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攜帶「九頭蛇」火箭巢的美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 裝填在火箭巢內的「九頭蛇」70毫米火箭彈

■ 掛載大批火箭巢的蘇-25「蛙足」攻擊機

■ 俄制UB-32-57系列火箭巢和配套S-5系列火箭彈

■ 俄制S-24B式240毫米重型火箭彈

■ 俄制S-250型340毫米重型火箭彈
在剛剛結束的中俄「和平使命-2013」聯合反恐演習上,中俄軍隊出動的武裝直升機用熾熱的火網覆蓋「恐怖分子據點」,特別是航空火箭彈的齊射場景令人震撼。事實上,配裝直升機和攻擊機的航空火箭彈在現代戰爭中實施空中支援方面具有獨特地位。
航空火箭彈又稱「機載火箭彈」,是由航空器在空中發射,用於攻擊空中或地(海)面目標的制導或非制導火箭武器,主要從懸掛在機身或機翼下面的發射器發射。受到載機體積、載彈量和速度的限制,一般機載火箭彈和發射器都比較小巧,且通常呈流線型。
讓重炮「飛起來」
自從1911年義大利飛行員從空中向土耳其軍隊陣地投擲第一顆手榴彈開始,空中作戰對具有密集火力的自動武器就充滿饑渴般的需求。從一戰到二戰,再到後來的大國「代理人戰爭」,現代化空戰中對各類目標的毀傷效果往往取決於火力密度,也就是說火力突擊越突然越猛烈,對敵人的打擊就越大,從這個角度講,各國空軍都想把在地面作戰中表現神勇的大口徑火炮搬上飛機,以至於從1915年的一戰西線戰場就開始出現所謂的「大炮鳥」——配備口徑超過37毫米機關炮的飛機。可是帶上笨重火炮的航空器就如同帶著枷鎖跳舞的「芭蕾舞者」,由於喪失機動性,以及火炮連續射擊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影響到飛行穩定性,「大炮鳥」往往成為其他作戰飛機的「獵物」。
轉機來自上世紀30年代的蘇聯。當時有感於西方國家戰機擁有強大攻擊火力,蘇聯組織了大批科學家研製新概念航空武器。1930年,火箭專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迪秋米洛夫領導的氣體力學研究小組集中力量研究以無煙火藥為動力的航空火箭彈,它們不需要複雜的機械擊發機構和火炮身管,只需從飛機兩翼下方的槽型滑軌上發射。1933年末,世界上第一款實戰化航空火箭彈——RS-82型火箭彈服役,它的彈徑82毫米,射程可達5000米,威力堪比重炮。
到了二戰期間,航空火箭彈已普遍裝備各國空軍,但由於它的重量和體積往往會影響飛機的機動性能,不利於空中格鬥,所以各國主要把它裝在攻擊機上,用於打擊地面硬目標。冷戰開始後,美國和蘇聯還研發出專門的「火箭截擊機」,攜帶有多發聯裝火箭發射巢,能憑藉密集的火箭彈形成大面積彈幕,截擊攜帶核彈的敵方轟炸機。
俄羅斯
追求「實用與威力」
從航空火箭彈的設計風格而言,大致分為俄羅斯與美國兩大流派。早在蘇聯時期,航空火箭彈的研發始終追求「實用與威力」兩大原則,至於提高精度和載機的適裝性則在其次。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俄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均普遍掛載UB-16-57和UB-32-57系列火箭發射巢,用於發射S-5系列無控火箭彈。該火箭彈採用摺疊式的八翼片橫向卷疊式尾翼穩定裝置和長噴管,採用雙基高能裝藥,燃燒時間不超過1.2秒,最大射程5000米。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為高爆、破甲、燃燒、預製破片等多種類型。其中的S-5S型反步兵無控火箭彈內含1000支帶尾翼的鋼質箭頭,彈體爆開後,這些箭頭能擊斃方圓20米內的所有人,當遇到大批聚集的敵人時,攻擊機或武裝直升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數十枚S-5S火箭彈,能夠倖存的敵人幾乎為零。有趣的是,在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中,反對派武裝從墜毀的政府軍直升機上拆下UB-32-57火箭發射巢,裝到豐田皮卡上充當「火炮替代品」,在各國記者面前耀武揚威了一番。不過這種「應急火箭炮」其實很不給力,由於S-5火箭彈的真實外徑為55毫米,而火箭發射巢的內徑為57毫米,火箭彈和發射巢之間並非「嚴絲合縫」,當火箭彈離開發射巢時,會因重力作用呈現出明顯的「下沉低頭」現象,其結果是火箭彈嚴重偏離發射軸線。
