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快到來了,各單位又將迎來一波體檢熱潮,面對體檢報告紛繁複雜的專業術語、醫學符號,大家可能一臉蒙圈。
在很多人眼中,體檢就是空腹、抽血、檢查、拿報告就完事了,但其實體檢最重要的就是分析體檢報告,拿到體檢報告應該注意什麼,體檢報告中的各項指標具體什麼意思,今天就來給大伙兒科普科普~
來源丨百度
1
體檢報告中的常用醫學術語都是啥意思
體檢報告一般包括「陽性發現」「專業解釋」「建議指導」三部分。
「陽性發現」也就是體檢報告中某項指標出現重大異常,需要特別關注。「專業解釋」是對疾病或陽性發現的含義、原因和危險因素進行專業的解釋和評估。「建議指導」是醫生根據本次體檢提出的建議指導。
建議指導中常常會提到的一些名詞對理解體檢報告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隨訪」「複查」「進一步檢查」等。
其中隨訪是指情況不嚴重,不必馬上去醫院,但是症狀加重出現變化應去就診。複查是指疾病或異常指標可能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新的變化,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以便前後對比,確定病情等。進一步檢查是指疾病比較重要,需要到醫院詳細檢查明確病因。
2
體檢報告上的箭頭都是啥意思?
體檢報告一旦出現了箭頭,說明該檢查數據不在正常範圍內,那麼,這些箭頭代表著什麼呢?
>>>>第一大類:血常規
白細胞(WBC)白細胞也被稱為免疫細胞,白細胞數值偏低,代表抵抗力差,機體容易被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數值偏高代表身體有炎症。比如:扁桃體炎、闌尾炎、肺炎等等。如果數值遠高於正常值很多倍,說明可能患有血液病,應進一步檢查。
紅細胞(RBC)紅細胞是血液運送氧氣的最主要媒介,紅細胞數值偏低,說明有貧血的可能,比如臉色蠟黃,體力不濟等;數值偏高,代表血液粘稠度高,血液流通速度緩慢。
血小板(PLT)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其重要。
血小板數值偏低可能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數值偏高可能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等。
血紅蛋白(HGB)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數值偏低代表貧血。正常男性的血紅蛋白應在(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
血紅蛋白數值90-120g/L為輕度貧血、60-90g/L為中度貧血、30-60g/L為重度貧血、30g/L以下為極重度貧血。一旦到達中重度貧血,一定要查找原因,及時治療。
血紅蛋白數值偏高,常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燒傷等。
淋巴細胞(LYM)淋巴細胞由淋巴器官產生,是機體免疫應答功能的重要細胞成分。
淋巴細胞數值偏低說明有免疫缺陷。數值偏高可能為百日咳、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中性粒細胞比率(NEUT%)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其細胞膜能釋放出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一種新的物質,這類物質能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還能引起炎症反應和疼痛。
中性粒細胞比率偏低,代表病毒性感染。數值偏高代表有炎症,例如細菌或病毒感染。
>>>>第二大類:血脂
總膽固醇(TCHO)膽固醇是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膽酸等的重要材料,其血清濃度可作為脂代謝的指標。
總膽固醇數值偏低可見於各種脂蛋白缺陷狀態、肝硬化、惡性腫瘤、營養不良等。數值偏高可見於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黃疸、腎病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甘油三酯(TG)也稱為油脂,主要來源為脂肪性食物的攝入和碳水化合物在肝臟及脂肪組織內的合成。
甘油三酯數值偏高,代表患者可能患有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症候群、甲狀腺功能減退、膽道梗塞、糖原累積症、妊娠、口服避孕藥、酗酒、急性胰腺炎等。
數值偏低,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肝功能嚴重低下、營養不良、低β-脂蛋白血症和無β-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能將膽固醇進行代謝,再由膽汁排出。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偏高,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另外,還可見於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
數值偏低,常見於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症候群、急性感染、應用雄激素等。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運輸膽固醇到肝外組織的主要運載工具。
數值偏低,可見於家族性無和低β脂蛋白血症、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等。
數值偏高,可見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病症候群、梗阻性黃疸、慢性腎功能衰竭、妊娠、多發性肌瘤、某些藥物的使用等。
>>>>第三大類:肝功能檢查
谷丙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的檢測能反應肝細胞的損害程度,數值升高可見於肝、膽疾病,膽石症引起的膽道梗阻等,如急、慢性肝炎。
