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學時,老師給我們看了他的班級畢業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是同班同學的幾位老師都變胖了。當時,我感覺挺困惑的,為什麼十年後體型都朝一個方向發展呢,似乎無人能逃過一截。然後我參加工作後,在短短一年內「果不其然」的胖了20斤。
望著穿不了的衣服,我決定開始改善飲食。最開始,我採用的是減少飯量的方法。從兩碗減到一碗半,但隨之而來的,確是夜晚的飢餓感,與更大量的宵夜。毫無疑問,我減肥失敗了。之後我又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包括麥片、代餐粉之類的。此時,公司也興起了減肥熱,大家都加入其中,有人在兩個月內就瘦了十斤。但才過半年,大家就又回歸常態,失去了往日減肥的熱忱。
漸漸地,我發現為了減肥而減肥,不僅難以堅持下去,而且也失去了往日裡生活的樂趣。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以提供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生活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中,美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疾病年輕化問題的凸顯。我們該如何克服這個難關呢?
其實控制飲食也需要極簡主義。它並不是讓你極端化,暴飲暴食或者飢餓節食,而是在適度範圍內去掉你原本所不需要的,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控制飲食最重要的是貴在堅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體重有所減輕,並感覺狀態更加良好。
首先,結合個人的狀態,確定自己需要吃什麼,哪些食物的量需要減少。我就是多吃蔬菜,適度吃肉蛋類食物。肉蛋類裡面則用魚類替換掉一部分紅肉。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食譜寫下來,分析分析哪些是需要吃的,哪些僅僅是因為喜歡吃。比如肉類,可以適當的減少,並把它替換為蔬菜。據我了解,很多人都青睞肉的美味,也將其作為釋放工作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我想說的是,釋放壓力可以採用更健康的方式,比如:鍛鍊,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打打球之類的。這樣在無形中就能減少肉類的食用。另外,有空的話,儘量自己做飯。在外面吃飯通常很難把握量,一般都是點多少,吃多少,而且較為豐盛,常常無法阻擋美食的誘惑。如果自己做飯的話,一來可以控制食物的量,二來食材及調料都是去市場採購的,更加自然、安全,沒有添加劑。而且學習廚藝可以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增加互相溝通的時間,促進家人之間的關係。
現在交通十分便利,很多人都遠離家鄉外出就業。隨之面臨的,就是飲食文化的差異。沿海普遍比較清淡,而內陸地區相對來說比較重口味。所謂入鄉隨俗,一定要遵從當地的飲食文化。一個地方的飲食往往都是當地居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生活經驗,也反映了當地氣候環境。在體驗當地美食的同時,也增強了自己適應當地環境的能力,讓自己更加健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一定要貴在堅持,而且不要過於極端化。健康而又極簡的飲食,並不是讓你快速減肥,擁有苗條的身材或者發達的肌肉,而是讓你感覺自己的狀態更加良好,擺脫所謂的油膩。適當的肉類與大量蔬菜有助於人體的健康,而不是為了減肥去大量節食。另外,如果你是一個美食愛好者的話,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合理制定外出就餐的計劃。比如:半個月或一個月與朋友外吃就餐一次,這樣既滿足了自己的味覺享受,也做到了健康飲食,同時也維持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健康的飲食並不是讓你以犧牲美食為代價,而是通過改變自己,合理調整飲食習慣。在擁有健康的同時也沒有辜負自己對美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