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證明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與冰混合一起

2020-09-23 知了一些科技

耶拿(Jena)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天文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證明,星際塵埃顆粒和冰是混合一起的。

星系中恆星之間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不僅包含氣體,還包含大量塵埃。恆星和行星就起源於這種環境,因為塵埃顆粒可能會聚在一起並融合為天體。這些顆粒也發生重要的化學過程,從中出現複雜的有機分子

天體物理學家將實驗室製造的矽酸鹽、冰水及其混合物的光譜與原恆星外殼和原行星盤的天文光譜進行了比較。如果矽酸鹽粉塵和水冰混合也在這些環境中,它們的光譜是一致的。

這一結果將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估計物質的質量,並就星際和星際介質不同區域的溫度做出更準確的陳述。

通過實驗和比較,耶拿大學的科學家們還觀察到,當溫度升高,冰離開與之結合的固體,在大約180開爾文(-93攝氏度)的溫度下進入氣相時,有些水分子與矽酸鹽的結合是如此牢固,以至於它們保留在塵埃表面或內部。

這種固態水的存在表明,複雜分子也可能存在於星際彌散介質中的塵埃顆粒上。如果在這些顆粒上存在水,那麼絡合有機分子就有可能發生。這是因為,塵埃顆粒通常由碳組成,碳與水結合併在太空紫外線輻射的作用下會促進甲醇的形成。在星際介質的這些區域中已經觀察到有機化合物,但是直到現在還不清楚它們的起源。

(網圖侵刪)

