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天文研究所:覆蓋在塵埃上的薄冰上具有複雜的地球化學作用

2020-12-06 量子認知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對自然界的微小深空實驗室:覆蓋著冰的微小的塵埃顆粒,進行了歷史上最深入的研究。這些顆粒看起來不是蓬鬆的塵埃網絡,而是薄薄的冰層,不是規則形狀的冰的厚厚覆蓋。特別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具有較大的表面,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這種新結構對天文學家關於太空中有機化學的認知具有基本的影響,因此對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益生元分子的產生也具有重要意義。

如上圖所示塵埃顆粒(灰色)與冰分子(藍色)的混合,以及促進深空化學處理的主要外部影響:熱量、原子轟擊、紫外線輻射和宇宙射線的宇宙粒子流。

在深空創造複雜的分子絕非易事。據目前所知,發生必要反應的自然實驗室是表面結冰的星際塵埃顆粒。該研究的新實驗結果表明,在現實條件下,冰層很薄,以致塵粒本身的表面結構起著重要作用。

這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對生命的有機前體分子的宇宙起源感興趣的人,將需要仔細研究宇宙塵埃顆粒表面的不同性質,以及它們與少量冰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複雜環境在幫助合成複雜有機分子方面所起的作用。

當思考生命以及我們是如何進入這個宇宙時,有幾個重要步驟需要考慮,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最早的生物學故事發生在地球上,但是對於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卻並非如此:大多數化學元素,包括碳和氮,都是由恆星內部的核聚變產生的。

分子,包括形成胺基酸所需的有機分子或我們自己的DNA,可以在星際介質中形成。在少數情況下能夠直接探測分析宇宙塵埃,分析發現了複雜的分子,例如簡單的胺基酸甘氨酸。在行星系統演化的過程中,有機分子可以通過隕石和早期彗星傳輸到行星表面。

最初,這些分子如何在恆星之間幾乎真空的範圍內形成,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外層空間中,大多數原子和分子都是超薄氣體的一部分,幾乎沒有任何相互作用,更不用說構建更複雜的有機分子所需的相互作用了。

在1960年代,對星際化學感興趣的天文學家開始提出這樣的想法,即星際塵埃可以充當「星際實驗室」,這將促進更複雜的化學反應。這種晶粒,無論是碳基還是矽酸鹽基,通常都在冷恆星的外層或超新星爆炸後形成。在氣體和塵埃雲中,不同種類的分子會粘附在冷物粒上,分子會積聚,最終會發生有趣的化學反應。具體而言,灰塵顆粒積聚冰幔(主要是水冰,還有一些其他分子,如一氧化碳)大約需要10萬年。然後,該冰冷層將充當一個微小的宇宙化學實驗室。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天文學家很快意識到,他們需要進行實驗才能解釋他們對星際氣雲的觀察。他們將需要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中研究被冰覆蓋的塵埃顆粒及其與分子的相互作用。為此,他們將使用真空室,模擬空間的空度以及適當的溫度。由於當時的假設是冰表面上的化學物質,因此在這種實驗中使用冰層已成為慣例,這種冰層適用於普通表面,例如溴化鉀(KBr)晶體板或金屬表面。但是,新結果表明,充其量只是一部分。

如上圖所示的人造宇宙塵埃粒子的電子顯微鏡圖像,解析度不同(左側為透射電子顯微鏡,右側為掃描電子顯微鏡)。兩者均顯示出晶粒的複雜,複雜的表面結構,從而導致較大的表面。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一直將探索行星的形成以及生命的起源作為主要研究目標,而冰粒塵對這兩者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自2003年以來,該研究所設立了一個實驗室天體物理和團簇物理研究小組。

該小組設備的一部分是可用於製造人造宇宙塵埃粒子的雷射器。將雷射對準石墨樣品,從表面侵蝕消融微小的顆粒,其直徑僅為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研究人員研究這種人造塵埃顆粒時,會在表面上形成不同種類的冰,他們開始對標準圖像的結冰的表面化學過程產生懷疑。

