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好吃是罌粟殼作祟?專家:網傳圖把草果當罌粟殼

2021-01-13 環球網

(原標題:火鍋也堵不住謠言的嘴 拿起科學之箸,踏實吃吧)

天冷加衣,身冷吃火鍋。在氣溫日漸走低的初冬,與三五好友圍坐一團,來一頓熱氣蒸騰、香氣四溢的火鍋,邊涮邊聊再來點小酒,那種從胃到心的幸福感別提有多愜意。

雖然關於「久煮的火鍋湯會致癌」的謠言早已糊弄不了我們,但是又有一些新的關於火鍋的謠言,讓「火鍋控」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心生疑慮。比如,走紅網絡的自然火鍋發熱包對人體健康有害;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的火鍋竟然是因為加入了罌粟殼;吃完火鍋衣服味道越重就說明火鍋裡添加劑越多……這些是真的嗎?

罌粟殼

草果

謠言一

自熱火鍋發熱包對人體健康有害

如今,一款號稱懶人必備的自熱火鍋迅速躥紅網絡,不少有名的火鍋品牌都紛紛推出了這種產品。它不用火、不用電,也不用鍋,只需加入一杯冷水等上十幾分鐘,無論在郊遊還是在火車上,都能讓你吃上一餐熱氣騰騰的火鍋。但是最近卻有傳言稱,這種自熱火鍋的發熱包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

「自熱火鍋的加熱包與我們常用的暖寶寶類似。發熱包不直接與食物接觸,如果盛放食物的器皿不會在高溫下遷移釋放有毒物質,那麼對食物而言,就是安全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

自熱火鍋的原理,是通過發熱包內的生石灰、碳酸鈉和水反應快速放熱,提供最初的熱量,再通過鐵粉、鋁粉、鎂粉持續氧化放出熱量。發熱包會使水的溫度達到90攝氏度以上,並通過其產生的高溫水蒸氣來加熱食材。

雖然這種自熱食品的發熱包對人體健康無害,但卻會因使用不當導致爆裂。如果大量水蒸氣在封閉環境下囤積,可能會變成「小型炸彈」,發生爆炸。所以,在食用自熱火鍋時千萬不能把蓋子的透氣口堵住,並要注意環境通風。

不僅如此,朱毅還提醒消費者:「自熱式火鍋目前缺乏行業規範,產品也良莠不齊,火鍋調料、配菜等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所難免。」因此,消費者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大品牌產品,以便儘可能減少風險。同時,食用時也要防止高溫引起的燙傷。

謠言二

衣服殘留火鍋味越重則添加劑越多

大冷的天兒,沒有什麼比來一頓火鍋更實在的了。如果說「火鍋控」們還有一絲顧慮的話,那就是吃完火鍋後,衣服上的味道濃鬱而且久久不散。

「吃完火鍋衣服上味道越濃,留得時間越久,說明湯底的添加劑就越多」。最近,這套判斷火鍋店湯底添加劑的「民間土法」,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真的是這樣嗎?吃完火鍋後,衣服上的味道是從哪裡來的呢?朱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麻辣火鍋裡香辛料的味道被水蒸氣帶到空氣中,就會附著在衣服上,而且油滴裡的香味分子在衣服上不容易揮發。而味道持久度和濃烈度又與通風情況、衣服材質有關,清油火鍋就不會有太大味道,牛油火鍋的味道就會很重。」

細心者不難發現,在火鍋店吃火鍋後衣服上的味道,要比我們自己買火鍋底料在家吃火鍋後衣服上的味道大。於是,有人懷疑,這是火鍋店的火鍋加了傳說中的「一滴香」導致的。

「在食用火鍋的過程中,可以觀察火鍋的油。如果火鍋油量不是很大,但是味道卻特別香,那就比較可疑。」朱毅表示,但用衣服上氣味的殘留時間和濃烈程度,來判斷火鍋是否用了「一滴香」並不科學。即便火鍋湯底使用了「一滴香」等添加劑,也不存在加入的添加劑越多,衣服上的味道就越大的情況。

西南大學食品安全學院教師劉文宗認為,某些人群可能對氣味比較敏感,某些衣物材質也可能更容易被氣味附著,加之其他外界因素,不能僅憑衣服上殘留的味道,來估算添加劑的加入量。至於添加劑含量的檢測,應通過專業人員使用專業儀器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毛衣、羽絨服之類的衣服更容易吸附味道,冬天吃完火鍋後,這些衣物上的味道會比其他衣物更加明顯。想要去除衣物上的火鍋味道,可以在洗澡時將衣服掛在浴室,次日再通風晾曬即可;還可以把檸檬水直接噴在衣服上,掛在通風處。

謠言三

火鍋好吃到停不下來是罌粟殼在作祟

近來,有一則消息在朋友圈流傳。消息稱有的火鍋店在湯裡加入了罌粟殼,使得味道更好,讓人越吃越想吃,最終上癮,還附上了所謂的「罌粟殼」的照片。

但經證實,該照片上的罌粟殼,其實只是我們做牛羊肉時常用的合法香料草果。說白了,錯把草果當罌粟殼,是因為二者在外形上略有相似。但其實,稍加辨識就能看到兩者的差異,罌粟殼的頂部有一個像放射線一樣的圓盤,而草果沒有。此外,罌粟殼的表面相對比較光滑,樣子也比草果要好看一點,而草果的表面不怎麼光滑,溝壑也比較深。

