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帶來的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學會這五招讓我們遠離慢性病困擾
新聞+
一份10萬莊裡人的體檢大數據報告,引發無數市民對健康的關注。專家表示,每人每年至少應做一次體檢,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可當體檢報告在手,複雜的各項指標、專業的醫學術語又是否讓你看得「雲裡霧裡」?針對市民集中反映的體檢報告上諸多不解之處,《燕趙晚報》邀請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方北院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春豔,對大家關心的問題給予詳細解答,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健康,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諸多疾病。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你更健康生活。
【解答】
一問:我平時血壓很正常,為什麼體檢報告說我血壓高?
專家解答:如果體檢時您的血壓增高,先不要緊張,首先排除一下自己是不是「白大衣高血壓」?自己在測血壓時是不是緊張了?測量血壓時情緒是否有點激動(尤其是老年人)?或者其他可能引起血壓增高的原因?
建議您在不同的時間、再次測量兩次血壓,將三次結果綜合起來,結合您的實際情況,判定自己的血壓狀況。如確係發現血壓增高,應及時就診,在醫生建議下規範治療。
二問: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膽固醇高是怎麼回事?低密度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有什麼區別?
專家解答:血脂檢查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最基本項目,是解讀血脂健康風向標的關鍵。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沒人會願意看到這兩個指標升高,但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又是什麼指標呢?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通俗地理解為"好"膽固醇,可以減少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如果指標偏低,患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越大。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通俗地理解為「壞」膽固醇,它的水平升高會增加患冠心病、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但這個指標不是越低越好,偏低可能是營養不良或得了慢性貧血等疾病。
總之,「高」脂血症,可不是血脂指標「高」了您才當回事兒,「壞」的可別「多」,「好」的也不能「少」。
三問:體檢顯示甲狀腺多髮結節,右側葉較大者約為0.3*0.2cm,左側葉較大者約1.3*0.6cm,這個有問題麼,需要做手術嗎?和吃碘鹽有關係嗎?
專家解答:由於甲狀腺彩超的普及,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已超過三分之一,所以說,甲狀腺結節非常常見,而只有5%—15%的甲狀腺結節為惡性病變。
目前甲狀腺結節發生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年齡、性別、生活習慣、身心壓力、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
如果是良性結節,沒有症狀,沒有引起甲狀腺功能改變、沒有影響到美觀,只需要每隔6-12個月進行隨訪即可,到醫院隨訪,主要是做甲狀腺超聲檢查和甲狀腺功能檢查,如果甲功正常,無需特殊治療。
如果良性甲狀腺結節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考慮手術:出現與結節明顯相關的局部壓迫症狀;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內科治療無效者;腫物位於胸骨後或縱隔內;結節進行性生長,臨床考慮有惡變傾向或合併甲狀腺高危因素。
迄今為止,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碘攝入過量與甲狀腺癌發病風險的增加有關。碘攝入量過多或不足都能使結節的患病率升高,所以原則上要適碘飲食。注意不要長期、大量進食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就可以。
但如果是甲狀腺結節合併甲亢,要限制碘的攝入。做菜應選擇無碘鹽,少吃醃漬食品,避免食用高碘食物,如海帶、紫菜、裙帶菜、海蜇、蝦貝等海產品。
四問: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怎麼回事?病變是有什麼變化了嗎?需要繼續檢查嗎?要手術嗎?
專家解答:膽囊息肉樣病變是膽囊壁上突向膽囊腔內的一系列隆起性病變的統稱。多發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良性腫瘤性病變,除非其中某個病變具有後述的可疑惡性的特徵。另外,最大徑線小於1cm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大多數是良性非腫瘤性病變,通常也是連續觀察兩年沒有明顯變化即可。
當膽囊息肉樣病變具有以下特徵時,為惡性病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時必須密切關注,必要時採取擇期膽囊切除術:病變在一年內最大徑線的增加超過一倍以上;病變直徑超過1cm;病變具有較寬基底;彩色都卜勒顯示病變內部具有血流信號;同時伴有累及消化系統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化性膽管炎等。
五問:我的體檢報告顯示同型半胱氨酸偏高是怎麼回事?有的人說我喝咖啡喝多了,是這樣嗎?