它們在實驗室產生的塵埃顆粒並沒有像洋蔥那樣完全被幾層固態冰(水冰或一氧化碳冰)完全覆蓋,而是儘可能多地貼近現實的深空條件,並進行了多次鋸切形狀,即蓬鬆的灰塵和冰網絡。

使用這種形狀,它們的總表面積比簡單形狀大到幾百倍之多,這是改變分子雲中檢測到的水如何覆蓋某些物粒的計算規則。由於表面積較小,因此被可用的水完全覆蓋,因此到達的表面更擴展,在某些地方將具有較厚的層,而在其他地方,僅存在一層冰晶,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水覆蓋所有巨大的表面積的幾層冰。

這種結構對冰塵顆粒作為微小的宇宙實驗室的作用具有深遠的影響。化學反應取決於已粘附在表面的分子,以及這些分子如何移動消散,與其他分子相遇發生反應,變得粘附或不再粘附。在新的、蓬鬆的、塵土飛揚的宇宙實驗室中,這些環境條件完全不同。

研究人員說:「現在我們知道塵粒的重要性,新的因素已經進入。了解新參與者可以使我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以後階段可能導致生命出現在宇宙中的化學過程的基本化學反應。」

同樣,如果微粒沒有隱藏在厚厚的冰層下,而是可以與粘附在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則它們可以充當催化劑,僅通過它們的存在即可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突然,某些形成有機分子(如甲醛)或某些氨化合物的反應應變得更加普遍。兩者都是益生元分子的重要前體,因此焦點的改變將直接影響我們對地球化學生命史的解釋。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是尋找太空中複雜分子形成的令人振奮的新方向。作為後續行動,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剛剛開設了新的「生命起源」實驗室以進行新型的研究。」

一般而言,新的結果以及先前實驗中獲得的許多類似結果構成了對天體化學界的警示:如果想了解星際介質中的天體化學及其對生命起源的影響,遠離洋蔥似的冰層,擁抱灰塵表面的作用,擁抱這個大自然的微小宇宙實驗室。

