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楊書貞 通訊員 呂炳燕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洶洶疫情之下,華能集團澠池風電項目4名90後組成的運維團隊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為了檢修一處「得病」的集電線路,在這特殊時刻保證千家萬戶的用電,他們在荊棘密林中穿越,背著20多公斤的檢修器材,一天往返40餘公裡山路,寒風中遍查45基大風車杆塔。澠池莽莽鳳凰山上,他們用腳步寫下90後的擔當和無畏。
徒步大山40公裡修電路,團隊中最大的26歲
新年伊始,因為疫情,90後張晨晨的兩件心頭事都泡湯了:一個是和心愛的姑娘在「20200202」對稱日領結婚證,一個是在3月份舉辦嚮往已久的婚禮。
說遺憾,那是肯定的。但是在寒風中徒步大山40公裡,對45基風電桿塔一個個查,一個個找,荒山密林裡折騰了一天終於將1號集電線路修好時,他的激動溢於言表:「戰疫關鍵時刻,保住供電關係千家萬戶,我們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張晨晨是華能集團澠池風電項目臨時負責人,他帶領的這支風電運營維護團隊中年齡最大的26歲。復工伊始,他第一個到崗,最關心的是大風車的正常運行。經過連續排查,山上的1號集電線路出現故障,他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出發去修。
汗衣變冰衣,「我們是鐵軍」
這一天,天剛蒙蒙亮,他和隊員們穿上全套防疫裝備,背上二十公斤重的檢修工具一頭扎進了鳳凰山。集電線路在密林之中,本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又逢雪過天晴,地面泥濘溼滑,背陰的山上還有未化的積雪,身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行走在零下1攝氏度的山間,隊員們全身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他們走的是一條施工時騾馬隊運基材踏出的路,沿著架空線查完45基杆塔是他們的目標。累了,他們就倚著杆塔坐在冰涼的土坡上休息一下,餓了就啃點隨身帶的饅頭餅乾。由於無法準確定位故障線路的具體位置,他們需要一個個杆塔逐個排查。
從晨光熹微走到太陽落山,終於,他們在44號塔杆發現了故障點。「當時大家都激動極了,因為已經整整找了一天了,但是大家都沒歡呼,而是默默收拾傢伙開始檢修。」回憶起當時發現故障的情景,張晨晨記憶猶新。
他告訴記者,大家配合默契,三下五除二就把故障修好了。但是他總感覺身上不得勁,完工後一摸衣服,才發現最裡層的衣服已經由「汗衣」變成了「冰衣」,「硬邦邦的,我說怎麼幹活不那麼利索呢!」張晨晨笑笑說。
張晨晨告訴記者,雖然疫情讓他的兩大人生好事都泡湯了,但是疫情磨礪了他和小夥伴們更強的耐力和韌勁,「經過這一次後,我給我們團隊起名叫『鐵軍運維隊』」。
「90後」風電場長:隔離期發明「遠程值守」
在華能河南清潔能源分公司,更多青春無畏的「90後」奮戰在抗「疫」一線。
「白衣天使救死扶傷,風電人保電發電。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都是為國家做貢獻,這是我們『90後』應盡的義務!」 湯陰二期風電場李牧驊表示。據了解,華能湯陰二期風電場是12月26日投產的新風場,作為生產人員,李牧驊11月20日就進場調試設備。從那天起,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連續值班80天。從投產準備期每天凌晨下班,到疫情期間兩班倒上足12小時,一聲牢騷都沒有,反而稱「自己越來越有幹勁」,「從剛開始的只會生套規程圖,到現在的消缺遊刃有餘,自己有滿滿的成就感。」李牧驊告訴記者。
郭二強是華能集團湯陰一期風電場場長,按照公司應急預案部署,節後返場的他被隔離了。隔離期的他,除了隔離房,哪兒也去不了。當慣了一期風場「大管家」的他自然閒不下來,發明了「遠程值守」:一方面足不出戶上傳下達工作信息,另一方面利用隔離房的地理優勢兼職當上了「守門員」。
每天,郭二強通過手機實時收集運維情況上報,並把上級指示及時傳達給值班員,還關注疫情信息、防疫措施,發到群裡督促值班員學習。升壓站大門遙控在他手裡,有遙控在手,來往人員都要向隔離中的郭二強吆喝兩嗓子「請開門!」
目前郭二強已安全度過隔離期,他戴上口罩、護目鏡等全副武裝又開始在風場奔忙。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賀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