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記者眼中的「90後」扶貧幹部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個名為「三十而『礪』」的微信群,即將歸於沉寂。

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為合寫稿件,天南海北的新華社記者們往往會拉起臨時微信群,為稿子的選題立意、行文風格爭得面紅耳赤,分配任務時又「謙讓一番」,再彼此鼓勵著「同屏共振」,一起趕稿。

等到稿件完成,群也要散了。新的選題一來,又會有新的微信群出現在聊天欄裡。

1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播發融媒稿件《三十而「礪」,他們生於1990》。幾個「90後」年輕記者用近一年時間,在微信群裡留下超過20萬字的聊天記錄、各式各樣的表情包和無數個沒有結果的語音電話會。終於,改到第17版的文字稿、結構反覆調整的微視頻、元素換了又換的海報,最後出現在你面前。

誰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

我是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戴威,生於1993年。

今年冬天特別冷。風打在臉上,左勾拳,右勾拳,「揍」得人直哆嗦。想起去年此時,天氣要溫柔得多。一個和友人聚會的晚上,我們聊了很久。當有人說起,最早一批「90後」即將30歲時,大家突然安靜。

是那一刻產生的衝動吧。要給這代人寫篇稿子,就用我們「90後」的方式。

從那時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下鄉採訪,一定會問問當地人,村裡有沒有「1990年出生的扶貧幹部」?尋覓了很久,無意間發現了梁晨這個線索,很驚喜。一個北大高材生為實現自己的抱負,隻身到距離家鄉400多公裡的小城工作,又一頭扎進鄉村,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這背後一定有故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冬天的一個早上,終於見到了梁晨。來到了他生活3年多的地方,梁晨突然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地跟我講起村子的變化,說自己和村民從陌生到相熟的過程。說駐村工作的不易,說自己曾經在選擇面前有過的彷徨。我發現,原來他和我們一樣,是一個鮮活真實的年輕人。

而他又是那麼不一樣。為了深入了解老鄉情況,他選擇放棄鎮裡安排的宿舍,吃住在村;為了幫助因病致貧的村民,他3年如一日地奔波兩地代購藥物;為了加班趕材料,廢寢忘食也是家常便飯......

當我回到書桌前,整理小夥伴們傳來的採訪素材,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個和梁晨一樣的年輕人的身影,他們為共同的理想紮根基層,用智慧和汗水讓鄉村換了模樣。

誰說我們「90後」是「垮掉的一代」?

一個人的青春和另一個人的一生

我是新華社江西分社記者張璇,生於1993年。

去年冬天,正在採訪路上的我接到一個電話,同事邀我做一個「90後」主題的報導。沒幾分鐘,我就被拉進了叫「三十而『礪』」的微信群。一番激烈討論後,選擇「1990年出生的扶貧幹部」這個主題成為我們的共識。

在江西省扶貧辦推薦下,我找到了張揚帆和一個有關「畫」的扶貧故事。

趕了500多公裡路,我在定南縣鵝公鎮大風村和張揚帆碰面。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裡擠滿了熱情的村幹部,張揚帆正坐在木凳上取暖。「辛苦你們啊,天氣這麼冷。」他聲音有些低沉,臉上的表情克制、平靜,介紹材料說他是個「年輕有為的扶貧幹部」。

這位走進大山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果然不一樣。張揚帆來村裡不久,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立「同心畫室」,放學後的孩子們有了新的課外興趣班。

而另一個特殊學員的故事成就了我的稿件,也成就了張揚帆的事業。當盧保華操作著電動輪椅,眼中炯炯有神地來到「同心畫室」時,我驚訝於生命中難預料的挫折和萍水相逢,怎麼會把兩道不同的生命軌跡擰成一股,彼此成就的?後來在採訪中,我們也有了答案。

採訪結束當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這片土地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一個人的青春和另一個人的一生,以及天寒地凍裡還嗅得到的一縷桂花香。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想

我是新華社陝西分社記者吳鴻波,生於1994年。

「90後」寫「90後」。當同事提出這個創意的時候,我很感興趣,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的不成熟。

