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雷射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一架不可思議的太空望遠鏡就製作成功了。它的鏡面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重量卻僅及一個饅頭。
當事情涉及空間望遠鏡,有一句話總不會錯的,那就是「大就是王道」。今天幾乎所有的太空望遠鏡,譬如像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都是用一個巨大的凹面鏡來收集星光的。鏡面愈大,能收集到的光線就愈多,圖像就越清晰。當需要觀測非常遙遠的星系時,大尤其是硬道理。但大是有代價的,越大越重的鏡面,不論加工還是發射起來,費用都更加高昂。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辦法,試圖既能把鏡面做得更大,但又不至於太重。
用雷射搭建太空望遠鏡的設想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意識到,用雷射束能把微小的顆粒物移動或固定到一個位置上。其原理是:一束光被物體反射後,對物體會有一個反向的作用力——當然,這個作用力通常是非常微小的,對於一個宏觀的物體,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如果用功率很強的雷射照射一個微小的顆粒物,其作用就不可小覷了。這樣,用雷射就能把顆粒物推到任何一個位置上去。
自那以後,科學家陸續實現了用雷射來捕捉和固定原子、分子和其他的一些小顆粒物。例如,今天的生物學家能夠用一種所謂的「光鑷子」來操縱病毒和細菌。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朱棣文就因在發展「光鑷子」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授予1997年的諾貝爾獎。
接著,在1979年,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又提出,雷射還可以用來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可當作望遠鏡的反射鏡面使。在太空中,因為這些塵埃都處於失重狀態,所受的合力基本為零,所以一旦把它們推到某個位置,就基本保持不動。就算有時某些顆粒物偏離了位置,我們也還可以通過定期檢查,用雷射把它們一個個推回去。
這樣製造出來的太空望遠鏡,鏡面面積可以很大,但重量卻非常之輕。例如,一個直徑35米的反射鏡面,質量只有100克,差不多只有一個饅頭那麼重。你自己不妨比較一下,哈勃望遠鏡的鏡面直徑只有2.4米,質量卻達828千克;2018年美國宇航局計劃發射的韋伯空間望遠鏡,鏡面直徑6.5米,質量也有700千克。
此外,這種新型的太空望遠鏡若不小心被飛來的隕星撞破,只要用雷射把被衝散的塵埃擺放回原先的位置即可修復。
鬆散的「鏡面」為何可以反射星光?
你或許要問:這樣一個鬆散的結構怎麼可以反射星光呢?對了,需要事先聲明的是,天文學上所謂的「星光」,並非一定就是波長只有幾百納米的可見光,也可以是波長在微米量級的紅外光,以及毫米波、釐米波,甚至是波長在1米以上的射電波。
我們通常都用一塊鍍了金屬的鏡子來反射光線。你要是細究起來,未免會感到奇怪:金屬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而我們知道,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萬分之一,電子的體積則更小。換句話說,一個原子裡面絕大多數地方是空的。更不用說,原子跟原子之間又有很多空隙。如此一來,一張金屬的表面,其實還是虛空的地方佔多數,那麼請問,光照到金屬上,為何不會從這些空的地方透過去,反倒被反射回來?
這其實涉及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子。反射發生的條件是:只要組成表面的各個原子之間的距離比入射光的波長短,就能發生反射。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把光子想像成一個皮球,波長就是其半徑,再把金屬表面想像成一張網。那麼,道理是顯然的:只要網孔的尺寸比皮球小,哪怕這張網上到處是孔,也能把皮球反彈回去。
推而廣之,要反射紅外光,組成反射面的各個微粒之間的距離,在微米量級即可……要反射射電波,微粒之間的距離甚至可以在1米以上。每個微粒彼此相距1米以上,那當然是夠鬆散的。
這個鬆散的「鏡面」,要是用來反射可見光,當然是無能為力的。但幸好,從遙遠星系傳來的「星光」,其波長都比較長,大多在紅外到射電波段。為什麼波長這麼長?原因是宇宙在膨脹。這些「星光」當初出發時,本來都是波長很短的可見光,但因為宇宙在膨脹,結果波長都被拉長了。
所以,用這樣一個鬆散的「鏡面」,依然可以反射來自遙遠星系的「星光」,你該不會再奇怪了吧?
實現夢想從擺弄水中的小球開始
一位瑞士科學家一直在試驗如何把這個夢想變為現實。最近,他終於在一項實驗中取得了一些進展。
實驗是這樣:在一個水箱中,投入一些密度與水相當的塑料微小球。小球直徑3微米,差不多只有一粒細菌那般大。因為浮力和重力抵消,這些小球懸浮在水裡——當然肉眼是不可見的——靜止不動。然後,他用一束高功率的雷射從水箱底下照射它們。在雷射的推動下,大約有150粒小球被推到了水面。它們被推擠到一起,排列成一個平面。為了測試其反射效果,他用一束普通的光照射一把刻有數字「8」的透明尺子。當這束光透過「8」字,經塑料小球組成的平面反射後,他的確看到了「8」字的像——儘管有些模糊,但還是不難辨認。這說明,這個人造的鏡面,其反射效果還是可以的。
原則上,這樣的望遠鏡你想鏡面多大,就能做得多大,沒有任何限制。因為原材料都是現成的,不需要人工發射上去。當然了,這項工作才剛剛起步,前面的困難還有不少。比如,這項工作需要功率很大的雷射,目前地球上最大功率的雷射都嫌不夠。此外,雷射持續照射在塵埃顆粒上,總有一部分會被塵埃吸收,在太空中散熱又不易,那麼熱量積累導致塵埃氣化了怎麼辦?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但要是真有一天能在太空中建起一架擁有巨大反射鏡面的望遠鏡,那將為我們了解宇宙提供多大的便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