---------知了一些科技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因此,這種新的結構對天文學家太空有機化學的看法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 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
  • 科學家從67P彗星的塵埃顆粒中檢測到了磷
    長期以來,我們的母星是如何在這些元素中變得如此豐富的,一直是個謎,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假設是,這些元素是在很久以前由彗星、小行星和原行星的撞擊帶到這裡的。  前四個很簡單--它們是碳質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我們附近最常見的一種太空巖石。硫在對67P彗星的氣體進行化學分析時被發現,根據歐空局的說法,這會讓它有一種刺鼻的臭雞蛋味。那就只剩下磷了。
  • 科學家在從一顆彗星收集的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普朗克天文研究所:覆蓋在塵埃上的薄冰上具有複雜的地球化學作用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對自然界的微小深空實驗室:覆蓋著冰的微小的塵埃顆粒,進行了歷史上最深入的研究。這些顆粒看起來不是蓬鬆的塵埃網絡,而是薄薄的冰層,不是規則形狀的冰的厚厚覆蓋。特別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具有較大的表面,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
  • 讓星際塵埃變成太空望遠鏡
    用雷射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一架不可思議的太空望遠鏡就製作成功了。它的鏡面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重量卻僅及一個饅頭。接著,在1979年,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又提出,雷射還可以用來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可當作望遠鏡的反射鏡面使。在太空中,因為這些塵埃都處於失重狀態,所受的合力基本為零,所以一旦把它們推到某個位置,就基本保持不動。就算有時某些顆粒物偏離了位置,我們也還可以通過定期檢查,用雷射把它們一個個推回去。
  • 卡西尼報告,幾乎沒有遭受塵埃顆粒襲擊
    圖片來源:NASA就在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準備第二次從土星和光環之間的縫隙中穿越之時,研究團隊得出了一個讓工程師歡呼卻讓科學家撓頭的結論——卡西尼號穿越的那片區域似乎沒有什麼塵埃顆粒存在。這一評估是根據4月26日卡西尼號首次穿越土星和光環之間時採集的數據而作出的。有了這一信息在手,卡西尼團隊現在可以放心採用最理想的計劃來進行科學觀測了。
  • 科學家從67P彗星的塵埃顆粒中檢測到了磷 被認為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長期以來,我們的母星是如何在這些元素中變得如此豐富的,一直是個謎,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假設是,這些元素是在很久以前由彗星、小行星和原行星的撞擊帶到這裡的。前四個很簡單--它們是碳質小行星的主要成分,是我們附近最常見的一種太空巖石。硫在對67P彗星的氣體進行化學分析時被發現,根據歐空局的說法,這會讓它有一種刺鼻的臭雞蛋味。那就只剩下磷了。
  • 太空中的宇宙塵埃,可能是發現火星生命的關鍵!
    科學家研究了有多少宇宙塵埃(彗星和小行星塵埃)在進入火星的大氣層中倖存下來。以及這些宇宙塵埃會以微隕石的形式聚集在火星表面的什麼地方。研究模擬了大氣層進入火星的加熱和氧化效應,發現大多數直徑小於0.1-0.2 mm的顆粒不會熔化(這取決於它們的組成)。就積聚在火星表面的物質而言,這種大小的顆粒比較大顆粒更常見。在地球上,與大於4毫米的隕石相比,這個大小範圍內的宇宙塵埃在地表積聚的數量大約是100倍,這是儘管在大氣層進入地球期間大量的融化和蒸發。
  • 銀河塵埃研究取得新進展
    馬頭星雲塵埃被發現散布在整個太空。它由矽酸鹽製成的細小顆粒組成,就像地球上的沙子一樣,或者由碳組成,這些顆粒通常與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塵埃強烈地吸收紫外線和可見光波長的光,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量的塵埃雲有時會在明亮的星雲前被看成是黑暗的形狀,因為塵埃會使後面的光的變暗,著名的馬頭星雲就是這種光學消光效應的一個例子。
  •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
    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磷和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從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科學家是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該彗星每6.5年繞太陽運行一次。這些樣品是由歐空局 "羅塞塔 "太空飛行器上的COSIMA儀器收集的。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以幾公裡的距離跟蹤了那顆彗星。在靠近彗星附近時,該儀器收集了塵埃顆粒。它還捕捉到了其中三張一釐米、兩張目標板照片。從圖像中選取顆粒,用質譜儀進行測量。
  • 地球是如何誕生的,真的是從一粒塵埃開始的嗎?
    如果最古老的隕石來自太空,就必須從太空開始研究太陽系,有45億年的歷史,新的研究表明太陽周圍被塵埃和氣體雲包圍著,星際雲冷卻而形成微物質顆粒,這些懸浮的顆粒一直圍繞著太陽周圍的氣體雲流動,然後他們互相碰撞結合。但是這個研究又有個疑問,沒有人可以解釋如此微小的物質顆粒,是經歷了什麼才形成一個偌大的星球呢?
  • 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氧氣意義何在
    圖片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馬卡良231」圖像。圖片來源:美國《科學新聞》網站  氧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氧在宇宙中的豐度僅次於氫和氦,天文學家曾認為氧氣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普遍存在,但迄今一直未有人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現在,中美科學家攜手,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了氧氣。
  •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發現糖分子:或暗示生命存在
    儘管它的用途並非食用,但是科學家們認為它非常重要,因為這種物質在形成核糖核酸(RNA)的化學反應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而RNA則是在所有生命體細胞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重要生物分子結構體。到目前為止還尚不清楚為何在空間中會存在乙醇醛,不過據約根森表示,觀察已經顯示它們形成並依附於溫度低密度大的恆星際分子雲中那些並外層冰殼覆蓋的塵埃顆粒表面。
  • 首次證明!空氣中的病毒完全可以通過灰塵和非呼吸性顆粒傳播
    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流感病毒可以通過灰塵、纖維和其他微小顆粒在空氣中傳播。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18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它為冠狀病毒傳播和流感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參考。
  • 卡西尼探測器拍攝到土衛二冰下海洋噴流圖像
    卡西尼探測器在2004年抵達土星軌道,土衛二噴射流產生的氣體和塵埃冰顆粒廣泛分布在其南極地區,延伸數百英裡至太空。卡西尼探測器在2004年抵達土星軌道,土衛二噴射流產生的氣體和塵埃冰顆粒廣泛分布在其南極地區,延伸數百英裡至太空。  卡西尼探測器的數據已經發現土衛二的噴射流中有90%的水蒸汽,探測器上的相機系統清楚拍攝到噴射流在陽光作用下被分散的情景。卡西尼探測器甚至收集到一些土衛二噴射流中的物質,它們來自土衛二的南極區域,沿著被科學家稱為虎紋的區域噴射而出。
  • 地球混沌之初只是一團氣體和塵埃
    地球是我們在宇宙中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我們今天的科技已經相當發達,不少科學家認為我們處在一個最偉大的發現時期,但是我們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它是怎麼形成的仍然知之甚少。關於地球的起源,至今還都停留在假說上面,畢竟地球形成的年代過於久遠,當時我們並不在現場。
  • 發現塵埃是恆星、生命化學演化的關鍵,很多是從恆星中噴出來的!
    宇宙塵埃是恆星、行星和生命本身化學演化的關鍵,但它的組成還不是很清楚,目前也還不能收集樣本進行分析。有幾個例子以隕石中的行星際塵埃和彗星塵埃形式到達地球,但它們複雜的歷史意味著可能不具代表性。因此,研究宇宙塵埃性質的主要方法是天文觀測和模擬物質的實驗室實驗。
  • 與羅塞塔和菲萊一起,探索彗星變色的背後原因
    簡介:羅塞塔太空船發現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在靠近太陽的過程中顏色會發生變化,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溫度等原因導致該彗星越過一個邊界時,其表面的呈微紅色的冰會上升為氣體,露出藍色的較純淨的冰。而當彗星遠離太陽上,上升的微紅色氣體又會落回表面,使彗星呈現紅色。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
    水結冰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球上的氣候、地質及生命,還在化學工業、低溫生物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冰的形成過程將會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如細胞和組織的低溫凍存,維持疫苗在生產和輸運過程中的高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