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觀群怨」出自《論語·陽貨篇》,它原指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引申為讀《詩經》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莉莉分這樣來理解這段話:怎能不學習《詩經》呢?《詩》可以打開心智 、提升修養;可以觀察萬物、了解盛衰;可以加強交流,達成共識;可以懲惡揚善,匡正時弊。這於人於己、於家於國都是好事兒。更何況,還可以從中認識諸如鳥獸草木之類的大千世界。
這不是片面地誇大《詩經》的作用,而是與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終極追求相聯繫的,具體可以結合《詩經》裡的篇目,理解其中深意。
《蒹葭》是「可以興」的代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虛實相生的意境。寫實方面,廣袤而潔白的蒹葭叢裡,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虛的一面,理想很難達成,需要經歷千百般的努力。
用葦草比喻理想,託物言志,透過具體的和想像的空間,激發讀者的意志,要不畏險阻,不斷追求啊。就像詩人汪國真說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觀」強調詩能對人的精神世界能有所感發,詩能「修身」。
通過《溱洧》理解詩「可以觀」
溱(zhēn)與(wěi)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jiān)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cú,同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xún)訏(xū)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是鄭國的兩條河流;渙渙,是河水流動的樣子;士與女,是本詩的男女主角;他們女唱士隨,互贈芍藥,享受相聚的歡愉。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了解春秋時期,鄭國上巳節的習俗風情。這一天,年輕的朋友們,手持蘭草來到河邊相會,洗衣濯足、遊樂祈福。
「觀」的主要作用是「觀風俗之盛衰」和「考見得失」,是人們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的基礎,往上走,便可以與「治國」聯繫起來。
《淇奧》裡感悟詩「可以群」
瞻彼淇奧(yù),綠竹猗猗(y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
淇水旁,河岸彎彎、綠竹修拔,一個學問與品德俱佳的男子穿行其間,從他的神態、風度可以看出他的胸懷和修養,真是一見傾心難忘記呀。
表面上是一首誇讚詩,但《淇奧》更開創了以竹貌喻人品的先河,這個流傳和切磋琢磨的過程,是「詩可以群」的體現。
我們今天,也依然在幹這件事,寫詩喜歡用「與君共勉」的題跋,熱衷於參加「詩歌朗誦會」,這是一次次「群居相切磋」(《論語集解》孔安國)的過程。
「群」是溝通,它以詩為媒,把一個個零散的、個人化的觀點,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約定俗成的認識。
《伐檀》中的「怨而不怒」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jià)不穡(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xuán,同懸)貆(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是砍樹的聲音,砍倒的樹放在河邊,等著搬運回家。看了輕輕打著漩兒的河水,想起那些不勞動的統治者們,糧食和獵物都被他們奪去了。那些老少爺們兒,確定不是在吃閒飯?
「苛政猛於虎」,這首詩塑造的正是統治者和勞動者的對立,體現了被剝削者面對不公待遇的憤懣。他們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白白被統治階級奪去享受,於是發出靈魂拷問。
但是由於古時倡導「怨而不怒」仁政的思想,他們只能把自己心裡的不滿訴諸於詩,讓讀到詩的統治者們有所醒悟。詩在默默地助力「平天下」。
小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不僅具有不朽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社交價值以及社會功用,具體用「興觀群怨」可以加以總結。但是「興觀群怨」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體現出一種認知的過程,叢內省到外化,從個人到集體,是「知——情——意」的進階過程。它與古人的人生追求步調一致,到了今天,仍在沿用,成為文學創作或文藝理論研究的一種自覺。
我是@莉莉分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探討,喜歡的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