「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很多在扶貧一線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你不想去看看真實的他們嗎?」一席話觸發了我的「奔三」焦慮,也讓我想去捕捉那青春可愛的身影。

幾經打聽,我找到了在太白縣梅灣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陸星。行進在白雪皚皚的大山,背包裡裝著採訪本、設備,還有我的疑問:一個名校畢業的博士,真的能在這裡紮下來嗎?此行任務不輕鬆,在同事連環催稿的壓力下,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文稿和視頻拍攝。工作千頭萬緒,心裡缺乏底氣,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好好了解這個人。

陸星的樣子跟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衣著樸素幹練,而且作為博士,發量尚可。兩個原本陌生的人相互融入並不容易,面對我的採訪,陸星有些緊張,坐在辦公室聊了一個多小時,得到的有用信息很有限。

「走,到你們村轉轉。」為緩解緊張氣氛,我把陸星帶到他工作的場景。「流動採訪」效果明顯。一路看,一路聊,在輕鬆的交流氛圍裡,這個「老哥」向我分享了他的「成績單」。

白天工作結束,陸星提議帶我吃個火鍋暖暖身。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陸星客氣地給我夾菜,「我們這邊有給客人夾菜的習慣,『第一筷子』必須你吃。」恍惚間,我才像是個外地人。

幾口熱菜下肚,我終於拋出那個憋了很久的問題:「你畢業的時候是怎麼打算的?也會像我一樣迷茫嗎?」我們都是「90後」,也都是剛剛告別象牙塔,這個問題讓彼此的關係拉得更近。

「畢業的時候可以選擇的也很多,很多同學都去一線城市發展了,但是我在校期間已經給自己明確了這條路,來了以後發現適應得也還不錯。」陸星說。沒有糾結,沒有猶豫,也沒有我想像中的一波三折,有些人選擇事業就是這麼簡單。

當被問及是不是到基層「鍍金」,陸星用最熟悉的專業知識打了個比方:「我就是一塊鑄鐵,經過鍛造才有更好的強度和塑性,我是來『煉鋼』的。」一句話讓我內心微微震顫,當「鍍金」「升遷」等價值觀瀰漫於年輕群體時,有一部分人仍在思考「煉鋼」的意義。

返回住處,我的思緒在鍵盤敲擊中找到歸依。一生很久,三十歲只是一個普通的節點,但又值得紀念,可以是一個人朋友圈裡「破殼日」的心靈雞湯,也可以是一群人奮鬥和成長的印記。

三十歲近了,希望那時,我們還能常懷理想,淡定從容。(記者戴威、吳鴻波、張璇、郭傑文)