穀草轉氨酶(AST)穀草轉氨酶主要存在於心肌細胞和肝細胞內,數值偏高可見於急、慢性肝炎等肝臟疾病及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
血清膽紅素血清膽紅素包括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可由血液運送至肝臟,並通過肝細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膽紅素。
血清膽紅素如果伴隨轉氨酶升高,表示肝臟可能受到了損害或其他疾病造成的黃疸症狀;如不伴有轉氨酶升高的單純膽紅素升高,主要見於慢性溶血以及先天膽紅素代謝異常。
>>>>第四大類:血糖
血糖是我國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
血糖降低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胰島素分泌過多或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不全、腎上腺功能不全、急性進行性肝臟疾病(急性黃色肝萎縮、急性肝炎、肝癌、磷及砷中毒等)。
血糖升高可見於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皮質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鉻細胞瘤、胰高血糖素瘤、腦外傷、腦溢血等應激狀態;妊娠嘔吐、脫水、全身麻醉時,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升高,這可能與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島素抵抗等有關。
>>>>第五大類:尿檢
尿葡萄糖(GLU)升高,常見於甲亢、糖尿病、慢性肝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尿膽紅素(BIL)正常為陰性,如結果為陽性,可能為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等。
尿酮體(KET)正常為陰性,如結果為陽性,可能為嘔吐、脫水、糖尿病、發熱、飢餓等。
尿膽原(URO)正常為陰性。如數值偏高,常見於肝功能異常、紅細胞破壞增加、腸梗阻、長期便秘、急性發熱等。數值偏低,常見於膽管阻塞、急性肝炎、腹瀉等。
尿酸鹼度(PH)數值偏高,可能為呼吸性鹼中毒、某些代謝性鹼中毒等。數值偏低,可能為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鉀性代謝性鹼中毒等。
尿比重(SG)數值偏高,常見於糖尿病、嘔吐、發熱、急性腎炎、腹瀉。數值偏低,常見於使用利尿劑、尿崩症、飲水過多、腎功能衰竭等。
尿沉渣鏡檢,白細胞增高,常見於尿結石、泌尿繫結核、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腫瘤等。紅細胞增高,常見於尿結石、腎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紅細胞管型,常見於腎臟病變;白細胞管型常見於化膿性感染等。
>>>>第六大類:腎功能
血尿酸(UA)尿酸是人類嘌呤代謝的終產物,數值偏低,常見於惡性貧血、Fanconi症候群等。數值偏高,常見於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傷、原發性痛風、多種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鉛中毒、長期禁食等。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人體肌肉代謝的產物。老年人、消瘦者血肌酐會偏低,一旦上升,要警惕腎功能減退可能。數值偏高常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
尿素氮(BUN)尿素氮是人體蛋白質代謝的主要終末產物,數值偏低,主要見於腎功能障礙、嚴重的肝臟疾病病人。數值偏高,主要見於腎功能不全、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衰竭、水腫、脫水、心功能不全、休克等、消化道出血、甲亢、尿路結石、前列腺腫瘤或肥大等原因引起的尿少和尿滯留等。
>>>>第七大類:腫瘤三項
腫瘤三項包括甲胎蛋白(AFP)、鐵蛋白(Fer)、癌胚抗原(CEA),這裡強調一點,腫瘤三項的檢查指標有問題,並不代表就患上了腫瘤,需要由醫生結合病情和其他檢查判斷。
甲胎蛋白(AFP)主要在胎兒肝中合成,正常數值為小於20ng/L,原發肝癌大多AFP大於400ng/L,AFP可早於影像學出現異常,是肝癌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另外,內胚層癌、畸胎瘤、睪丸癌、胃癌、卵巢癌等伴肝轉移者AFP也會增高。值得注意的是,妊娠3個月後的婦女也會出現此項數值升高。
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見於大腸癌、胰腺癌、胃癌等。部分良性腫瘤及炎症患者也會升高,吸菸、心血管疾病、妊娠期、結腸炎患者此項數值也會升高,因此癌胚抗原只能作為癌症診斷的輔助工具。
鐵蛋白(Fer)升高,除了可能為癌症外,慢性炎症、紅細胞破壞也會導致數值升高,因此鐵蛋白也不特異提示腫瘤。
3
指標正常身體就一定健康嗎?
答案是否定的。對於一份較為全面的體檢報告而言,體檢結果沒有異常並不代表身體是健康的,大部分的體檢指標只是根據疾病而設置的標準而非健康標準。
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達到及格,因為有一些處於量變過程還未達到質變的功能性疾病,是有很大可能檢測不出,此時身體就處於亞健康,如果及時調整,會恢復健康,反之,則會加劇。
指標不正常,也有可能是因為休息不好造成的。所以不要因為結果在範圍內就繼續「造」,也不要因為數據有一些小的超範圍而過度焦慮。
總之,如果體檢報告沒有問題我們要繼續保持,如果指標異常我們也要足夠重視。
當然,為了身體健康,平時生活中,我們應該養成「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心態平衡」的好習慣,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