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反應是有機合成和化學工業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在實踐中,酯通常由醇和羧酸或羧酸衍生物(例如醯氯或酸酐)在酸性條件下進行合成。雖然該方法已發展地很成熟,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該方法需要處理腐蝕性的酸和(或)其衍生物以及大量副產物。因此,從科學和工業角度來看,發展更簡單、有效和經濟的酯化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將醇直接轉化為酯可以避免使用有害酸及其衍生物,消除不良產物(如醛和羧酸)的產生,從而提高反應效率。醇到酯的轉化可在Ru、Pd、Au、Ir等均相過渡金屬催化劑或有毒氧化劑如碘、溴化物等條件下實現。近年來,氧化醇直接生成酯也可以使用鈷的非均相催化劑。因此,發展綠色、簡單、有效、分子氧作為氧化劑的無金屬催化體系更加具有吸引力,但也十分具有挑戰性。
離子液體(Ionic Liquids, ILs)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綠色溶劑,具有無蒸汽壓、不燃、易回收等特點。在眾多的ILs中,咪唑類ILs如咪唑基乙酸酯在生物質溶解、化學催化和CO/SO2的吸收等方面已經具有諸多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團隊首次發展了在無金屬條件下O2作為氧化劑、ILs作為催化劑和溶劑的苄醇或脂肪醇的自酯化和交叉酯化。機理研究表明離子液體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鹽([EMIM] OAc)的酸性質子陽離子和鹼性乙酸根陰離子可以同時與醇的羥基形成多個氫鍵,從而有效地催化反應。這是首例無金屬條件下進行這類型反應。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DOI: 10.1126/sciadv.aas9319)。
首先,作者以苄醇的自酯化為模型反應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優化(Table 1)。通過對ILs進行篩選,作者發現鹼性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鹽([EMIM] OAc)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目標產物苯甲酸苄酯的產率高達94%。為了研究陰離子對反應的影響,作者使用含有不同陰離子的咪唑ILs進行反應,包括[EMIM](TFA)、[EMIM] HSO4、[EMIM] BF4和[EMIM] N(CN)2,但這些ILs均不能催化反應。上述結果表明乙酸根陰離子對該轉化起關鍵作用。另一方面,1-辛基-3-甲基咪唑乙酸鹽[(OMIM) OAc]或[N4,4,4,4] OAc也不能催化反應,說明[EMIM]陽離子對苯甲醇的自酯化也至關重要。另外,NH4Ac/DMSO體系也沒有顯示出催化活性。這些結果充分說明由[EMIM]陽離子和乙酸根陰離子組成的[EMIM] OAc是反應的優異催化劑。
表1 在不同種ILs中苯甲醇自酯化為苯甲酸苄酯的轉化率
隨後,作者研究了各種醇類自酯化的反應性(Table 2)。4-甲基苄醇可以有效地轉化為相應的自酯化產物4-甲基苯甲酸4-甲基苄酯(2b),產率高達92%。具有吸電子基團(Cl和NO2)和給電子基團(OCH3)的苄醇也可以高產率獲得相應酯(2c, 2d和2e)。值得注意的是,苯甲醇的氧化自酯化反應能以克級規模(200 mmol, 21.6 g)進行。具有不同鏈長的脂肪醇也可以在[EMIM] OAc中有效地轉化成相應的自酯化酯,包括乙醇、丙醇、丁醇、己醇和辛醇。總體而言,脂肪醇的反應性低於苄醇。隨著脂族醇碳鏈長度的增加,相應酯的產率降低,並且需要稍高的反應溫度。
表2 在鹼性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鹽([EMIM] OAc)中芳基-和烷基-醇的自酯化反應
另外,作者還研究了苄基和脂肪醇的交叉酯化(Table 3)。在過量乙醇的存在下,苯甲醇可以反應得到苯甲酸乙酯(3a),產率高達94%。此外,甲基、氯、硝基和甲氧基取代的苄醇也可以高產率和高選擇性轉化為相應的苯甲酸乙酯。反應的高選擇性主要歸因於苄醇活性高於脂肪醇的活性。此外,苯甲醇和其它長鏈脂肪醇如正丁醇、正己醇和正辛醇之間的交叉酯化也可順利進行(3f-3h)。當兩種不同的苄醇作為底物時,由於它們的活性相近,生成的產物為自酯化和交叉酯化的混合物。
表3 在鹼性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鹽([EMIM] OAc)中苄醇和脂肪醇的交叉酯化反應
另外,作者對氧化酯化的反應機制進行了研究。反應不受自由基清除劑TEMPO或BHT的影響,排除了自由基反應途徑。結合文獻報導,作者推測了一種合理的反應途徑(Fig. 1)。首先,[EMIM]陽離子和乙酸根陰離子形成氫鍵通過活化醇底物的羥基得到醇-IL絡合物a。然後,O2氧化a得到水和相應的醛b。由於[EMIM] OAc中的卡賓平衡的存在,卡賓進攻醛b得到絡合物c;其OH可與[EMIM]陽離子和乙酸根陰離子形成氫鍵,得到絡合物d。最後,d轉化為中間體e,並與醇發生取代反應釋放所需的酯產物和卡賓。作者使用18O對苯甲醇進行同位素標記實驗進一步證實了所提出的機制。
圖1 用於氧化自交聯或交叉酯化反應的可能反應途徑
結語:韓布興院士團隊首次發展了在有氧和無金屬條件下[EMIM] OAc催化醇的自酯化和交叉酯化反應。[EMIM]陽離子和乙酸根陰離子的協同作用對於引發和加速反應起關鍵作用。這項工作為無金屬條件下的自酯化反應開闢了道路,作者預測這一簡單、高效、無金屬的反應路線將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