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那是一場關於青春的葬禮,更是成長的階梯

2021-01-18 smile曉曉說育兒

#2020年第22本書(4月份第4本)《挪威的森林》# ,閱讀時間2020年4月22-29日。

作者:村上春樹,日本著名作家,生於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三十歲登上文壇,曾獲谷崎潤一郎等文學獎項,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深具影響,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

這是我第三次讀《挪威的森林》,說句實話,年輕的時候讀這本書根本沒讀懂,在我們成長的年代裡,關於有關性描寫的書籍一直被大眾視作洪水猛獸,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催生了一大批青年男女在年少時期便開始讀此書,但我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是奔著書中的一些另類描寫而去的。

當年第一次讀完,我對此書的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充滿著質疑,有點不明所以。

不明白直子為什麼明明愛的是木月卻不肯把身體給他?

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可以那麼隨便的和別人發生關係?

渡邊明明喜歡直子,卻能一直和其他女孩睡覺?

玲子和渡邊又究竟是什麼關係?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沒有辦法到達的森林。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關於直子

而這次再讀,開篇就被作者描寫的那種荒涼和孤獨感所籠罩,舊時的風景仍在,那時的觸感還有,只不過漸漸模糊,越來越遠,直到連直子的影像都記不起來了。

即使在經歷過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記起那片草地的風景。連日溫馨的霏霏細雨,將夏日的塵埃衝洗無餘。片片山坡疊青瀉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風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雲緊貼著仿佛凍僵的湛藍的天穹。凝眸望去,長空寥廓,但覺雙目隱隱作痛。清風撫過草地,微微拂動她滿頭秀髮,旋即向雜木林吹去。樹梢上的葉片簌簌低語,狗的吠聲由遠而近,若有若無,細微得如同從另一世界的入口處傳來。此外便萬籟俱寂了。耳畔不聞任何聲響,身邊沒有任何人擦過。

.......

不過,讓直子的面影在我腦海中如此浮現出來,總是需要一點時間的。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所需時間越來越長。這固然令人悲哀,但事實就是如此。起初五秒即可想起,漸次變成十秒、三十秒、一分鐘。它延長得那樣迅速,竟同夕陽下的陰影一般,並將很快消融在冥冥夜色之中。

「然而無論如何,我認為自己對你都是不夠公正的,以致使你茫然不知所措,心靈遭受創傷。但同時我本身也同樣陷入了迷惘和自我傷害的境地。這既非花言巧語,也不是自我辯護,確實如此。倘若我在你心中留下什麼創傷,那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也是我的創傷。所以,請你不要怨恨我,我是不健全的人,比你想的不健全得多。也正因如此,我才不願被你怨恨。如若被你怨恨,我勢必真正歸於土崩瓦解。我不像你,不可能輕易地鑽入自己的殼中,隨便做點什麼來使自己獲得解脫。你是否真是這樣我不得而知,但在我眼中你總顯得如此。因此,我時時羨慕你。過度地拖累你,恐怕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以上這段話,是直子住進療養院之後給渡邊的回信,正如直子所言,她在很努力很努力地掙扎,試圖逃離自己,與渡邊的交往,來救贖自己,可是終因她和木月的關係完美的無法切割而宣告失敗。

木月和直子從未同彼此相分離,而對於其他正常孩子精力的性的覺醒和隨之而來的好奇、焦躁,在他們身上並未發生。人都是因為不完整而投入兩性關係,投入社會,而他們仿佛在彼此身上得到了完整,因而自己變成為了孤島。

「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無法面對社會的直子和木月失敗了。木月早早自殺,直子也在一番努力後選擇了死亡。

他們在內心建立了與正常世界不諧調的人際模式,這模式僅僅適用於一起長大的他們之間,既不能進行消除或重置,也不能與社會聯繫共存。

木月已成為直子的一部分,而她沒能做到將這一部分從她自身剝離出來。不能擺脫童年,不能獨立成長,不能有完整的自我,也無法接納別人。

木月死去後,直子便不再能與其他男性相處,她艱難地尋找著與木月之外的男性相處的方式。

就連直子在生日那天與渡邊的第一次,恰好是直子的階段性覺醒,她平生第一次有了性的衝動,她的身體為渡邊打開——或者說是為她對渡邊的渴望而打開。性是什麼?性是對關係的渴望。直子的內心深處知道,渡邊是她的拯救者,渡邊可以把她從泥沼裡,從挪威的森林裡拉出來。所以,她迫不及待地渴望和渡邊做愛。

但是,這一點不能急於點明,最好等她這個部分越來越強大時才點明,那樣直子或許就會得救。

但做愛後,渡邊問了直子一句,你沒有和木月做過愛嗎?

