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2020-10-18 博科園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因此,這種新的結構對天文學家太空有機化學的看法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從而對可能對地球生命起源起到重要作用的益生菌分子起源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在深空中創造複雜的分子絕非易事,據目前所知,進行必要反應的自然實驗室是表面結冰的星際塵埃顆粒。現在,耶拿大學MPIA實驗室天體物理學小組的Alexey Potapov和同事們的新實驗結果表明,在現實條件下,冰層很可能非常薄,以至於塵埃顆粒本身的表面結構起著重要作用。這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那些對生命有機前體分子宇宙起源感興趣的人:

    將需要更仔細地研究宇宙塵埃顆粒表面的不同性質,它們與少量冰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複雜環境在幫助合成複雜有機分子方面所起的作用。當思考生命以及我們自己是如何進入這個宇宙的時候,有幾個重要的步驟,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據我們所知,生命起源的最早生物學故事發生在地球上,但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都不是這樣:大多數化學元素,包括碳和氮,都是由恆星內部的核聚變產生。

    形成機制

    分子,包括形成胺基酸所必需的有機分子,或者生命的DNA,可以在星際介質中形成。在探測器成功直接分析宇宙塵埃的少數情況下,即星塵和羅塞塔任務,分析發現了複雜的分子,如簡單的胺基酸甘氨酸。在行星系統的演化過程中,有機分子可以被隕石和早期彗星運送到行星表面。首先,在恆星之間幾乎空曠的空間裡,這些分子是如何形成的,這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外層空間,大多數原子和分子都是超薄氣體的一部分。

    幾乎沒有任何相互作用,更不用說建立更複雜有機分子所需的相互作用了。20世紀60年代,對星際化學感興趣的天文學家開始提出這樣的想法,即星際塵埃顆粒可以作為「星際實驗室」,這將促進更複雜的化學反應。這種顆粒,無論是碳基還是矽酸鹽,通常形成於冷星的外層或超新星爆炸後。在一團氣體和塵埃中,不同種類的分子會粘附在(冷的)顆粒上,分子會聚集,最終會發生有趣的化學反應。

    具體地說,塵埃顆粒積累一層冰(主要是水冰,但也有其他一些分子,如一氧化碳)需要大約10萬年的時間,然後,這個冰層將成為一個小型的宇宙化學實驗室。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天文學家很快意識到,他們需要實驗來解釋對星際氣體雲的觀測。需要在地球實驗室裡研究被冰覆蓋的塵埃顆粒及其與分子的相互作用。為此,將使用真空室,模擬空間的空曠,以及適當的溫度。由於當時的假設是計算冰面上的化學物質。

    人造塵埃顆粒

    因此使用冰層進行此類實驗成為一種常見的做法,適用於普通表面,如溴化鉀(KBr)水晶板或金屬表面。但新研究結果顯示,這充其量只能是情況的一部分。行星形成和尋找生命起源是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MPIA)的關鍵研究目標,而冰塵顆粒對這兩個目標都起著重要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自2003年以來,MPIA一直在耶拿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設立實驗室天體物理和星團物理小組。

    該小組的部分設備是雷射,可以用來製造人造宇宙塵埃顆粒。為此,雷射對準石墨樣品,侵蝕(燒蝕)表面的微小顆粒,直徑僅為納米(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研究這種人造塵埃顆粒,誘導它們表面形成不同種類的冰時,開始對厚厚冰面上的化學標準圖片產生懷疑。在實驗室中產生的塵埃顆粒儘可能接近現實深空條件,而不是像洋蔥一樣完全被幾層固體冰(水冰或一氧化碳冰)完全覆蓋的顆粒,而是延伸、許多卷鬚狀的形狀-由灰塵和冰組成的蓬鬆網絡。

    有了這種形狀,總表面積比簡單形狀的要大得多(幾百倍),這對於計算分子雲中檢測到的水量將如何覆蓋一些顆粒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遊戲規則:從表面積較小的顆粒,因此完全被可用水覆蓋,研究得到了一個更延伸的表面,在一些地方會有更厚的層,而在其他地方只有一層冰晶,僅僅因為沒有足夠的水,用幾層冰覆蓋所有巨大延伸的表面積。這種結構對冰塵顆粒作為微型宇宙實驗室的作用有著深遠影響。