不過,對俄羅斯飛行員來說,他們最喜歡使用的航空火箭彈是號稱「生物毀滅者」的S-24火箭彈。這種火箭彈的彈徑達到240毫米,不僅射程更遠,而且能擊穿厚厚的夯土層和亂石堆,爆炸後可產生4000塊碎片,毀傷半徑達300-400米。雖說是沒有制導裝置的火箭彈,但S-24的打擊精度卻不亞於飛彈,從2000米外發射時誤差只有7-8米。在近年來的高加索反恐作戰中,俄第4航空集團軍常常應車臣、印古什等自治共和國內務部隊的請求,出動攜帶S-24火箭彈的蘇-25攻擊機,對設在人跡罕至的陡峭懸崖裡的恐怖分子營地進行打擊。
另據俄《軍工信使報》披露,俄羅斯巴扎爾科研聯合體已為卡-52武裝直升機設計了80毫米(中口徑)S-8DM火箭彈,它的戰鬥部裡裝填的是可怕的「雲爆劑」,當其被發射後,液體炸藥會呈霧狀籠罩目標,當「炸藥霧」達到一定濃度後就會發生猛烈爆炸,瞬間消耗大量氧氣,造成局部缺氧,使敵人「無可奈何地死去」。
美國
火箭彈也「飛彈化」
和蘇聯(俄羅斯)所走的技術道路不同,美國在航空火箭彈發展方面更注重通用性與精度。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後,為了對付神出鬼沒的遊擊隊,美軍投入了至少600架UH-1系列直升機,它們基本上都配備了M3式70毫米航空火箭彈,以多架次多發的方式從空中發射大口徑航空火箭彈覆蓋目標區域,他們稱之為「空中炮兵」。
與傳統的地面炮兵運作體系相似,攜帶火箭彈的美軍武裝直升機指揮作業是由師部層層下達直升機中隊,不同的是,機上的火箭發射巢操作手能在攻擊發起前經由目視了解目標區的地形(甚至目標),予以分析評估,還能依靠座機高度的機動性,選擇良好的射擊位置,再配合精密的瞄準器引導發射,準確度大為提高。
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後,M3火箭彈家族繼續繁衍生息,這種規格的火箭彈逐漸普及到美軍所有的固定翼飛機、專用武裝直升機甚至無人攻擊機上。目前,美軍使用最廣泛的航空火箭彈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九頭蛇」,它採用新型MK66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長1060毫米(不含戰鬥部),彈重6.2公斤(不含戰鬥部),尾部有三片橫向摺疊式穩定尾翼,採用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其最大射程為6400米,最大速度為2.7馬赫,能夠與早年的M3火箭彈通用發射巢裝置。同早期的M3火箭彈相比,「九頭蛇」的飛行彈道穩定平直,命中精度更高,而且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提高,射程增大。更重要的是,「九頭蛇」可配用多種不同戰鬥部,以便滿足不同打擊任務的需求。
在美國和北約捲入阿富汗反恐戰爭後,空中優勢便成為他們對付擅長山地遊擊戰的塔利班分子的利器,「九頭蛇」火箭彈也成了最得力的對地打擊武器。另據美國《連線》雜誌披露,為了挖掘「九頭蛇」的潛力,美國陸軍航空與飛彈司令部飛彈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已委託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展出具有「準飛彈」性質的制導型「九頭蛇-70」火箭彈。它運用了「地獄火」雷射制導反坦克飛彈的技術,具備「地獄火」飛彈的全部功能(包括發射前鎖定、發射後鎖定、目標定位調整、增強型嵌入試驗、可編程雷射編碼和靈巧飛出模式),打擊精度堪比飛彈,而價格比飛彈至少便宜一半。據悉,「九頭蛇-70」火箭彈有望在今年底普及到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武裝直升機群,並在美國空軍的部分F-16上使用。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