專家解答: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不僅是血管出現問題的獨立危險因子,還與冠心病、中風、糖尿病、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癌症、骨質疏鬆等50多種疾病有關。
我們每天都能從飲食中獲取蛋氨酸,它是人體必需的一種胺基酸,但當它在體內轉化時,會生成一種中間代謝產物——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情況下,機體能快速的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轉化為穀胱甘肽等其它物質,也就是說,健康人體內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非常少。
一般而言,同型半胱氨酸指標越高,疾病發病風險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低,身體相對越健康。
會導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情況,如:遺傳因素、疾病因素、缺乏B族維生素、葉酸等、不良生活方式(吸菸,酗酒、大量攝入咖啡等、缺乏運動,久坐不動)。
相比於性別、遺傳等因素,我們更能從營養素的缺乏方面著手,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量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可以降低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六問:谷丙轉氨酶偏高是什麼意思?
專家解答:肝功檢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血清谷丙轉氨酶。肝細胞發生炎症病變,引起細胞腫脹、壞死或肝細胞膜通透性增高等,均可使谷丙轉氨酶釋放於血液循環中,而使血清谷丙轉氨酶增高。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會引起肝功能短時間損害。
七問:體檢發現肺結節怎麼辦?
專家解答:隨著CT檢查的普及,肺結節的檢出率很高,雖然大部分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疾病,但幾乎所有的肺癌都是由肺結節演變而來的,影像學上實性結節及以實性成分為主的磨玻璃結節,肺癌的機率較高,建議遵醫囑定期複查或手術。
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吸菸的高危人群,每年都要做低劑量螺旋CT檢查,與胸片體檢相比,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除此之外,家裡有腫瘤史的高危人群也應該儘快做一次CT檢查。
判斷肺結節的良惡性,不能光看單次的檢查結果,而是要結合之前的隨訪檢查結果一起看,所以當醫生說要定期檢查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八問:子宮肌瘤是腫瘤嗎?
專家解答: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明確。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危險因素有肥胖、飲酒、尤其是啤酒、大量攝入牛肉及其他紅肉、高血壓、維生素 D 缺乏。如果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定期檢查即可。如果有症狀,可以選擇藥物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般,主要是緩解症狀;手術治療最為徹底,直接切除肌瘤病灶。
子宮肌瘤一般不會癌變,但可能會惡變成子宮肉瘤,不過機率極低,僅 0.4%—0.8%,不用過分擔心。如果女性絕經之後,肌瘤依舊增大,應警惕惡變可能。
【提醒】
專家:五招遠離慢性病
30歲-59歲人群是是家庭和單位的支柱,近年來中青年的健康問題日漸突出。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異常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同時吸菸、飲酒、鍛鍊不足、飲食不合理、熬夜等危險因素比例處於高水平,致使40歲-49歲各項指標已基本接近或超過50歲以上人群,處於較高水平。面對「生活方式病」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石家莊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所長馬新顏表示,年輕人不能抱有僥倖心理,一旦發現血壓、血糖偏高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還要積極的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專家給出「五招」,讓人們遠離這些疾病的困擾。
第一招:找——找影響健康的根源
首先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狀況進行評估,可將自己一周的工作生活情況進行記錄,了解自己整體的工作生活狀態。
同時,也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檢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體檢,及時掌握自身身體狀況,及時發現健康問題。
第二招:選——選擇「對」的運動
經常性體力活動或運動不僅可增加能量消耗,而且可使身體的代謝率增加,有利於維持機體的能量平衡,還可以增強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運動還使人精神愉悅。
「沒有時間」往往成為人們不參加體力鍛鍊的理由,並且把增加體力活動看成是一種「負擔」,應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尋找機會,儘量多的增加身體活動。運動時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愛好使鍛鍊不再成為辛苦的勞作和負擔,堅持鍛鍊也會變得更輕鬆。
第三招:定——合理設定目標
對於養成多年的生活習慣很難一下完全改變,開始一項運動或制定一項運動計劃時,一定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先設定一個低水平的目標,如果開始定的目標過高,實際上很難做到,人們很快就會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因此在制定計劃時,一定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建立一系列短期目標。
制定計劃時,措施要具體、並且是可以達到的,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列入計劃,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樣不會因為某一天沒有完成計劃時有太多的沮喪,甚至因為經常完不成計劃而放棄運動。
第四招:養——養成習慣,堅持才是勝利
習慣成自然,鍛鍊無負擔,養成每天鍛鍊的習慣後,鍛鍊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了一件非常願意做的事情。堅持鍛鍊也使你的運動更安全,那些運動誘發的急性心臟病大多發生在沒有日常鍛鍊習慣的人中。每天最好選擇一段固定的時間進行運動,並形成習慣。如果沒辦法固定時間鍛鍊,可以利用上下班、午休、工作間隙等「零散」時間運動。
第五招:學——學會識別健康危險信號
學習了解一些主要慢性病的指標,知道什麼人容易得慢性病,急性發作的前期表現。
來源:石家莊日報客戶端
記者:南開宇 李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