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無處不在!經常收到用戶對產品的反饋?有的用戶反饋說產品「太空了」、 「不上流」、「沒有XX好」……看得我們恨不得對產品徹徹底底、裡裡外外來個開膛破肚。這時,卻覺得無從下手!這是因為用戶的反饋往往停留在用戶的感覺層面上,而感覺對我們產品的意義並不大,感覺背後包含的原因和程度是我們更需要了解和挖掘的,這樣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怎麼將感覺進行量化呢?
目前量化感覺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以「愛情」為例。愛情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和體驗,很難說清道明,那咱們就從那些量化「到底愛你有多深」的方法入手了解一下吧。
上述的比較測試法其實就是創設一種場景,讓用戶進行選擇,測試用戶的偏好。 「我和你媽同事掉水裡,你會先救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比較測試例子。
觀察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不動聲色,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去觀察、記錄相關的行為。網上各種教學如何觀察從男友的日常細節中去回答「愛你有多深」的問題數不勝數,有興趣可以去搜搜。
還有一種大家熟知的方法——問卷測驗法。這樣的測驗網上有很多,讓用戶根據自己的日常行為和描述的符合程度進行打分,根據分數的高低來回答「愛你有多深」這個問題。
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外,還有一種大家平時接觸的並不是很多的方法——實驗法。用實驗法是怎麼研究這個命題的呢?經典的一個實驗是Go/NoGo任務,簡單來說,在屏幕中央會依次出現一個個詞語,受試者根據要求按鍵,或者不按鍵。詞語分為三類,一類是與同伴有關的名字、寵物或外號等,另外兩類分別是正性詞語和負性詞語。在一組任務中,受試者看到和同伴有關的詞語和正性詞語都要按鍵做出反應,而忽略負性詞語;而在另一組任務中,對同伴相關詞語和負性詞語按鍵,而忽略正性詞語。如果對方在頭腦中與正性概念聯繫緊密,那麼這兩者配對時的反應時就會變快;而如果對方在頭腦中與負性概念聯繫更緊密,則這兩者組合的反應時就會變快。結果顯示,那些處於戀愛關係中的受試者對將同伴和正性詞語捆綁在一組時的反應時更快。更有意思的結果是,在隨後一年的追蹤調查中,那些將對方與正性概念聯繫越緊的受測者,他們更容易與對方保持穩定的戀愛關係。這就是實驗法去測量「愛你有多少深」的具體方法。方法還是很巧妙的!
以上介紹了四種量化感覺的方法,比較各種感覺量化的方法,各個方法的優缺點如下:
綜合以上各個方法的比較,每一個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有自己最適用的情景。本文重點介紹的方法是實驗法,而從以上表格中可以發現,實驗法更適用於對敏感信息/隱私和內隱態度的測量,也更適合於對感覺的精細化測量。
什麼是實驗法?
馮特:德國心理學家,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被稱為實驗心理學之父。實驗法通常指通過人為地、系統地操作環境,導致某些行為發生變化,並對之進行觀察,記錄和解釋的科學方法,是研究變量間的因果關係的一種方法。實驗法包含三個基本元素,分別為:假設推論、實驗變量、實驗控制。
假設推論:是關於條件和行為之間關係的陳述,是以已有的事實材料和科學原理為依據,經過邏輯推理,對未知事實及其規律作出的一種假定性闡釋。上文中提到的實驗背後的假設推論就是「愛情如果跟正性概念聯繫更緊密,則與正性詞配對的反應時要快於與負性詞配對的反應時」。
實驗變量:在實驗中實驗者所操縱的、對被試的反應產生影響的變量就是自變量。 由操縱自變量而引起的被試的某種特定反應稱為因變量。 上文實驗中,自變量是:同伴相關的名詞與正性詞配對出現or負性詞配對出現;因變量是用戶按鍵的反應時。
實驗控制:實驗中並不僅僅只有自變量才是和因變量有關的,在自變量之外往往存在著額外相關變量。這些變量是需要實驗者想辦法進行控制的,也稱作控制變量。比如說用戶的「練習」和「疲勞」都會影響反應時,需用用一定的方法將這些變量進行控制。
根據以上內容,大家對實驗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那麼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怎樣去運用實驗法呢?接下來看一個筆者負責的具體項目案例
具體項目案例:手機網頁連結文字最佳的字號和行間距
研究命題:手機網頁連結文字最佳的字號及行間距組合是?
研究邏輯:最佳文字鏈應該從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兩方面進行衡量,其中客觀指標主要包括易讀性和可點擊性,主觀指標主要包括舒適度和信息量。參考前人的測試任務,目標文字鏈點擊任務來測量用戶在屏幕中點擊目標文字鏈的反應時、點擊坐標和操作的準確率;並通過主動調節選擇任務去找到最佳的舒適度和信息量組合。
研究設計:
預實驗:通過主觀評價收斂實驗材料
預實驗1: 讓用戶對可能出現的字號-行間距組合進行主觀舒適性的評價,從而確定每一個字號下主觀舒適度的最佳的行間距,並且根據總得分確定16號字和17號字作為文字鏈的字號最合適。
預實驗2:16和17字號下分別1px變化行間距,讓用戶比較變化界面和標準界面的差異,記錄知覺到變化的行間距步長,結果發現,用戶只能知覺到2個像素以上的差別(與標準界面相比)。
在以上預實驗的基礎上分別確定了正式實驗的實驗材料,如下:
字號(px)
行間距(px)
16
26
28
30
32
34
36
17
26
28
30
32
34
36
正式實驗:Part1 單屏點擊任務
自變量:手勢(被試間:左手/右手)*姿勢(被試內:站姿/坐姿)*手指(被試內:食指/拇指)*字號-行間距組合(被試內:12)因變量:反應時、正確率、點擊坐標控制無關變量:1)噪音文字鏈的內容。
2)目標文字鏈出現的位置。
3)每一個用戶起始注視點和手指的位置。
4)練習效應和疲勞效應。
給用戶的指導語: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儘可能快的點擊屏幕中的文字鏈「請儘快地點擊這一條文字鏈」。(圖7)正式實驗:Part2 信息量和舒適度調節選擇(多屏)
給用戶的指導語:請綜合你對新聞網頁文字鏈「信息量」和「閱讀舒適度」的要求,自由的調節這些文字鏈的字號和它們之間的行高,得到你認為最佳的新聞頁文字鏈排版結果發現:
結合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的值,手機網頁連結文字最佳字號-行間距組合為—17字號—34px行間距。
最後,在推實驗結果之前,需要驗證實驗法結果在真實頁面中的效果。 (圖9)
分別將新界面和產品原界面呈現給測試對象,讓用戶判斷差異並選擇偏好。結果說明,用戶並不能很明顯感知兩者之間的差異,知道差異以後,偏好選擇17字號-34行間距的用戶較多。
綜合以上結果, 17字號-34行間距為最佳手機網頁連結字號-行間距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