該最新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參考:Ice Coverage of Dust Grains in Cold Astrophysical Environments. Phys. Rev. Lett.124, 221103 – Published 5 June 2020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因此,這種新的結構對天文學家太空有機化學的看法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 研究發現:宇宙中冰覆蓋的塵埃顆粒,有重要的化學反應影響!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耶拿大學天文學家對自然界微小的深空實驗室有了更清晰認識:覆蓋著冰的微小塵埃顆粒。這些顆粒不是被厚厚冰覆蓋的規則形狀,而是看起來是蓬鬆的塵埃網絡,上面有薄薄的冰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意味著塵埃顆粒的表面要大得多,這是大多數化學反應發生的地方。
  • 2018年國際地球化學十大新聞(上)
    【編者按:地球化學學會(Geochemical Society)於2018年底根據年度總結,選取了本年度國際上地球化學最有影響力的十項研究的進展,並將這十項研究成果的報導集合起來作為2018年度地球化學十大新聞,於2018年12月25日發表在《Geochemical News》上。為與國內從事地球化學教學研究的廣大同行及會員及時分享,本刊編輯部特編譯這一材料。】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可是這些實驗都是在地面上或者是在大氣層內進行的,使測量精度受到限制。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將3個實驗儀器:探測CMB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探測器DMR,測量CMB能譜的分光光度計FIRAS和探測星際塵埃輻射的紅外多波段探測器DIRBE合併到一起,建造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COBE),並於1989年11月18日將COBE 衛星發射升空。
  • 流體地球化學—地震的「血液檢驗」
    流體地球化學是地質學與地球化學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地球內部流體中元素(同位素)的分配和遷移、分散和富集。近年來,流體地球化學在地震活動觀測和研究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確定地下物質來源、能量傳輸和地下條件等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202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實力雄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重要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 月球塵埃會阻止人類生活在該星球上嗎?
    他們非常擔心月球塵埃將成為月球探測的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阿波羅號太空人的發現是出乎意料的,同樣令人擔憂的。他們發現,數十億年的微隕石撞擊使月球表面覆蓋了一層矽酸鹽塵埃。一方面,它非常乾燥,太陽和宇宙輻射的轟擊使粒子帶有靜電荷。
  • 2019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考研成績查分網址:www.gyig.cas.cn
    2019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考研成績查分網址:www.gyig.cas.cn 2019-02-13 15:44:29|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202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招聘1人公告
    202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招聘1人公告 2020-06-22 14:50:40|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主要從事分子地球化學方法的開發與土壤有機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
  • 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內生菌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差異及原因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鹹化對鹹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於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鹹海湖面退縮,乾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鹹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
  •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一群「碎片地質學家」在主持工作!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前身是陳國達先生開創的「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如今的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一群「碎片地質學家」在主持工作,他們坐在實驗室裡,只考慮巖石與礦物的成分,不研究地質變化的動力,完全辜負了陳國達先生的遺願!
  • 天文難題:塵埃盤內物質並不足以生成行星
    目前的天文認知以為年輕的恆星誕生後,氣體塵埃呈盤狀環繞其周圍,接著再從這些氣體塵埃中誕生一個個行星,故而把這個塵埃盤稱為「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然而最新一份研究卻讓天文學家們十分疑惑——環繞年輕恆星的原行星盤裡的物質,遠不夠形成它們系統裡的行星。
  • 迄今最複雜分子:生命或起源太空
    天文學家在距地球27000光年的星際空間的巨大氣體雲中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碳基分子,該分子具有分支結構。天文學家在宇宙中探測由異丙基氰所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如同是在「宇宙」草垛中尋找一個「分子」針。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需的複雜分子可能起源於星際空間。
  • 首次證明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與冰混合一起
    耶拿(Jena)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和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天文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證明,星際塵埃顆粒和冰是混合一起的。星系中恆星之間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不僅包含氣體,還包含大量塵埃。恆星和行星就起源於這種環境,因為塵埃顆粒可能會聚在一起並融合為天體。
  • 普朗克的悲劇人生(上)--中國數字科技館
    普朗克所說的「好的理論」,就是嘗試在維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之間,運用數學上的「內插法」建立一個新的公式。1900年10月19日,普朗克在柏林物理學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 以《論維恩輻射定律的改進》為題,公布了自己的新公式,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2020-12-02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科研助理、實驗助理招聘6人公告...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因工作需要,現需招聘科研助理、實驗助理等崗位一批。招聘崗位、任職要求見附件。工資待遇及其他:按照研究所相關制度,繳納社保和公積金,實施勞務派遣,薪酬面議,每周5天工作制。有意者請於將個人簡歷發送至招聘聯繫人郵箱,並註明應聘崗位。
  • 「普朗克衛星」是如何報告暗能量的比例的?
    宇宙中的暗能量像是存在於宇宙中,一種均勻的背景,在宇宙的大範圍中,起斥力作用加速宇宙的膨脹,但是又不能嚴格的說它是一種斥力,因此只能稱其為能量,而在現在的物理理論中也不見具有如此秉性的能量,因此稱其為暗能量。
  • 青島科學家編著《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系我國該領域的第一部研究生教材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宋金明等編著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我國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的第一部研究生教材。《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重點闡述了碳、氮、磷、矽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基本原理、規律和研究發展趨勢,由編著者結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並系統歸納總結近四十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傾力完成。
  • 普朗克衛星的最終數據支持標準宇宙模型,精度史無前例!
    歐洲航天局(ESA)在2009年發射了普朗克衛星,用於繪製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微背景波輻射出現在宇宙大爆炸後的38萬年,當時宇宙仍然是一個熾熱且幾乎各向同性的氣體。在2013年,歐洲航天局(ESA)的普朗克任務揭開了宇宙的新圖像:宇宙最初產生的微波輻射的全天空調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發出的第一束光,它提供了有關早期宇宙的豐富信息——宇宙的物質組成、膨脹率以及星系前身的原始密度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