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星際塵埃變成太空望遠鏡

2020-10-18 大科技

用雷射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一架不可思議的太空望遠鏡就製作成功了。它的鏡面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重量卻僅及一個饅頭。

當事情涉及空間望遠鏡,有一句話總不會錯的,那就是「大就是王道」。今天幾乎所有的太空望遠鏡,譬如像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都是用一個巨大的凹面鏡來收集星光的。鏡面愈大,能收集到的光線就愈多,圖像就越清晰。當需要觀測非常遙遠的星系時,大尤其是硬道理。但大是有代價的,越大越重的鏡面,不論加工還是發射起來,費用都更加高昂。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辦法,試圖既能把鏡面做得更大,但又不至於太重。

用雷射搭建太空望遠鏡的設想

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意識到,用雷射束能把微小的顆粒物移動或固定到一個位置上。其原理是:一束光被物體反射後,對物體會有一個反向的作用力——當然,這個作用力通常是非常微小的,對於一個宏觀的物體,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如果用功率很強的雷射照射一個微小的顆粒物,其作用就不可小覷了。這樣,用雷射就能把顆粒物推到任何一個位置上去。

自那以後,科學家陸續實現了用雷射來捕捉和固定原子、分子和其他的一些小顆粒物。例如,今天的生物學家能夠用一種所謂的「光鑷子」來操縱病毒和細菌。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朱棣文就因在發展「光鑷子」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授予1997年的諾貝爾獎。

接著,在1979年,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又提出,雷射還可以用來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可當作望遠鏡的反射鏡面使。在太空中,因為這些塵埃都處於失重狀態,所受的合力基本為零,所以一旦把它們推到某個位置,就基本保持不動。就算有時某些顆粒物偏離了位置,我們也還可以通過定期檢查,用雷射把它們一個個推回去。

這樣製造出來的太空望遠鏡,鏡面面積可以很大,但重量卻非常之輕。例如,一個直徑35米的反射鏡面,質量只有100克,差不多只有一個饅頭那麼重。你自己不妨比較一下,哈勃望遠鏡的鏡面直徑只有2.4米,質量卻達828千克;2018年美國宇航局計劃發射的韋伯空間望遠鏡,鏡面直徑6.5米,質量也有700千克。

此外,這種新型的太空望遠鏡若不小心被飛來的隕星撞破,只要用雷射把被衝散的塵埃擺放回原先的位置即可修復。

鬆散的「鏡面」為何可以反射星光?

你或許要問:這樣一個鬆散的結構怎麼可以反射星光呢?對了,需要事先聲明的是,天文學上所謂的「星光」,並非一定就是波長只有幾百納米的可見光,也可以是波長在微米量級的紅外光,以及毫米波、釐米波,甚至是波長在1米以上的射電波。

我們通常都用一塊鍍了金屬的鏡子來反射光線。你要是細究起來,未免會感到奇怪:金屬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而我們知道,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萬分之一,電子的體積則更小。換句話說,一個原子裡面絕大多數地方是空的。更不用說,原子跟原子之間又有很多空隙。如此一來,一張金屬的表面,其實還是虛空的地方佔多數,那麼請問,光照到金屬上,為何不會從這些空的地方透過去,反倒被反射回來?

這其實涉及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即光子。反射發生的條件是:只要組成表面的各個原子之間的距離比入射光的波長短,就能發生反射。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把光子想像成一個皮球,波長就是其半徑,再把金屬表面想像成一張網。那麼,道理是顯然的:只要網孔的尺寸比皮球小,哪怕這張網上到處是孔,也能把皮球反彈回去。

推而廣之,要反射紅外光,組成反射面的各個微粒之間的距離,在微米量級即可……要反射射電波,微粒之間的距離甚至可以在1米以上。每個微粒彼此相距1米以上,那當然是夠鬆散的。

這個鬆散的「鏡面」,要是用來反射可見光,當然是無能為力的。但幸好,從遙遠星系傳來的「星光」,其波長都比較長,大多在紅外到射電波段。為什麼波長這麼長?原因是宇宙在膨脹。這些「星光」當初出發時,本來都是波長很短的可見光,但因為宇宙在膨脹,結果波長都被拉長了。

所以,用這樣一個鬆散的「鏡面」,依然可以反射來自遙遠星系的「星光」,你該不會再奇怪了吧?

