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守護健康」系列報導三
體檢報告丟一旁 小病拖成腎衰竭
專家提醒:定期體檢,重視結果,謹遵醫囑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炎皇 通訊員 劉孝誼 招雲紅
體檢後,醫院沒電話回訪就沒事?發現腫瘤標記物就是患了癌症?拍胸片(X線)、CT檢查有輻射傷身體,不要做?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對健康體檢有不少錯誤的看法。湖南省腫瘤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楊嬙妍、長沙市第三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醫師鄒信宇盤點了體檢中的幾個常見誤區,建議大家最好每年體檢一次,及時發現身體隱患,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誤區1 體檢後,醫院沒電話回訪就沒事
正確解鎖模式:拿到體檢報告後要逐條閱讀、遵循醫囑。
做完體檢後,不少人把體檢報告隨手一扔,「真有問題,醫院會打電話通知的。」然而,29歲的推銷員陳先生就因為不重視體檢報告,小病拖成了腎衰竭。
3年前,陳先生在長沙市第三醫院做過一次體檢,但他壓根沒看體檢報告,照例抽菸、喝酒、應酬。去年下半年,陳先生經常噁心、嘔吐、失眠,眼睛周圍浮腫,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雙腎衰竭。
「我做過體檢,醫院也沒電話通知我有問題,怎麼突然就腎衰竭了呢?」陳先生帶著3年前的體檢報告找到鄒信宇求解。鄒信宇指出,那份體檢報告顯示,陳先生尿常規中的肌酐指標略高於正常標準——肌酐指標處標註了星號,並建議當事人作進一步檢查——這很有可能是隱匿性腎炎的表徵。隱匿性腎炎兩三年內都不一定出現症狀,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惡化為腎衰竭、尿毒症等。鄒信宇說:「醫院會根據體檢對象病情的危急值決定是否打電話回訪,但陳先生當時的情況並不嚴重。」
鄒信宇說,醫學上,一般情況下,一次體檢結果的認可期為3個月到6個月。但是,人的健康狀態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即便去年、今年的體檢結果都正常,但如果其中某項指標有了很大變化,可能提示有某種疾病的傾向。因此,拿到體檢報告後要逐條閱讀、遵循醫囑,並好好保存體檢報告,切勿亂扔。
誤區2 談「輻」色變,拒拍胸片
正確解鎖模式:與準確診斷疾病帶來的各種獲益相比,放射檢查帶來的傷害很小。
有些人聽說,拍胸片、CT檢查有輻射傷身體,便拒絕做這些檢查。「拍胸片、CT檢查,對發現疾病非常重要。」鄒信宇說,醫生通過它們可以查出胸壁、胸膜、縱膈,以及肺部、心臟、大血管等很多部位的病變。目前,肺部CT檢查不僅能發現早期肺部結節,還能發現新冠肺炎的早期表現和預後情況。此外,拍胸片、CT檢查也能明確肺部腫瘤、炎症、結核鈣化、胸壁佔位、胸腔積液、縱膈腫瘤、淋巴結腫大等,還可以明確先天性疾病如心臟的大血管病變及先天性心臟病等。
在醫院影像科的檢查中,拍胸片、CT檢查都具有X射線的特性,能產生電離輻射作用和生物效應。那麼,有輻射就會危害人體嗎?鄒信宇回答,不是的,我們需要重視的是輻射劑量。鄒信宇介紹,一次性胸片檢查的輻射劑量只有0.1毫西弗,CT檢查的輻射劑量略高,但都小於或等於3毫西弗/年的天然輻射劑量。而每年人體吸收的電離輻射劑量在100毫西弗以下,對身體都不會有明顯的傷害。也就是說,與準確診斷疾病帶來的各種獲益相比,放射檢查帶來的傷害很小。即便如此,鄒信宇還是提醒,孕婦、備孕女性、哺乳期的女性可以推遲拍胸片、CT檢查,應儘量避免X線檢查,以免對胎兒或嬰兒帶來不良影響。
此外,像核磁共振與 B 超在檢查過程中沒有 X 射線,不會發出電離輻射,這兩種檢查是相當安全的。而B超檢查更是孕檢重要的檢查項目,貫穿了整個孕期。
專家提醒市民,要走出體檢認識誤區,定期參加體檢,科學規範體檢,重視體檢結果,遵循醫生指導,對疾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起居規範,做到健康生活。
誤區3 腫瘤標記物超標=查出癌症
正確解鎖模式:腫瘤標記物只是一種參考,並不是診斷和排除腫瘤的「金標準」。
今年8月,邵陽的李女士在當地醫院體檢,發現一項腫瘤標記物超出正常值3倍,以為得了癌症。第二天,她拿著體檢報告來到湖南省腫瘤醫院體檢中心。該中心對李女士進行了常見腫瘤高風險因素評估,結合其之前做的檢查,制定了適合李女士的全身腫瘤篩查,包括肺部低劑量螺旋CT、胃腸鏡等,卻未發現腫瘤,李女士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來。
「腫瘤標記物高並不意味著『得了癌症』。」湖南省腫瘤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楊嬙妍介紹,腫瘤標記物增高還與炎症、良性腫瘤及機體的某些生理性改變有關,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指標值明顯增高,提示發生腫瘤的可能性比較大,應該進行針對性檢查;二是指標輕度增高,應去專業機構進行常見腫瘤高風險因素評估後進行個性化的防癌體檢,排除腫瘤或癌前病變,再定期複查。