這一句極大地懲罰了直子。是啊,為什麼不對相愛了14年的青梅竹馬的戀人打開身體,卻對一個剛交往了一年的男子打開身體?這是何等罪惡的背叛!!!

所以,直子一句話都不能回答,只是僵硬著身子在那裡啜泣。

「他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

直子在20歲生日那天對渡邊的衝動是身體的直覺,認為她和渡邊的關係是對的,渡邊是她的拯救者。

但是,直子的內心卻很難接受這一點,她的意識裡是要對木月表示忠誠。

所以,她嚴重地分裂了,這才住進了阿美寮的療養院。

在阿美寮的第一個夜晚,直子赤裸著身子到渡邊床前,但第二天直子又徹底不知道這一點。

這也是直子的身體和內心一直在對抗結果,身體越想掙扎著向渡邊靠近,內心就越痛苦。直子最終沒有走出內心的煎熬,而選擇了自殺。

「我們兩人是一種不能分離的關係。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不過我們可壓根兒沒想利用你。木月的的確確喜歡你。對我們來說,與你的巧遇是我們同外界人的初次交往,並且現在仍在繼續。雖然木月死去不在了,但你仍是我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即使現在。正像木月喜歡你那樣,我也喜歡你。儘管我們完全沒那個意思,可是在結果上我們恐怕還是傷了你的心。真是一點兒都沒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渡邊是木月與直子同外界的唯一聯繫,只不過兩人僅憑這唯一聯繫還不能完全拯救他們,最終二人都沒能走出迷霧,所以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離開人世。

關於渡邊

渡邊在生活中應該是一個很普通的小人物,沉默寡言,不合群,不善交際,朋友很少,並不是一個很合群的人。

他不會故意讓別人去理解他,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裡,即使有人進入他的領地,他也不會改變自己,而把自己更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別人 。

他之所以能和木月、直子成為好朋友,也是因為他身上有著和他們類似的特質,而又不完全相同。

直子和木月需要彼此共生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所以當木月死後,直子是無法繼續活下去的。但是渡邊是可以的,他可以蜷縮進自己的殼中療傷,並在治癒之後,還可以輕鬆的走入人群。

「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曾對誰一往情深。」

渡邊的個性中除了安靜、真實之外,還是一個比較幽默和寬容的人,這點從他和綠子的交往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綠子是一個有些戀父情結的女孩。因為從小「剛一撒嬌,就被掄到一邊去」,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自己去找一個一年到頭百分之百愛我的人」。可是她其時的男朋友,卻古板到不許女朋友穿白色以外內褲、「一任性一撒嬌他就發脾氣,吵得不歡而散」。

直到她與渡邊相遇,她發現自己可以和渡邊談任何自己沒法跟古板的男友談的事情,可以一道看色情電影、大談性愛和性幻想,得到從像父親的男友那得不到的理解和自在。

她漸漸喜歡上渡邊,在渡邊面前,她也越來越像一個小女孩。她要求渡邊「在附近找家情人旅館,進去和你抱在一起睡,一覺睡到大天亮。」

渡邊覺出不妥想拒絕,於是綠子便像真正的小女孩一樣開始任性:「求你了,要不然我就坐在這兒哭一晚上,誰向我第一個搭話,就跟誰睡去。」於是她真的就這麼留下了渡邊,並且如同小女孩一樣,在渡邊的懷裡舒舒服服地睡著了。

「在以往二十年人生當中,我連一次,哪怕一次都沒撒嬌任性過。」

綠子其實看出了渡邊的問題所在:

「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裡,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立刻恢復原狀。」

綠子正是因為無法忍受渡邊這樣的冷淡和退縮,所以選擇了離開。

在綠子離開渡邊後,渡邊經歷了劇烈的痛苦,或許正是這種痛苦,渡邊才感覺到愛的真實的存在,以及由自己的冷漠導致的對雙方的傷害。

後來綠子正式與男友分了手,對渡邊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一切看似會好起來了,但渡邊還有一部分仍然沉沒在過去中,內心仍與直子保持著某種聯繫。

在直子死後他難以接受,外出旅行流浪,受到漁夫的好意款待。之後,渡邊想起了他早年的女友,終於看見了自己從前的錯誤:

「我驀地記起高三時睡過的女友,在她身上,自己做得何等殘酷!想到這點,我心裡感到一陣冰冷,無可救藥的冰冷。我幾乎從未思考過她會作何想法,有何感受,以及心靈受何刺激。……其實她是個非常溫柔的女孩,只是當時我將那種溫柔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絲毫未加珍惜。她現在做什麼呢?能夠原諒我麼?」