實現夢想從擺弄水中的小球開始

一位瑞士科學家一直在試驗如何把這個夢想變為現實。最近,他終於在一項實驗中取得了一些進展。

實驗是這樣:在一個水箱中,投入一些密度與水相當的塑料微小球。小球直徑3微米,差不多只有一粒細菌那般大。因為浮力和重力抵消,這些小球懸浮在水裡——當然肉眼是不可見的——靜止不動。然後,他用一束高功率的雷射從水箱底下照射它們。在雷射的推動下,大約有150粒小球被推到了水面。它們被推擠到一起,排列成一個平面。為了測試其反射效果,他用一束普通的光照射一把刻有數字「8」的透明尺子。當這束光透過「8」字,經塑料小球組成的平面反射後,他的確看到了「8」字的像——儘管有些模糊,但還是不難辨認。這說明,這個人造的鏡面,其反射效果還是可以的。

原則上,這樣的望遠鏡你想鏡面多大,就能做得多大,沒有任何限制。因為原材料都是現成的,不需要人工發射上去。當然了,這項工作才剛剛起步,前面的困難還有不少。比如,這項工作需要功率很大的雷射,目前地球上最大功率的雷射都嫌不夠。此外,雷射持續照射在塵埃顆粒上,總有一部分會被塵埃吸收,在太空中散熱又不易,那麼熱量積累導致塵埃氣化了怎麼辦?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但要是真有一天能在太空中建起一架擁有巨大反射鏡面的望遠鏡,那將為我們了解宇宙提供多大的便利啊!

