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尼探測器拍攝到土衛二冰下海洋噴流圖像

2020-12-08 中國青年網

  卡西尼探測器在2004年抵達土星軌道,土衛二噴射流產生的氣體和塵埃冰顆粒廣泛分布在其南極地區,延伸數百英裡至太空。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測器傳回了土衛二的噴流圖像,這個現象引起人們對土衛二內部顯著地質活動的關注。科學家認為這是土衛二隱藏冰下生命的線索之一,通過對噴流的分析,或許能夠察覺到冰下生命。之前科學家就預測土衛二的冰下海洋世界擁有生命,目前仍然缺乏證據支持這個假說。卡西尼探測器在2004年抵達土星軌道,土衛二噴射流產生的氣體和塵埃冰顆粒廣泛分布在其南極地區,延伸數百英裡至太空。

  卡西尼探測器的數據已經發現土衛二的噴射流中有90%的水蒸汽,探測器上的相機系統清楚拍攝到噴射流在陽光作用下被分散的情景。卡西尼探測器甚至收集到一些土衛二噴射流中的物質,它們來自土衛二的南極區域,沿著被科學家稱為虎紋的區域噴射而出。最新的探測發現,噴射流中含有冰顆粒、水蒸汽和有機化合物。2016年3月11日,卡西尼探測器策劃了一次觀測計劃,通過紫外線成像光譜儀(UVIS)測量噴射流,科學家獲得了噴射流中氣體含量的數據。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科學家拉裡-埃斯波西託認為我們原以為整個南極區域會被水蒸汽羽流覆蓋,但最後結果卻是噴射流沒有改變什麼,這裡收到土星潮汐力的影響。目前科學家認為土衛二的冰下海洋具備了宜居環境,或許這裡可以發現第一個地外生命。(羅輯/編譯)

