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終結者項目小組」成員之一的孫金田表示,這次實驗讓我們學會了,以後遇到不知道真假的傳言時,首先要冷靜分析,將傳言分解成為幾個小問題,然後逐一驗證每一個問題的真假,最終得到科學的答案。
    未來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朱延生)每次吃完火鍋,身上的火鍋味總揮之不去?
    身上的火鍋味越重,說明含有的有毒食品添加劑越多,會影響人體健康?
    火鍋底料的氣味究竟來自哪裡?
    近日,北京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一篇關於「火鍋造成衣服味重,是否說明添加劑多?」的「論文」回答了上面的問題。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韓蓉老師,面向全校招募「謠言終結者」,希望通過生物、化學類實驗,用科學終止謠言。最終,通過雙向篩選,有9名初三學生成功進入了「謠言終結者研究小組」。
    而「火鍋造成衣服味重,是否說明添加劑多?」則是他們前半個學期所得出的第一個研究成果。他們9個人共分成3組,每組通過試驗來驗證傳言的真假,並撰寫論文,其中最優秀的一篇將有機會得到發表。
    韓蓉與「謠言終結者研究小組」的同學合影。(未來網記者朱延生/攝)
    用試驗來鑑別謠言
    生活中遇到一個自己不確定真假的傳言應該怎麼辦?如何用科學的方式來終結謠言呢?
    「實踐是終止謠言最好的方式。」韓蓉與9名同學通過「頭腦風暴」後,決定就從身邊最常見的一個「吃火鍋衣服味道重是因為添加劑多」的傳言開始。
    付昕微的「研究論文」:《 火鍋造成衣服味重,是否說明添加劑多?》。(受訪者提供)
    韓蓉帶著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添加劑實際上是可以分為「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添加劑」。其中,食品添加劑主要用於「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學或天然物質。」
    「食品添加劑只要不超過國家標準用量,不超過使用範圍使用,就是合法且無害的。」付昕微是「謠言終結者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她的「研究論文」被評為9名學生中最好的一篇。
    付昕微告訴記者,「火鍋底料中含有非常多的添加劑,那也不一定會是有害的,因為它已經通過了國家食品安全檢測,說明它可以放心吃。」
    因此,同學們得出「火鍋內的食品添加劑並不會導致人體健康問題」。「火鍋的添加劑會危害人體健康」的傳言被認定為「謠言」。
    但是衣服上的火鍋味究竟為什麼揮之不去?同學們提出,這可能與不同材質的吸附能力有關。
    在論文中,付昕微寫道,他們還進行了「氨水-酚酞」實驗,在燒杯中裝入具有強揮發性的氨水,再在燒杯上覆蓋不同材質的材料,來模擬不同材質對於火鍋分子的吸收。而由於酚酞可以與氨水產生化學反應變成紫紅色,被用來檢測不同材質吸收氨水的情況。
    通過對「布料、塑料、紙張、橡膠」等4種不同材質材料進行「氨水-酚酞」實驗,得出布料的吸附力是最強的,因此得出它吸收火鍋味最多的答案。
    火鍋味原來來自調味劑
    衣服是因為吸附力才導致火鍋味長久的存在,那麼火鍋本身的味道又是從何而來?
    在論文中,付昕微提到,他們買來了三款市面主流的火鍋底料,準備用真實的火鍋底料來研究一下火鍋味道的來源。
    通過煮開三款不同的火鍋底料,然後將三款底料通過分液漏鬥靜置進行水油分層,讓10名同學採用「嗅覺法」投票的方式來分辨,火鍋的味道究竟是來自油層還是水層。
    「因為氨氣是溶於水的,我們分析火鍋味更多的是來自於水層。」「謠言終結者項目小組」成員之一雷思容表示,實際上只有一款火鍋底料來自水層,大部分的火鍋底料的氣味都是來自油層的。
    為什麼不是來自水層,而是油層?
    論文指出,通過對觀察火鍋底料的配料表,同學們發現,配料表中含有很多的食品調味劑,如香辛料、醬油、孜然粉、醋等。
    付昕微表示,「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食物的口感。因為這些調味品大多是有氣味的,其中一些氣味還特別重,所以火鍋底料的味道主要是來自於食品調味劑。」
    至此,「謠言終結者研究小組」不僅用科學的方式打破了「火鍋味是因為食品添加劑」的謠言,還找出了火鍋味道的真正來源是來自裡面的食品調味劑。
    實際上,我們還應該對這火鍋底料裡的每一種調味料進行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找出那一種調味料起到主要的作用。「謠言終結者項目小組」成員之一孔德慧帶著探究精神依然鍥而不捨,希望韓蓉老師可以支持他們繼續做下去。
    但中學的儀器所限,實驗只能進展到這一步。看著還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們,韓蓉表示,「其實實驗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同學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的批判性思維。」
    「謠言終結者項目小組」成員之一的孫金田表示,這次實驗讓我們學會了,以後遇到不知道真假的傳言時,首先要冷靜分析,將傳言分解成為幾個小問題,然後逐一驗證每一個問題的真假,最終得到科學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