楊嬙妍解釋,腫瘤標記物是指在腫瘤的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而合成、分泌、釋放或是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異常產生的,能反映腫瘤發生、發展或者監測腫瘤對治療反應的一類物質,常以抗原、酶、蛋白質、激素等代謝產物的形式存在於腫瘤細胞內或宿主的組織、體液和排洩物中。腫瘤標記物主要用於對原發腫瘤的發現、腫瘤高危人群的篩選、良性和惡性腫瘤的鑑別診斷、腫瘤發展程度的判斷、腫瘤治療效果的觀察和評價、腫瘤復發和預後的預測等。
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腫瘤標記物有:癌胚抗原(CEA,最常用的腫瘤標誌物,其升高與消化道腫瘤、肺癌等有關)、甲胎蛋白(AFP,肝癌、生殖系統腫瘤風險可能升高)、糖類抗原(CA199,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胰腺癌風險升高;CA153,乳腺癌最重要的特異性標誌物;CA125,卵巢癌風險升高)、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癌特異性標誌物)。
楊嬙妍說:「腫瘤和腫瘤標記物的關係,如同媽媽做了飯和你在樓梯口聞到飯菜香。媽媽做了飯你自然能聞到香味,但是聞到了飯菜香味,也可能是別人家傳來的。」臨床上,有一些腫瘤患者,相關的腫瘤標記物卻是正常的。所以,腫瘤標記物只是一種參考,並不是診斷和排除腫瘤的「金標準」,目前還沒有達到通過血液診斷腫瘤的水平。
「常規體檢是防治腫瘤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常規體檢和防癌體檢側重點不同,不能相互替代。」楊嬙妍說,常規體檢側重於用生理指標評估健康狀況,防癌體檢更加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是在常見癌症的高風險人群中應用有效檢查手段發現早期的惡性腫瘤或癌前病變,並對其進行有效幹預管理的體檢方式。
楊嬙妍建議,高危人群需要前往正規醫院,定期進行針對性的防癌體檢。比如,B型肝炎及肝硬化高危人群,要重視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肝臟超聲等肝癌診斷相關檢查。一旦查出腫瘤標記物異常應找專科醫生確診,不要慌亂投醫。
相關新聞
婦科體檢 這些變化要特別關注
長沙晚報12月3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婦科檢查對於女性來說是萬萬不可省去的一環,有幾項檢查需要格外重視。」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吳穎嵐介紹,乳腺癌是危害婦女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乳腺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可能出現的乳腺疾病,35歲尤其是40歲以上的婦女最好每年檢查一次。如果乳腺B超顯示結節為1至2類,無需特別擔心,一般都是良性;突然增大的結節,尤其是3類及以上的乳腺結節就要特別警惕,需到專科門診就診。
吳穎嵐表示,子宮、雙附件B超檢查也是女性應該重視的,通過B超可以發現子宮肌瘤、宮畸形、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息肉、卵巢囊腫、畸胎瘤、盆腔炎症腫塊或膿腫等。女性一定要重視宮頸癌的篩查,建議從21歲開始每年做一次宮頸癌篩查,主要包括人乳頭狀病毒、宮頸細胞學檢查以及巴氏塗片檢查。盆底功能檢查也是不能忽視的,尤其是產後的女性,患有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和尿道膨出的女性,以及有尿失禁的女性等。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至35%的女性患骨質疏鬆。吳穎嵐建議,40歲以上尤其是進入絕經期的女性,無論有無症狀應定期檢查骨密度,及早發現骨密度的變化。
「體檢報告中,血壓、膽固醇和體重能顯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這一點眾所周知;有一項指標——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能更準確地顯示健康狀況,卻鮮為人知。不過近兩年,這個指標越來越引起大家關注。」吳穎嵐說,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基胺基酸,是人體攝入蛋白質中的蛋氨酸轉化而成的。一旦體內缺乏必要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鋅、錳和三甲基甘氨酸等,這個轉化過程就會受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就會積累升高。如果血液中蓄積大量的同型半胱氨酸,將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惡性腫瘤、老年性骨質疏鬆等患病風險。「此外,妊娠期婦女對Hcy高度敏感,血漿中Hcy輕微升高就有可能帶來危害,習慣性流產、妊娠高血壓症候群及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均與Hcy水平升高相關。」吳穎嵐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