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早已走向衰敗,隕石撞擊只是加速進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關於第5次生物大滅絕,多數人認為都是有一顆隕石所造成的,這個隕石如城鎮般大小直徑高長達10公裡。這顆隕石造成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在6600多萬年前,這顆隕石撞擊了墨西哥,萬是地球的氣候發生突變,而與此同時,地球的霸主恐龍也是逐漸的走向了滅亡。最近有人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那次撞擊被專家們稱為西克蘇魯伯撞擊事件,最近一個英國研修小組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早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恐龍都已經在走向衰落的道路之上了。相關研究人員把恐龍化石隨時間的變化分布做了詳盡的相關統計分析研究表明恐龍的三大分支,鳥臀目,蜥臀目,獸腳亞目,大約在9000萬年前就已經達到了致命的臨界點。也許就在那時候,恐龍的物種滅絕率可能要高於新物種的衍生率。簡單來說,就是恐龍的進化速度遠遠趕不上他們自身滅絕的速度。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狀態。任何物種可能最終都會走向滅絕,但是物種的滅絕速率,速度現在與新物種進化的速度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可是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發生的數百萬年前,大多數恐龍的進化並沒有維持平衡。只有少數的恐龍亞種,受到了大自然的照顧,它們是鴨嘴龍科與角龍科。在事件發生之前的千萬年內,它們的生命力卻一直都很旺盛。
科學家們發現,事實上,有證據表明,在希克蘇魯伯事件發生之後,鴨嘴龍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十萬年的時間。在隕石撞擊前的數百萬年之內,恐龍的進化一直在走下坡路,當然隨著恐龍的下坡路,早期的哺乳動物們就開始開心了,因為這樣來自天敵的威脅就會小很多,而且哺乳動物就可以在地球上愉快的生活了。
這就是表明了希克蘇魯伯事件,並不是恐龍滅絕的絕對原因,更多的是隕石的撞擊給氣數將盡的地球霸主恐龍給予了最後致命一擊,可是為什麼在9000萬年前恐龍開始逐漸走向消亡呢?這是一種多方面的問題,因為當時地球正處於發生解體的狀態,海面驚濤駭浪,波濤洶湧。大陸的板塊會也會導致火山的爆發。而且恐龍的棲息地也是慢慢的在收縮,而為之帶來的則是恐龍數量的減少。恐龍對於這種環境變化也是極其的敏感。
也就是說地球板塊的漂移影響了恐龍的棲息環境,減少了恐龍的數量,恐龍也是在大自然的懷抱內逐漸失寵。後是一顆隕石的到來,為他們的時代畫上一顆完美的句號,大家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