    塵埃顆粒的重要作用

    化學反應取決於粘在表面的分子,以及這些分子如何四處移動(消散)、如何與其他分子相遇、反應、被粘住或再次鬆開。在新的、蓬鬆的、塵土飛揚的宇宙實驗室裡,這些環境條件完全不同。現在研人員知道了塵埃顆粒的重要性,一個新的參與者進入了天體化學的遊戲。知道新的參與者在那裡給了我們更好的機會來理解基本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可能會在以後的階段導致宇宙中生命的出現。此外,如果顆粒不隱藏在厚厚的冰層下,但可以與附著在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

    這條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僅僅通過它們的存在就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度。突然之間,某些形成有機分子的反應,如甲醛或某些氨化合物,應該會變得更加普遍。兩者都是生命前分子的重要前身,因此,焦點的改變將直接影響我們對地球生命化學史的解釋。這些都是探索複雜分子在太空中形成令人興奮的新方向。為了跟進研究,MPIA剛剛開設了新的」生命起源「實驗室,該實驗室是為這一新型研究量身定做。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研究發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DOI: 10.1103/PhysRevLett.124.221103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
  • 普朗克天文研究所:覆蓋在塵埃上的薄冰上具有複雜的地球化學作用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對自然界的微小深空實驗室:覆蓋著冰的微小的塵埃顆粒,進行了歷史上最深入的研究。這些顆粒看起來不是蓬鬆的塵埃網絡,而是薄薄的冰層,不是規則形狀的冰的厚厚覆蓋。特別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具有較大的表面,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
  • 首次證明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與冰混合一起
    耶拿(Jena)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天文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證明,星際塵埃顆粒和冰是混合一起的。星系中恆星之間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不僅包含氣體,還包含大量塵埃。恆星和行星就起源於這種環境,因為塵埃顆粒可能會聚在一起並融合為天體。
  • 銀河塵埃研究取得新進展
    馬頭星雲距離地球大約1,500光年,是最容易識別的星雲之一,因為從地球看過去,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形狀有如馬頭。塵埃粒子是在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或恆星風中產生和噴出的,是繼氣體之後星際介質中最重要的成分,在新恆星的形成、促進星際化學反應、產生環星盤物質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星就是由這些物質形成的。
  • 科學家在從一顆彗星收集的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太空中的宇宙塵埃,可能是發現火星生命的關鍵!
    正如之前任務所發現的那樣,火星曾經有過更溫暖和更潮溼的過去,其特徵是有可能維持生命的條件。目前環繞火星運行的衛星也顯示,火星表面曾有許多地方曾有水存在尋找生命的困難不在於找出哪裡有水,而在於找出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與水重合的地方。
  • 開平市:科學家餘艾冰 | 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餘艾冰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工程和過程冶金專家,被公認為是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他的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鋼鐵、材料、化工和採礦工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國內讀大學和碩士的時候,餘艾冰的專業是鋼鐵冶金,真正和顆粒結緣,還是到澳大利亞讀博士以後的事了,那時他才意識到,「顆粒是一個挺重要的研究領域」。
  • 發現塵埃是恆星、生命化學演化的關鍵,很多是從恆星中噴出來的!
    宇宙塵埃是恆星、行星和生命本身化學演化的關鍵,但它的組成還不是很清楚,目前也還不能收集樣本進行分析。有幾個例子以隕石中的行星際塵埃和彗星塵埃形式到達地球,但它們複雜的歷史意味著可能不具代表性。因此,研究宇宙塵埃性質的主要方法是天文觀測和模擬物質的實驗室實驗。
  • 科學家從67P彗星的塵埃顆粒中檢測到了磷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研究人員在一顆彗星上檢測到了磷——從而完成了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的清單。這一發現是幾年前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獲得的數據, 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 。
  • 研究發現:宇宙誕生早期,生命物質就已經出現!是誰創造了它?