相關焦點

  • 卡西尼號探測器進入新軌道觀測 並拍攝土星的「冰月亮」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近日進入新的軌道開啟新的任務模式,可對土衛五進行觀測,並拍攝到這顆土星冰月亮的畫面。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控制下進入新的軌道,由土星赤道上空通過,此舉的目的在於讓探測器能夠對土衛五進行觀測。
  • 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最新土星高清照片
    「特提斯」直徑1062公裡,拍攝時與「卡西尼」號之間的距離是與「泰坦」(直徑5150公裡)之間的兩倍。當時,「特提斯」與「卡西尼」號之間的距離為220萬公裡,與「泰坦」之間的距離只有大約100萬公裡左右。這幅照片由「卡西尼」號上的一架窄角照相機於2009年11月26日拍攝。「泰坦」的圖像比例為每像素6公裡,「特提斯」為每像素13公裡。
  • 卡西尼號拍攝土衛35最近距離照片
    原標題:卡西尼號拍攝土衛35最近距離照片 現在,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太空船拍攝下其中一顆小衛星——土衛35「達佛涅斯」的最新照片。   據悉,土衛35直徑只有約8公裡,位於土星的基勒環縫內。基勒環縫實際寬42公裡,為土星環的組成部分。但卡西尼號在距離2.8萬公裡的角度拍攝了這張照片,因此使其看起來特別狹窄。   這是迄今為止最近距離拍攝下的土衛35照片。
  • 多圖欣賞: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土星和它的衛星們
    卡西尼拍攝到的土衛六的三種不同景象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到的土衛六的三個景象表明不同波長的光照下,同一地點的外觀是不同的。土星家族的土衛八2004年新年的晚上,卡西尼號在距土衛八這顆冰封衛星的最近點10分鐘的航程處,捕捉到了這一夢幻般的景象。
  • 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為何要選擇自毀?
    圖註:卡西尼號拍攝的土星圖像。惠更斯探測器是為了研究富含氮的土衛六(泰坦)大氣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而設計的。此外,它還將檢查泰坦上是否有海洋。最重要的是,它將研究泰坦上是否存在前生物分子。換言之,這是為了發現泰坦上是否存在生命。
  • 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與土衛之間的那些事,必需了解!
    1907年他通過觀察土衛六周邊混亂現象,然後推測可能存在大氣層,然後到了1944年柯一博通過光譜發現了大氣層中是有甲烷的,隨後更是發現這裡的甲烷濃度實際是被低估了很多的。甲烷是有機物,雖然是最簡單的,但是它是很多複雜有機物的基礎,甚至可以作為生命的能量來源,所以科學家們開始猜測或許這個星球存在的生命。
  • 從1997到2017,卡西尼同志的一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可它們的衛星卻似乎不讓人失望,如木衛二、土衛六和土衛二等。相對平坦的表面同年10月27日,卡西尼號第一次在距離衛星表面約1200千米的上空飛掠過土衛六,拍攝的照片透露,土衛六的表面相對平坦,高度變化一般不超過150米,偶爾也能達到500米。由於土星系統遠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外,溫度低,以至於土衛六的表面主要是水冰,但在這個溫度下,甲烷和乙烷是液態的。
  • 再見 | 卡西尼
    「卡西尼」號太空探測器「卡西尼」號是一艘前往土星的無人太空飛行器,由美國和義大利聯合研製,以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名字命名。太空飛行器於1997年使用泰坦VB/半人馬發射升空,在前往的星際航行途中,曾兩度飛越金星,一次飛越地球與木星,於2004年按計劃順利進入環繞土星轉動的軌道,釋放攜帶的「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土衛六,並開始對土星大氣、光環和衛星進行歷時4年的科學考察。卡西尼號雖然是第四艘前往土星的空間探測器,但卻是第一艘環繞土星的探測器,目前計劃在2017年9月15日墜入土星大氣層,並在結束前傳送回最後的圖像。
  • 別了,卡西尼!火星探測器的華麗謝幕
    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合成圖像,向我們展示了透過土衛六濃霧所看到的地表撰文:Nadia
  • 「卡西尼號」拍攝圖像顯示土衛六南極存在巨大冰雲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卡西尼號」( Cassini )土星探測器的圖像顯示了土星衛星土衛六(Titan)南極地區存在著巨大冰雲
  •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入新軌道對土衛五進行觀測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近日開啟了新的任務模式,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控制下進入新的軌道,由土星赤道上空通過,此舉的目的在於讓探測器能夠對土衛五進行觀測。在此之前,卡西尼號探測器的軌道繞行土星的極地上空,這條軌道限制了探測器對土星其他衛星的飛掠探測,僅能夠對土衛六「泰坦」進行觀測。
  • 卡西尼號:土衛二熱液"噴泉"中發現大型複雜分子
    科技日報北京7月1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NASA「卡西尼」號探測器提供的數據,首次揭示土衛二(Enceladus)深海熱液「噴泉」中存在複雜有機分子,這些分子比此前發現的更大、更重,進一步夯實「土衛二這個海洋世界擁有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這一假設。
  • 新圖像顯示土衛二已被內部冰層重新覆蓋 巨大「虎紋...
    據悉,科學家們使用NASA太空飛行器的監測數據(在歷經13年的探索土星及其衛星的過程中收集)重建了合成圖像,以繪製出冰冷的土衛二衛星上的地質活動。卡西尼號上的VINS隨後根據其波長對收集到的光進行分類——這也使科學家可以根據從其反射的光波長的差異,了解衛星檢測到的材料。根據NASA新聞稿,處理卡西尼號數據的研究小組發現,土衛二在2005年「從冰冷的地殼下的海洋中捕獲了巨大的冰粒和水蒸氣」。
  • 外星生命探秘,從金星火星到土星土衛
    外星生命探秘,從金星火星到土星土衛 2020-09-22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SA卡西尼號探測器發現地球和土衛六泰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似性
    美國宇航局(NASA)的卡西尼號探測器執行了一個漫長而艱險的使命,去年以壯觀的方式結束了這一使命。卡西尼號探測器最終潛入土星大氣層焚毀。
  • 科學家發現土衛六烷烴海洋存在海浪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土衛六的液態烷烴海洋表面存在海浪,就像我們在湖邊看到的水面漣漪那樣,這顆運行在氣態行星周圍的衛星讓科學家感到驚訝。在本周於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卡西尼探測器所拍攝的土衛六表面圖像,發現在一處被命名為麗姬亞海的區域存在海浪,這是我們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首次發現海浪出現。
  • 偉大的卡西尼號探測器
    2017年9月15日,伴隨著一道如流星般絢爛的弧線,偉大的卡西尼號就這樣墜毀在了土星大氣層。這是一艘比旅行者1號更偉大的探測器,而它的故事還要從20多年前說起,1997年10月15日,肩負著探索土星使命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於美國發射升空,這是一個高達6.8米重約2.5頓耗資達30億美金的龐然大物,為了節省燃料卡西尼號並沒有直接飛向土星,而是藉助了行星間的重力助推作用,在前往土星的星際航行中,它曾兩度飛躍金星一次飛躍地球與木星
  • 組圖:盤點卡西尼-惠更斯任務的重大太空發現
    近距離觀測木星:2000年12月29日,卡西尼探測器近距離拍攝木星彩色雲層,在卡西尼探測器為期7年的系內行星探索歷程中,它飛越了地球、金星和木星,觀測到木星的詳細特徵。揭秘隱藏的土星衛星:卡西尼探測器觀測到隱藏土星A環的土衛三十五,它的直徑僅有8公裡。
  • 陳根:外星生命探秘,從金星火星到土星土衛
    現在,美國國家宇航局的「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拍攝的數據已被用來製作土星衛星土衛二恩克拉多斯(Enceladus)的全球紅外圖。這個冰天雪地的世界擁有戲劇性的「虎紋」噴口,它通向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推測,這個海洋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卡西尼號於2004年至2017年環繞土星及其衛星運行。
  • 地球上下雨下的是水,而在土衛六上下的卻是甲烷液體並形成甲烷湖
    旅行者號拍到的土衛六隻是一個模糊的橘黃色球體,因為它是唯一有稠密大氣層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中97%是氮,但甲烷及其光化學衍生物使土衛六的大氣渾濁,還將平流層變成了不透明的煙霧。土衛六有一個由冰(大部分是水冰)構成的外殼和幔,佔其半徑的三分之一,其下覆蓋著一個巖石內核。土衛六可能有一個鐵內核,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平衡全球平均密度,冰幔必須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