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甘願「充當人類的小白鼠」,他在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又在實驗中故意感染了新冠病毒。這位教授研究得出的結論讓人有些沮喪,他表示,群體免疫可能是徒勞無功的。
據《每日郵報》10月28日報導,現年69歲的亞歷山大切普爾諾夫(Alexander Chepurnov)博士在今年2月去法國滑雪時首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在西伯利亞的家中康復後,他和他在新西伯利亞臨床與實驗醫學研究所的團隊啟動了一項針對新冠病毒抗體的研究。
他說,他們研究了「抗體的行為方式、它們的強度以及它們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發現體內抗體會迅速下降。
他說:「從我生病的那一刻起,到了第三個月末,抗體就不再被檢測出來了。」
他決定檢查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切普爾諾夫說,為了科學的利益,他變成了人類的小白鼠,故意讓自己暴露在沒有防護的新冠肺炎患者面前。他說:「在我第一次感染病毒六個月後,我的身體抵抗力下降了。第一個症狀是喉嚨痛。」
切普爾諾夫第二次被感染要嚴重得多,他被送進了醫院。
切普爾諾夫說:「我的體溫連續五天保持在39攝氏度以上。我失去了嗅覺,我的味覺也改變了。」
「患病第六天,肺部的CT掃描結果是清晰的,而掃描三天後,x光顯示為雙側肺炎。」
「病毒很快就消失了。兩周後,在鼻咽或其他樣本中不再檢測到該病毒。」
切普爾諾夫基於自己的案例得出的結論是,集體或群體免疫的希望很渺茫。病毒會一直存在,雖然疫苗可能會產生免疫力,但這很可能是暫時的。
他說:「我們需要一種可以多次使用的疫苗,重組疫苗不適合。」
「一旦注射了以腺病毒載體為基礎的疫苗,我們重複注射該疫苗是徒勞的,因為對腺病毒載體的免疫將持續產生幹擾。」
這位教授曾在西伯利亞國家病毒學和生物技術病媒研究中心工作,該中心是俄羅斯第二種抗新冠疫苗EpiVacCorona的製造商,該疫苗的支持者說,這種疫苗需要反覆注射才能保持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