    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從事地球起源的研究,他們是相信地球生命來自於宇宙之中的,那麼,宇宙中生命的種子又是如何出現的、如何來到地球的呢? 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太空模擬實驗,通過實驗數據,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早在宇宙誕生後不久,當宇宙中第一代天體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和生命有關的重要物質——甘氨酸就已經出現了。 甘氨酸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者表示,138億年之前,當宇宙大爆炸發生後,宇宙快速膨脹,宇宙中也充斥著很多顆粒和塵埃。
  • 首次發現:空氣中的塵埃,對系外行星能否支持生命,有重大影響!
    科學家們通過包括一個關鍵的氣候成分,即空氣中塵埃的存在,擴大了對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潛在宜居行星的理解。研究人員認為,空氣中有大量塵埃的行星(類似於經典科幻沙丘中描繪的世界)可能在距離母星更遠的範圍內宜居,因此增加了能夠維持生命的行星窗口。來自埃克塞特大學、氣象局和東英吉利大學(UEA)研究小組分離出了塵埃的三個主要影響。
  • 奇特宇宙非晶質冰或為生命物質保護層(圖)
    瑞吉·哈德森(Reggie Hudson)是宇宙冰實驗室的負責人,他說:「這可不是人們記憶中在高中裡學的化學那麼簡單,這是在極端環境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極端的低溫,強烈的輻射環境,還有幾乎為零的氣壓,除此之外這些反應一般都發生於氣體或固體中,因為一般而言在星際空間根本就不存在液體物質。」戈達德中心的這一實驗室是全世界數家致力於研究超低溫宇宙冰化學性質的研究機構之一。
  • 宇宙塵埃,每天約有300百噸散落到地球表面
    宇宙塵埃事實上,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宇宙塵埃,這些塵埃看似不起眼,卻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大量的宇宙塵埃圍繞著行星進行圓周運動,塵埃之間會堆積,固體顆粒會碰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塵埃會變成大型的固體顆粒,有的甚至成為了行星的衛星,真的不可思議。土星宇宙塵埃對行星有重要影響,當然包括我們地球。
  •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彗星每6.5年繞太陽運行一次。這些樣品是由歐空局 "羅塞塔 "太空飛行器上的COSIMA儀器收集的。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以幾公裡的距離跟蹤了那顆彗星。在靠近彗星附近時,該儀器收集了塵埃顆粒。
  • 從開平走出來的院士、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餘艾冰: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在國內讀大學和碩士的時候,餘艾冰的專業是鋼鐵冶金,真正和顆粒結緣,還是到澳大利亞讀博士以後的事了,那時他才意識到,「顆粒是一個挺重要的研究領域」。Beddow)對顆粒研究進行了相當全面的介紹,大到宇宙、小到原子,它們都是顆粒,但我更多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的顆粒。當時我就認定,顆粒研究將是我一生的追求。」
  • 科學家從67P彗星的塵埃顆粒中檢測到了磷 被認為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顆彗星上檢測到了磷----從而完成了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的清單。這一發現是幾年前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獲得的數據,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
  •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儀器
    粒子塵埃計數器是研究放射源的重要工具。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放射源自然產生的粒子總數。粒子的總數可以直接反映放射源的輻射強度,但是輻射強度通常更高,通常高於0.4x射線/ mg / cm3(以下稱為約幾百萬)。例如,人的劑量約為0.的1倍。要研究的是放射源人工增強區和洩漏區的輻射情況。
  • 為什麼宇宙中划過的彗星,會拖著長長的尾巴?
    在一個有兩個彗尾的彗星中,一個可能是由於太陽風的作用而升華的電離氣體粒子。另一條尾巴可能是由冰電離後從彗星表面釋放出來的塵埃組成的。需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太陽風引起的電離壓力對氣體分子的作用更強,這意味著離子尾巴的作用更強。相比之下,塵埃尾部的噴射更加緩慢。此外,彗星不規則的形狀也可能導致了多重彗尾的出現。
  • 水對生命太重要了,但在宇宙中,有生命是以液態甲烷為基礎的嗎?
    水覆蓋了地球大約70%的表面積;在人體內,它佔據了60%左右;也就是說,水無處不在。這很好,也特別重要,因為沒有它,生活將變得不可能了。水似乎無處不在但是,水有什麼特別之處致使它對生物如此重要呢?科學家們知道,地球上有一些有機體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也是能存活的。
  • 英媒:塵埃成影響全球變暖因素 增加呼吸系統疾病
    中國網12月11日訊 據英國媒體12月10日報導,科學家們在研究全球變暖的原因時,發現始終「缺少了一塊拼圖」,而這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塵埃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近的一項評估顯示,每年約有40%由礦物粉塵組成的浮粒釋放到空氣中。還有一些浮粒來自人類活動,如耕作或放牧導致的土地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