借著綠子的愛,渡邊發現了自己身上的殼,漸漸能走了出來,在回憶和現實中都感到了世界,感到了愛和真實。

而借著玲子的友情和陪伴,渡邊終於告別了直子的死。

「假如你對直子的死懷有一種類似創痛之感,那麼就把這種創痛留給以後的人生……如若可以學習到什麼,那就要從中學習。

「祝你幸福,祝你幸福地活下去,把我這份和直子那份都補償回來。」

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響,日復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我喝光了幾瓶威士忌,啃著麵包,喝著水筒裡的水,滿頭沾滿沙子,背負旅行背囊,踏著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西行。

渡邊與玲子的關係

直子死後,玲子接收了直子全部的衣服,也走出了阿美寮,並來到東京和渡邊面談,然後玲子和渡邊也發生了關係,其實這時的玲子只是直子的化身,來和渡邊進行最後的告別。

所謂成長,最終不過是學會如何內心諧和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答案是簡單的,但是有很多人甚至把生命丟在了這道門檻上。沒有人能夠幫助一個人的成長,成長是各自的朝聖路,每個人有每個人無法逃避的挑戰。

拒絕成長的疼痛、拒絕丟掉舊殼的人,即使不是以死逃離世間,仍會在未來的歲月裡繼續心靈的不幸。直子失去了木月便不知如何生存,永澤緊抓著孤獨而不惜令自己內心饑渴;與之相對,綠子結束了對做個小女孩的渴望,同時便放棄了對渡邊耍賴任性的特權;渡邊逐漸認識到自己應該如何接受綠子的感情,也終於因自己過去的冷漠和殘酷感到了內疚與心痛。

