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不管是最早發明的的螺旋槳戰鬥機,以及二戰以後才逐漸開始普及的噴氣式戰鬥機,當然,德國空軍在戰時就率先已經裝備了上千架噴氣式戰鬥機。
當時,戰鬥機中絕大多數在研發時,就是制空型的戰鬥機,沒有開發專職對地打擊的武器,機載武器是非常簡單各種口徑的機關槍,或者是1-2門20/23/30mm機關炮。
從反映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來看,螺旋槳或噴氣式戰鬥機,對地打擊是客觀存在的,主要仍然是用機載機關槍和小口徑航空機關炮的對地掃射,用來對付地面的步兵或是車隊。
此後,為了增加對地打擊的火力,第一代、第二代的噴氣式戰鬥機,就普遍在機翼上掛載了多聯裝的火箭發射巢,二戰時的強擊機,也掛上了火箭發射巢,用來對付地面的坦克等裝甲目標。
由於戰鬥機發射的都是無制導的火箭彈,因此,對地打擊的精度,實際上堪憂。無制導火箭彈,對地面目標的打擊精度,完全得憑藉戰鬥機駕駛員,個人駕駛技術的高超,以及對地面目標的瞄準水平了。
一般在第三代高性能戰鬥機出現以後,才逐漸裝備雷射制導的精確制導炸彈,有了機載空對地飛彈、反輻射飛彈等,才能對地面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但不是所有的第三代戰鬥機,都具備對地攻擊能力。
我軍前期引進的蘇-27高性能戰鬥機,裝備的基本上都是空空飛彈,對地打擊仍然是航空機關炮,以及聊勝於無的無制導火箭彈。
因此,蘇-27作為第三代戰鬥機,對地打擊精度,真的可以忽略不計,軍中歷來就視作蘇-27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包括我軍裝備的殲-10A戰鬥機,也是一架特別強調製空的戰鬥機,儘管可以外掛無制導的火箭巢,但軍方和軍迷仍將其視作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
殲-10C,作為我空軍第三代改進型戰鬥機,配裝了先進的相控陣雷達等航電系統,具備中近距制空能力,對艦打擊手段,以及對地打擊能力,是一架多功能戰鬥機,有效履行使命任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