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孝輝是中國國家林業總局的高級工程師,他同時也是一名積極的環保志願者和多家報紙的撰稿人。談起各種各樣的報紙,沈先生說,他有自己判斷報紙好壞的辦法,就是看讀報需要多少時間。按他的區分辦法,一份報紙如果能夠讓人閱讀40分鐘左右乃至更長,就算得上是信息量大、內容充實、值得一買的;如果只能夠讀15分鐘到半個小時,其中一定有一些信息垃圾;要是連15分鐘都用不了,那無疑是一份垃圾報紙。他說:「別看現在的報紙大多數都很厚,但能讓我讀到15分鐘以上的並不太多。」
記者當天買了幾份報紙,特意掐著表閱讀,果然,絕大多數報紙上值得細讀的稿子都很少,翻一翻就過去了。這使記者不由得想起了沈孝輝所說的話,「信息垃圾浪費紙張,浪費紙張就是浪費樹木」。
一噸紙需3.1立方米木頭
那麼,在廢紙循環利用的情況下,生產1噸紙要消耗多少木頭呢?南平造紙廠是國內最大的新聞紙廠之一,它有自己的速生林基地———60萬畝的馬尾松。南平造紙廠的劉經理告訴記者,造1噸新聞紙大約要用3.1立方米的馬尾松,相當於砍掉17棵樹。
中國造紙協會的趙先生說,為了減少生產新聞紙的原料消耗,目前純木漿造紙所佔的比例正在日益減少,廢紙漿、蘆葦漿的比重已越來越大。在大多數新聞紙生產廠家,回收的廢紙經過處理後打成的紙漿已經佔到了一半以上,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還能夠節省木材。
從美國進口廢紙
晨鳴紙業的副總經理房立軍先生告訴記者,國內廢紙回收在分類上做得很差,二次利用率很低,因此國內造紙廠在生產新聞紙時用的廢紙大多是從美國進口的,行話叫「美廢」。「美廢」在晨鳴新聞紙的原料中佔的比例超過了一半,房立軍說,要是回收得好,「美廢」造出的新聞紙可以循環用兩次。
房立軍還告訴記者,北方造新聞紙用的速生白楊林預計在兩三年後可以大量採伐,其生產1噸紙的木材消耗量會略低於馬尾松。而回收1噸廢紙可生產800公斤新紙,可節約木材3立方米。
如果能夠達到日本50%左右的廢報利用率,業內人士的計算顯示,平均1噸新聞紙消耗的木材可以減少到大約1.77立方米。即便如此,全國新聞紙消耗的樹木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粗略地說,相當於100萬公頃的人工林1年的生長量,而現實的消耗量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造紙過程汙染不斷
意識到新聞紙消耗樹木資源是不夠的,還應該看到新聞紙製造過程中付出的環境汙染代價。造紙原料用廢報紙大量代替後,造紙的環境汙染依然存在,脫墨、消毒還會排出汙水。
雖然國家立法要求企業先治汙後生產,但沈孝輝指出,為了達到排放標準,一些企業採取的是稀釋汙水的辦法,排汙總量根本沒有減少,而且還造成了更大量的水體汙染。
新聞紙變成廣告紙
記者就國內報紙的出版情況採訪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紙管理處的林江處長,他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全國出版報紙的種數基本上保持在2100種上下,變化不大,2002年全國共出版報紙2137種,但報紙的總印張卻比上年增加了13.68%,達到
1067.38億印張,用紙量超過245萬噸。國內一家新聞紙生產廠家的銷售主管對記者說,大約是從1998年開始,全國新聞紙的市場需求量每年大概要增長20%左右。照此計算,報紙的種數雖沒有增加多少,但用的新聞紙卻比1998年多了約1倍。報紙變得越來越厚了。
記者打開了一份5角錢的北京報紙,四開56版,其中超過一半的版面都是廣告和有廣告意味的文章。據了解這一份報紙光紙張和印刷成本就將近2元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一位副教授說,他們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結論是報紙上廣告版面佔總版面的1/6最合適,要是超過了總版面的1/5,讀者就會覺得它對自己不尊重。因為廣告多而搶眼,新聞報導就顯得很少,再加上新聞版面上還有不少垃圾信息,此消彼長,使得一份報紙看上去更像是廣告紙。
一位搞了多年報紙發行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絕大多數報紙都允許報攤攤主退報,就是把賣不出去的報紙退還報社,退報率大多在20%左右,少數報紙甚至答應剩多少退多少。目前不實行退報政策的報紙寥寥無幾。如果按照全年平均退報率10%來計算,2002年就有20多萬噸的新聞紙印的是沒有賣出去的報紙。
廣州的一位報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挑明了一個事實,南方有一些報紙根本就不是辦給讀者看的,辦報人追求的是上攤率而不是報紙的實銷率,他們給報攤攤主送錢送禮品,就為了把報紙擺上報攤,好給廣告公司和廠家造成報紙好賣的假象從而騙取廣告。這種報紙在廣州並非個別,據消息透露者說,要覆蓋滿廣州、深圳、佛山的報攤,每期大約要印報3萬份左右。
環保人士呼籲,為了減少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報紙從業人員應該多生產新聞精品,從而減少新聞紙的消耗,達到治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