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十而立,日本有位我們熟悉的作家們,村上春樹29歲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的文學新人獎,後來更是憑藉一部《挪威的森林》暢銷日本,這時候他已經寫作了將近10個年頭,而在他成為小說家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村上村樹父親是教師,爺爺是和尚,母親是船商之子,他在相對封閉的關西文化中成長著,父親允許他可以到書店賒帳買一些正經書來看,中學後他變得叛逆,高中整日和女生廝混,逃課抽菸,迷戀爵士樂,後來轉學考入東京早稻大學,學習文學戲劇。
畢業後他與妻子花了500日元開了家酒吧,在經營與讀書中他後來決定寫作,在他31歲的時候,他將酒吧轉讓,從事專業寫作,於此同時日本文壇出現了一批作家,對社會現實不滿,但又無力改變,於是開始逃避和選擇在精神上超脫,由此人們稱他們為內向派!
文學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著不同形式,流派,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始終無法迴避,而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的價值與意義也離不開著幾個問題,儒家講究入世,小乘佛法說度己,大成佛法說度己度人,而道教將就自然無為,但在現實中更多人似乎都在世俗中。
內向派對社會是漠不關心的,將現實中的矛盾迴避掉,使個人與自我脫離人群,脫離生活,脫離現實世界而無意義地存在。「無意義的人,在無意義的地方,過著無意義的生活」成為他們表達的中心,正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描述戀愛、友情中充滿了逃避與幻想。
青春的迷失,愛情的死亡,婚姻的成功,最終都離不開每個人的孤獨,社會的冰冷,物慾的橫流,使這些內向的,迷失的的一代人無法融入現實生活中,在掙扎中在我的心靈世界如夢,然而這些夢與現實格格不入,焦慮,空虛籠罩在日本的東京,京東,或者名古屋!
喜歡爵士樂村上春樹用《挪威的森林》作為書的題目是因為這是披頭四的一首表達個人孤獨彷徨的一首歌,與自己的主題相似,無論是後來的超現實,還是意識流都是對人內心的表達,無論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現在好多文章在販賣焦慮。但內向派更多的是對自我的救贖與解放。
魏晉風華有嵇康陶淵明,他們的豁達是很多人不能比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們何必活在思想的牢籠裡呢?是曾想,無論是儒,釋,道,最終都是對我們思想的一種解放,我們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但我們最寶貴的就是想像力與創造力,而一切物質文明的到來,都是我們內心的想法變成了現實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