相關焦點

  • NASA將利用太空望遠鏡研究宇宙塵埃的起源
    NASA正在等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並且已為它制定了大量科學研究和觀測項目。該望遠鏡將幫助科學家解決一個謎團,為什麼星系中的宇宙塵埃似乎比預期的要多。宇宙塵埃究竟從何而來是個謎。了解宇宙塵埃起源非常重要,它在恆星形成時庇護恆星,並且隨後成為行星的一部分,並且可以包含有機化合物,導致生命誕生,同時也對宇宙的功能至關重要。天文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被稱為 "塵埃預算危機"。它指的是天文學家無法解釋附近宇宙和遙遠宇宙觀測到的所有塵埃問題。在NASA一系列清單當中,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研究產生塵埃的沃爾夫-雷耶特雙星。
  • 星際訪客「奧陌陌」,可能由一顆彗星脫落塵埃組成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它由位於太陽系外的一顆彗星核上吹出的塵埃形成,被太陽輻射推向太空,最終「流落」到太陽系,並短暫停留。
  • 星際訪問者'Oumuamua實際上可能是一個宇宙塵埃兔子
    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論,即雪茄形的太空巖石實際上可能是塵埃兔子。在地球上,「塵埃兔子」是由靜電聚集在一起成堆的塵土和碎屑,這些塵埃和碎屑在微風吹過的情況下在家具下方漂浮。但是,一項新研究背後的科學家認為,「 Oumuamua,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位於太陽系的星際物體,可能是放大的塵埃兔子。
  • 日本科研團隊利用雷達讓望遠鏡擁有收集太空塵埃數據的能力
    據外媒報導,當你仰望夜空看到一顆流星時,它可能看起來非常大,但它實際上很可能是一顆塵埃大小的流星。現在,由東京大學天文研究所的Ryou Ohsawa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結合雷達和光學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以了解更多關於這顆星際塵埃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時的情況。
  • 新消息,奧陌陌是星際「塵埃團」
    好,現在用同樣的概念,一堆粒子粘在一起,放大幾個數量級,然後把它放到太空中來看。它不是由皮屑和蜘蛛網組成,而是由彗星塵埃顆粒組成。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會覺得我們首次探測到的來自太陽系外的訪客像是一個星際中的塵埃兔子。關於奧陌陌這個第一個被發現並且被證實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它的形狀。一個常見的藝術概念是將其身形描繪成雪茄的形狀。
  • 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探察最活躍的恆星工廠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捕獲了穿透塵埃雲的紅外光,讓科學家對其進行了觀測。1958年,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了星雲「W51」,它距離地球17000光年,位於天鷹座(Aquila)方向上。W51直徑達約350光年,是銀河系中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之一。
  • 哈勃望遠鏡最牛的光學太空望遠鏡,讓絢麗的宇宙星雲離盡收眼底
    哈勃空間望遠鏡在1990年4月24日被發射升空,已經服役了快29個年頭了。哈勃望遠鏡是太空史上最重要的望遠鏡之一。它位於地球大氣層之上,觀測不會受到大氣層的影響,因而給我們展現了宇宙無比絢麗的一面。星雲的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這和恆星的主要物質組成相同。
  • 哈勃太空望遠鏡生日快樂:令人瞠目結舌的太空圖像
    30年前的今天,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在「發現號」太空梭運載發射升空,在所有科學、自然和探索愛好者的心中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利基。它會很快被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所替代嗎?從技術上講,也許是這樣,如果「韋伯」要想成功,它必須製作出像哈勃太空望遠鏡一樣精彩和令人敬畏的圖像。
  • 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
    2020-09-11 05:59:25 來源:科技日報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可能由一顆彗星脫落塵埃組成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劉霞)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
  • 五大功能最強望遠鏡:斯皮策穿透宇宙塵埃觀測
    2、哈勃太空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發射於1990年,重約2.45萬磅(約11.11噸),長約13.3米,其主鏡面直徑約為2.4米。隸屬於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服役19年來對太空中的2.5萬個天體拍攝了50多萬張照片。科學家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結果,撰寫了7000多篇科學論文,這使哈勃太空望遠鏡成為人類製造的最高產的科學儀器之一。服役期間,哈勃還幫助測定了宇宙年齡,證實了主要星系中央都存在黑洞,發現了年輕恆星周圍孕育行星的塵埃盤,提供了宇宙正加速膨脹的證據以及幫助確認了宇宙中存在暗能量。
  • 411年前的今天伽利略首次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太空!你知道天文望遠鏡...
    中國小康網訊 1610年1月7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利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太空。從此,人類的「巡天之旅」邁上了新徵程。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天文望遠鏡發展史上那些重要的節點,給大家講述一段天文望遠鏡的「羅曼史」。
  • 首次證明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與冰混合一起
    耶拿(Jena)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天文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證明,星際塵埃顆粒和冰是混合一起的。星系中恆星之間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不僅包含氣體,還包含大量塵埃。恆星和行星就起源於這種環境,因為塵埃顆粒可能會聚在一起並融合為天體。
  • 再見啦,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任務正式結束。自從2003年發射升空以來,斯皮策望遠鏡就在紅外波段觀測著宇宙,經歷重重考驗,最後退役。作者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斯皮策望遠鏡拍下的照片,並介紹了圖中的恆星得有關情況。但在2009年,液氦耗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功能開始受限。儘管如此,工程師們還是決定繼續運行,因為它的某些性能仍然足夠強大,可以繼續運行。
  •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工作原理
    哈勃太空望遠鏡從太空梭的貨艙部署。要了解有關哈勃望遠鏡的更多信息,請訪問探索頻道。查看更多哈勃太空望遠鏡圖片。你有沒有盯著夜空,想知道宇宙近在咫尺?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迫看星星只用我們的眼睛,尋找在茫茫黑夜光抽血。
  • 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由彗星脫落而成
    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據美國太空網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奧陌陌」可能是一團宇宙「塵兔」,給其「身世之謎」再添疑雲。
  • 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由彗星脫落而成
    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據美國太空網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奧陌陌」可能是一團宇宙「塵兔」,給其「身世之謎」再添疑雲。
  • 華麗的太空帶——哈勃望遠鏡捕捉到的死星
    隨著哈勃太空望遠鏡即將結束其長期任務,像這張照片這樣的照片不斷提醒著我們,近距離觀察深空對我們有多大的好處。你在上面看到的美麗的橙色帶是一顆死星的殘骸,大約在一萬到兩萬年前在一顆超新星中爆炸。NASA在帖子中指出,這種帶狀的外觀是「拋射出來的物質與衝擊波掃過的低密度星際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簡單地說就是:爆炸恆星釋放的物質與漂浮在太空中的氣體和塵埃混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絕對華麗的太空帶。
  • 盤點五大功能最強望遠鏡:斯皮策穿透宇宙塵埃觀測
    2、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發射於1990年,重約2.45萬磅(約11.11噸),長約13.3米,其主鏡面直徑約為2.4米。隸屬於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服役19年來對太空中的2.5萬個天體拍攝了50多萬張照片。
  • 星際來客「奧陌陌」或是宇宙「塵兔」!什麼是塵兔?
    它由位於太陽系外的一顆彗星核上吹出的塵埃形成,被太陽輻射推向太空,最終「流落」到太陽系,並短暫停留。 2017年,「奧陌陌」偶然闖入太陽系,其外觀呈雪茄形狀,速度高達92000公裡/小時。隨後有關其真實身份、如何形成以及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太空飄蕩等問題,科學家提出了諸多理論。有研究人員提出,也許「奧陌陌」由固體氫組成,當接近恆星時,固體氫會變成氣體並推動「奧陌陌」向前移動;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奧陌陌」實際上更像盤狀;還有一些人懷疑,「奧陌陌」可能是外星飛船等等,不一而足。
  • 你從未見過的8張哈勃太空望遠鏡宇宙圖像!上
    哈勃太空望遠鏡30年前於1990年4月24日發射升空。 自哈勃太空望遠鏡發射以來的30年中,這一標誌性的工程壯舉一直在揭示宇宙奇觀的同時,建立了一些宇宙中最閃亮景點的圖書館。 此文收集了您可能從未見過的最佳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