【糾錯】【責任編輯:趙文涵 】

相關焦點

  • 國社@四川|「80後」VS「90後」 烏蒙山深處一場特殊的扶貧對答
    9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文章,記錄了「80後」老奶奶與「90後」老黨員的一場特殊的扶貧對答,給這個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戰增添了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90歲的胡茂傑怎麼也沒有想到,新中國剿匪完成60多年後還會與土匪這個詞聯繫在一起。更令他意外的是遇上了81歲的村民林樹珍,而「80後」與「90後」的邂逅,給烏蒙山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戰增添了生動有趣的故事。
  • 從法庭守護者到扶貧第一書記——嘉禾縣90後法警雷龍生的扶貧記事
    2016年初,僅入職四個月、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他毅然選擇了報名參加駐村扶貧,從此走上了基層扶貧之路,實現了法庭守護者到扶貧第一書記的「大變身」。四年來,他帶領龍旺村村支兩委大力發展產業促增收,加大投入改善村居環境,積極化解村民矛盾糾紛,把青春汗水灑在了龍旺村這片熱土上,也交上了一份讓群眾滿意的扶貧答卷。
  • 90後眼中的2020年 以為2012就世界末日了 沒想到活到了2020
    這是90後真實感受。但事實上,在別人的眼中,90後是這樣的,特別是在職場上:早上起不來打卡?辭職!經常熬夜,起不來上班,辭職!公司網速太慢,辭職!想要去旅遊,請假不好請,辭職!工資給的低,辭職!經常加班,辭職!收快遞不方便,辭職!
  • 用真心幫扶群眾 用真情聯繫群眾——記皋蘭「85後」扶貧幹部李文靜
    用真心幫扶群眾 用真情聯繫群眾——記「85後」扶貧幹部李文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每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幹部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主力軍。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辛勤工作,讓一大批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眾多的貧困群眾走向了富裕。
  • 脫貧攻堅丨香港90後進山造了個「花花世界」 芳香滿烏蒙
    「我到處把你找,腳下的路伸向遠方」,老鄉們喊她「花仙子」,來自香港的90後,紮根廣州,又遠赴貴州扶貧,她為鄉親們打造了一個「花花世界」!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廣州市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和黔南州打贏脫貧攻堅戰,東西部協作之花綻放在烏蒙山深處!
  • 90後不結婚,就為了封殺20後?說明你根本就不了解90後
    再過不到6個月,20後就要出生了,他們看90後,就像90後看60後。這不是開玩笑,真的,主要就是畫風有那麼點不對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騷氣」的評論?,我們只要看完這屆的90後的成長經歷便可窺得一二了。
  • 2016新版退休時間表:70後80後90後要多幹三五年
    尹蔚民舉例說:「5年後你如果是60歲退休,方案實施後,可能是60歲零3個月;另一個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後可能是60歲零6個月退休。」  根據這個舉例,我們可以推算出延遲退休方案的具體計算公式:  按這個方案,可以看出,網絡上之前傳播很廣泛的延遲退休時間表,其實是錯的。
  • 脫貧攻堅丨香港90後進山造了個「花花世界」芳香滿烏蒙
    「我到處把你找,腳下的路伸向遠方」,老鄉們喊她「花仙子」,來自香港的90後,紮根廣州,又遠赴貴州扶貧,她為鄉親們打造了一個「花花世界」!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廣州市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和黔南州打贏脫貧攻堅戰,東西部協作之花綻放在烏蒙山深處!
  • 90後會計套取公司資金後,到偏僻山區過清淨日子……
    1994年出生的項上是大家眼中的「向上」青年。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成績優異的他,大學一畢業就通過招聘考試,被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某國有公司贛榆分公司錄用為出納會計。作為家中獨子的他,可謂是衣食無憂,前途無量。然而,2019年8月的一天,項上突然失蹤了,與他一同失蹤的,還有單位大額資金的缺口。隨著贛榆區紀委監委介入調查,一連串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 90後大學生求職觀調查:「鐵飯碗」思想悄變
    在聚光燈下,以90後為主的高校畢業生悉數登場,小心翼翼書寫他們漫漫人生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面對巨大就業壓力,他們積極更新就業觀念,完善自我。無論選擇留守大城市,還是決然回家鄉發展,為此,他們或曾迷茫,或曾糾結,但,這就是青春,90後的青春,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青春。
  • 90後的「最強大腦」領銜中國隊(圖)
    在剛剛落幕的《最強大腦》踢館賽上,90後年輕人王峰現場打破世界紀錄,被任命為國際挑戰賽中國戰隊隊長,迎戰美英德日四國腦力精英。
