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從日復一日的經驗中人們能夠對同一個結果提出很多原因。為了克服因果關係中的模糊性,研究者運用實驗法:他們操縱一個自變量來觀察其在因變量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於確定一種強烈的因果關係,即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有影響。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闡述備選解釋問題,以及研究者面臨這一問題時所採取的一些步驟。
對客觀性的挑戰
我們經常在頭腦中對為什麼自變量的變化會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影響因變量有一個解釋。例如,你可以預期並且實驗性地論證,電視中暴力鏡頭可以導致高攻擊性。但是,你怎麼知道恰好是電視中的暴力鏡頭誘發了攻擊呢?
混淆變量
當並非實驗者有意引人道實驗情境中的一些因素確實影響了參與者的行為,並混淆了數據的解釋時,我們稱這些因素為混淆變量。當此觀察到的的行為結果的真正原因被混淆時,實驗者對數據的解釋就會冒風險。
例如,假設暴力的電視場景比大多數非暴力的場景更引人注目或者包含更多的動作時,「暴力」就和場景中的表面現象相混淆。研究者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個獨特的因素導致了攻擊行為。
儘管每個不同的實驗方法都可能帶一些特殊的備選解釋, 我們仍然可以確定兩種幾乎存在於所有實驗中的混淆變量,即期望效應和安慰制效應。
期望效應
當研究者或現察者以微妙的方式向參與者傳達他所預期發現的行為,並因此引發期望的反應時,無意的期望效應便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誘發所觀察到反應的是實驗者的預期,而不是自變量。
在一個實驗中,將幾組即將進行走迷官訓練的大鼠分配給12名學生。其中一半學生被告知他們分到的大鼠都是一些擅長走迷官的種群,而其他的學生則被告知他們的大鼠都不擅長迷官測驗。正如你可能猜想到的那樣,這些大鼠實際上都是一樣的。然而,學生們的實驗結果符合他們對其大鼠的預期,往往發現那些標記為聰明的大鼠比標記為笨拙的大鼠是更好的學習者。
安慰劑效應
當沒有施加任何一種實驗操縱, 但參加實驗的參與者卻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時,安慰劑效應就發生了。這一概念的來源是醫學中的一種現象:當病人接受了化學惰性的藥物或無針對性的治療後,他的身體卻康復了。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由於個體對於治療有效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或幸福感的改善。一些採用無療效藥物的治療已經表明,在這種情況下,有70%採用過這種藥物的病人都有良好或極好的效果。
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如何應對的影響,而不受到以產生該反應的特定程序的影響時,安慰劑效應就發生了。回憶一下關於看電視導致日後攻擊性的實驗,假定我們發現根本沒有看過任何電視的參與者也表現出很高水平的攻擊性,我們就可以推測,這些參與者是由於置身於允許他們表現攻擊的情境中,他們覺得他們應該表現出攻擊行為,因而才這麼做的。
有時實驗者必須考慮到參與者會僅僅因為意識到他們在被觀察或測驗而改變行為。例如,參與者可能會對選擇他們來參加這項研究感到很特別,因此展現的行為跟平常有所不同,但這種效應會損害實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