡邊的大學同學,兩人都選修了戲劇課。綠子活潑開朗、爽直率真的性格很快便吸引了渡邊,在無法與直子見面的時間裡,綠子則迅速填補了渡邊的內心空白。
  • 內向的青春不迷茫,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講的是這樣的事!
    孔子說三十而立,日本有位我們熟悉的作家們,村上春樹29歲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的文學新人獎,後來更是憑藉一部《挪威的森林》暢銷日本,這時候他已經寫作了將近10個年頭,而在他成為小說家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 《挪威的森林》:每一個流逝的青春期,都大同小異
    想起多年之前購買的《挪威的森林》,具體情節已記不太清楚,索性找出重讀了一遍。一周左右,滿腦飄著直之,綠子,渡邊,玲子,木月,永澤,初美。滿紙的抑鬱,頹廢,不正常,精神有點分裂。二十歲左右,總覺得已是成人,其實 除了性能力,其它都是弱智。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所以讀完《挪威的森林》無不發現,無論是從渡邊、直子、玲子,亦或者是永澤……的身上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孤獨和無奈。有人因此自殺喪命,有人卻學著品味消化。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
  • 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
    我說專注小說的小九,今天的話題是: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第一次接觸挪威的森林是在高中,當時他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平靜,完全想不到小說居然還可以這樣寫,在這之前,平時見不到的,我也讀過不少作品,想到兒時看的兒童文學,再到後來的文學名著,甚至連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流行小說也是來者不拒,但這些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內核主要的是講述一個故事。
  • 《挪威的森林》與變態心理學
    智能化的現代生活,充滿著機會與焦慮,在各種平臺上有人施展神通,輕易暴富,有人背後仰望,急不可耐而又無有辦法,每個人都能俯視世界,卻又感到無限孤獨,《挪威的森林》出版於1987年,距今已32年,可很多讀者仍然愛不釋手,其原因,不過是從中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