這次讀完,仍然有好多處很迷惑,聽說有村上的書迷讀此書十幾遍的大有人在,希望自己下次再讀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每周讀懂一本書# 曉曉2020年第22本《挪威的森林》#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文|喵大小姐 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十年前,那會只知道它很有名,由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先生所創作,風靡海內外,但當時我卻並未看懂。 如今再次翻閱,越發覺得它處處透著悲傷的痕跡,這種悲傷,源於真實,源於一種對青春的祭奠。
  • 《挪威的森林》:只有三角戀?那是你沒看明白
    文|椰子也愛笑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編輯|壞貓1962年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四發行了一首《挪威的森林》,它就像是平靜湖面上泛起的漣漪,喚醒了人們對於青春時代的美好記憶。就連村上春樹也不例外,或許是某天偶然聽到時,觸及了內心一隅柔軟的角落,隨即執筆寫下了同名小說《挪威的森林》。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表了自己的長篇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一經問世就在日本銷出760餘萬冊(1996年統計),這在只有一億多人口的日本是一個奇蹟,平均每十五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有這本書。這是一本關於戀愛的小說。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銘
    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裡面又冷,又黑,又沒一個人來救我。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讀來令人憂傷的書,它關乎青春與彷徨,關乎孤獨與愛情,關乎迷失與救贖,關乎死亡與成長。可以說,這是一部青春戀愛、成長小說,寫於1987年。就好像有16歲的幻想少年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就有《挪威的森林》的讀者群。
  • 《挪威的森林》:背負創傷的抒情詩,我們拿什麼找回逝去的青春?
    改編《挪威的森林》遇上的問題,可能比改編任何名著都要多。因為自詡為村上的專家太多,喜歡村上小說的人太多,相比之下,陳英雄這個名字,好像太渺小了。我很喜歡陳英雄的《挪威的森林》,事實上村上的小說也看了也不下5遍。說實話《挪威的森林》的故事讓我蠻驚訝的。我很意外《挪威的森林》是一個如此用性來證明愛的故事。村上春樹本來就是一個很會用大量篇幅來書寫性這方面的作者。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挪威的森林》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末瀰漫於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家的時代精神;同時,又讓我們看到青春交往中的一縷輕煙般的真情。作者沒有說教,要讀者怎樣,但那縷真情無疑是他稱道的,也讓讀者為之感動。
  • 內向的青春不迷茫,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講的是這樣的事!
    孔子說三十而立,日本有位我們熟悉的作家們,村上春樹29歲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的文學新人獎,後來更是憑藉一部《挪威的森林》暢銷日本,這時候他已經寫作了將近10個年頭,而在他成為小說家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 《挪威的森林》:分析三個女人的命運並看到真相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森林,也許我們從未去過那裡,但他一直在那裡,一直在那裡。迷路的人迷路了,遇見的人會再相逢。即使你是最心愛的人,你心中也會有一片你無法企及的森林。這是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告訴我們的:青春和成長總是困惑和悲傷。我們一路尋找那和自己最合適的人,最後發現所有的相遇與相遇,愛與離開,都是為了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森林。
  • 《挪威的森林》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希望的,哪怕是一點亮光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最近我喜歡上了作家村上春樹,並一舉榮登我最喜歡的作家排名,沒有之一。《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所著,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首先,我們按照慣例介紹一下作者,村上春樹是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
  • 《挪威的森林》:每一個流逝的青春期,都大同小異
    想起多年之前購買的《挪威的森林》,具體情節已記不太清楚,索性找出重讀了一遍。一周左右,滿腦飄著直之,綠子,渡邊,玲子,木月,永澤,初美。滿紙的抑鬱,頹廢,不正常,精神有點分裂。二十歲左右,總覺得已是成人,其實 除了性能力,其它都是弱智。
  • 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巨大的原始森林,一旦進入就會迷路。紅極一時的甲殼蟲樂隊唱了一首《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遙遠的距離,女孩的香氣,洗髮香波的味道,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細碎的片段,生動又凌亂,縹緲又具體。1987年村上春樹因為這首歌構築的世界,以《挪威的森林》為同名寫了一本青春小說。
  • 《挪威的森林》:青年的迷惘與成長
    「唯有死者永遠17」,對於好朋友木月的離去,渡邊其實心裡形成一個閉環,那片隱秘而奇妙的境地是只屬於他、木月和直子三人的,也隱喻著在長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渡邊對待這個世界一直是處於一種游離的狀態。這種游離不是對死者的哀嘆,更像是一種適應性牴觸,他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界隔離開來,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現實中,由於這份對自我的固執,顯得與周遭有些格格不入。
  • 《挪威的森林》:由人物的分析著手探討村上春樹筆下成長的得與失
    對於村上春樹來說,《挪威的森林》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書中的人物則反映了當時日本青年人的情感狀態。村上喜歡音樂,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甲殼蟲樂隊的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於是,1987年村上就以這首歌的名字寫了一部青春戀愛小說。本文將結合書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解析《挪威的森林》中主要人物的情感關係以及探討我們成長的得與失。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倘若提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邁不過去的作品。這本打破日本文壇沉寂的書,不僅一躍成為日本銷售總量最大的書籍,更創造了所謂「村上春樹現象」和「《挪威的森林》現象」。作為村上春樹人生當中最暢銷的一部現實小說,《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成就,倒也不辜負他為之付出的心血。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很多人把《挪威的森林》當做一本黃色小說來看,也許是因為年少不知愁。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小說裡面的人物不管是衣著,服飾,食物,所讀的書和所聽的音樂,都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為各國人民所熟悉的部分,比如披頭四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李斯特的巡禮之年。他的作品中現實感比較強的故事,即使換一個國家,換一個文化背景,經常也能成立。至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之類幻境中發生的故事,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 挪威森林,仙境(多圖)
    邂逅挪威的森林,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無論是甲殼蟲的樂曲,還是村上春樹的文字,都讓我覺得挪威的森林是神秘的,無可言狀的美,需要有緣才能相遇,我等待著。那次出一個不近不遠的差,沒想太多便選擇了開車前往。
  • 越南導演改編村上春樹名作《挪威的森林》,到底算不算成功?
    2010年,被文藝青年奉為圭臬的村上春樹著名的青春小說《挪威的森林》被越南導演陳英雄搬上銀幕。  在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故事中,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直子在療養院每每聽到這首歌,都會忍不住落淚。  直子對渡邊坦言自己遠比其想像的人格不健全多了,而這種不健全是根深蒂固的,早就埋下了種子。年少時目睹姐姐自殺身亡,十七歲經受木月莫名的死亡,加上多愁善感的性格,悲觀主義是直子怎麼也擺脫不了的了,走向死亡是直子的宿命。
  • 《挪威的森林》:「希望你可以記住我,記住我這樣在你身邊呆過」
    這時候,甲殼蟲樂隊的曲子《Norwegian Wood》帶給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極大的靈感,他以《挪威的森林》為小說名,寫出了一部長篇青春戀愛小說。這也是他以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講述了書中主角在情緒易失控且患有精神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大膽表白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的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
  • 《挪威的森林》,你喜歡綠子,我卻成為了直子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挪威的森林》,有人說它好看,有人說它太過悲傷不好看!其實好看不好看並不在於書籍本身,而在於看的人所處的心境。大一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圖書分享活動,我糾結了很久要不要推薦《挪威的森林》,不是因為它的一些莫須有的爭議,只是自己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後就已經陷進去了!我還是推薦了這本書,畢竟拋開一些個人情感,它的文字文風還是特別的清新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