  • 朱開國走訪慰問援疆幹部人才和扶貧協作重慶掛職幹部
    朱開國到援疆幹部人才家中走訪慰問朱開國到扶貧協作重慶掛職幹部家中走訪慰問  東營網訊 2月7日下午,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朱開國走訪慰問我市援疆幹部人才和扶貧協作重慶掛職幹部,為他們送去慰問品,帶去新春的祝福
  • 一位青年幹部的扶貧路:把根扎得再深一些
    說話的是溪口鎮90後青年幹部黃旭雯,有著8年黨齡的共產黨員。這是她工作的第六年,六年來她在最基層,從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地道的「村裡人」。初心——從農村來,到農村去黃旭雯出生於休寧縣的一個小鄉村,大學畢業後便回到了這個在這裡出生、成長的地方。工作不久後接到任務,前往冰潭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一職。
  • 90後秒選族是什麼意思?90後秒選族的特點?
    90後秒選族,是指針對選擇的時候,能第一選擇自己想要的,在他們出現之後,迅速佔領了微博、微信朋友圈、人人網的熱門話題。選擇一直是困擾人們的終極問題。早在兩千年多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的選擇問題。我們從小就知道選擇題錯了是0分,隨著年齡漸長,面臨的選擇越來越重要,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敢選擇、不會選擇,患上了選擇恐懼症。下面,和360常識網一起看看90後秒選族的相關內容吧。
  • 精準扶貧故事真實感人
    本報訊 (記者陳潮華)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廣東站)的客家山歌劇《春鬧》,經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原基礎上進行了精心打磨,成為一出反映當下精準扶貧感人故事的山歌劇精品。在赴廣州參演前,26日、27日在廣東漢劇院南國牡丹劇場為梅州觀眾公開演出兩日,受到觀眾熱烈好評。 這是一個精準扶貧的故事。
  • 年代的差異,80後想著開店、90後懶得開店、00後不屑開店
    我腦補統計了一下,我社區周邊的30多個門店,發現年齡段在80後的,佔據八成,90後不會低於15%,00後基本沒有!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數據,到底是年齡段未到?還是區域特徵?還是不同年代的人對於開店職業的熱情不同?先談年齡段80後,年齡跨度31到39歲,幹事業正當年,有經驗、有財力、有動力,去開個店養家餬口很好理解!
  • 犧牲扶貧幹部黃文秀事跡將搬上舞臺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白瀛)由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任總編導的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將於3月在廣西百色首演。該劇通過犧牲在扶貧第一線的幹部黃文秀事跡,展現全國扶貧戰線面貌。黃文秀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幹部,2018年3月主動請纓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2019年6月17日遭遇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被追授「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 九江90後小情侶玩爬寵-九江,90後,情侶,玩爬寵-九江頻道
    90後小情侶玩爬寵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5平方米左右的自家工作室裡,養了12隻角蛙(綠角蛙、黃金角蛙、霸王角蛙、日本紅鐘角蛙),2隻蜥蜴(鬃獅蜥、綠鬣蜥),5隻龜(果核、本土墨龜、佛洲),看起來有些另類的爬寵,卻是一對小情侶的至愛。女孩叫「Dian」,男孩叫「魚三」。  Dian是名90後,非常有愛心。在她眼中軟塌塌的角蛙和長滿鱗片的蜥蜴,是那麼可愛那麼萌寵。
  • 心肌梗塞悄悄盯上「90後」人群
    心肌梗塞悄悄盯上「90後」人群-燕趙晚報-A04版-2020年11月25日心肌梗塞悄悄盯上「90後」人群喝大酒嗜油膩常熬夜導致疾病越來越「年輕化」40-49歲異常指標已接近或超過50歲以上人群各種不良生活習慣,令許多老年病症越來越年輕化,30來歲的人心肌梗死、血壓高,這樣的情況在醫生眼中早已不稀奇。今後不但要體檢 更要聽醫生的話石家莊市民體檢報告大數據新聞刊發後,引來不少市民反思。「我每年做體檢,但對上面寫的都不太當回事,肥胖的人多了,我還不是好好的,如果就為此戒掉那麼多美食,感覺有點虧。」
  • 90後正擔當丨戰「疫」保供電,90後風電運維隊徒步大山40公裡給大...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楊書貞 通訊員 呂炳燕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洶洶疫情之下,華能集團澠池風電項目4名90後組成的運維團隊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澠池莽莽鳳凰山上,他們用腳步寫下90後的擔當和無畏。徒步大山40公裡修電路,團隊中最大的26歲新年伊始,因為疫情,90後張晨晨的兩件心頭事都泡湯了:一個是和心愛的姑娘在「20200202」對稱日領結婚證,一個是在3月份舉辦嚮往已久的婚禮。說遺憾,那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