罌粟殼中有嗎啡、可待因、罌粟鹼等。1985年起,它就作為特殊藥品被特殊管制起來,嚴禁流入非藥用渠道。可惜重典之下,並未令行禁止。

那麼,問題來了,加了罌粟殼的火鍋,是不是就會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針對這個話題,朱毅曾做了一個簡單的小樣本雙盲實驗,將罌粟殼和草果,分別以相同份量,加入一樣底料的麻辣火鍋和清水火鍋中燒煮半小時。結果,吃貨和非吃貨們瞎矇一番,並沒吃出味道上的差異。

「雙盲試驗中吃不出區別,這是一個事實。但看到加了罌粟殼,你會覺得更好吃,是因為這種好吃是心理上的,就像醫生給你開的安慰劑一樣。」朱毅笑言,罌粟殼提味增香是個幌子,最多是心理暗示。

那麼,如果火鍋店不惜鋌而走險,把被放大的傳說當現實,在火鍋中加入罌粟殼吸引顧客,常吃的人們會不會上癮?朱毅解釋說,罌粟殼中的阿片類生物鹼含量很少,嗎啡含量也只在0.05%—0.5%。而鴉片中是10%左右,藥用嗎啡是30%以上。況且罌粟殼中這個數量級的嗎啡,還要加入火鍋湯中,再通過涮菜吸附的湯汁部分進入人體。

「除非敏感體質,對大多數人而言,即便吃了有罌粟殼的火鍋變成癮君子的可能性也不大。」朱毅強調,不良商家在火鍋中非法添加罌粟殼,含有的嗎啡即便微量也逃不脫如今檢測儀器的法眼。

相關焦點

  • 罌粟殼有什麼危害 怎麼識別食物是否加了罌粟殼
    不知在多少年前,便流傳麻辣燙、火鍋等街頭美食中存在罌粟殼,經常吃的人容易上癮。甚至新聞也報導過此類事件。但是近來又有人說火鍋中存在罌粟殼,這是怎麼回事呢?有顧客在火鍋的湯料中發現類似罌粟殼狀的物質,漂浮在表面上,所以才有了這種誤解。
  • 火鍋底料中驚現罌粟殼?虛驚一場 它和草果長得相近
    (資料圖片)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陸春鳴 通訊員 陸旭燕日前,一條微博嚇壞了愛吃火鍋的吃貨們。微博網友Joe稱,在橫店某火鍋店吃火鍋吃到了罌粟殼,老闆娘不承認,自己拿去藥店確認過了,是罌粟殼。該微博裡還配上了一枚果子的特寫圖片。看到這樣的微博,網友們表示驚訝,也有人表示質疑,問:「你怎麼知道這是罌粟殼?」
  • 火鍋裡有「罌粟殼」?草果:這鍋我不背!
    對那些嗜火鍋如命的食客和經常在家做飯的大廚來說,草果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種調味料了。但長時間以來,坊間都流傳著火鍋店老闆會在湯裡加「罌粟殼」讓食客上癮的傳言。這真是草果背的一口大鍋了。你見過的果子是這種嗎?別擔心,這不是罌粟殼。
  • 罌粟和虞美人,罌粟殼與草果傻傻分不清楚?我來教你如何簡單區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此類新聞,一些熱心民眾舉報鄰居種植「罌粟花」,或商家在火鍋底料裡添加「罌粟殼」,結果警察過來確認,發現是一場烏龍事件,所謂「罌粟花」和「罌粟殼」其實是虞美人和草果。儘管這樣的烏龍事件讓人尷尬,但這也不能怪舉報的熱心民眾,因為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很難分清虞美人和罌粟、草果和罌粟殼,畢竟雙方太相似了,所以才會傻傻分不清。那麼到底要如何辨別虞美人和罌粟花、草果和罌粟殼,今天我就拋磚引玉,簡單給大家講解一下,它們之間的不同處。
  • 教你辨識草果和罌粟,別傻傻不知道,吃火鍋又鬧笑話!
    教你辨識草果和罌粟,別傻傻不知道,吃火鍋又鬧笑話!即使在這麼超熱的夏天,我還是抵擋不住火鍋的誘惑,決定跟我的小夥伴去吃火鍋,我跟我的小夥伴都很喜歡吃辣,所以選擇了一個正宗的川味火鍋店。因為在以前的時候就有聽別人說過火鍋之所以這麼好吃也是因為它的裡面含有很多種調味的料,其中有一點就是火鍋裡面放罌粟殼,所以大家吃了上癮。所以當我看到裡面一種調料的時候,我也急忙叫道,裡面有罌粟殼,結果服務員一來,解釋說這不是罌粟殼而是一種叫草果的植物,我也因此鬧了個笑話。
  • 火鍋裡的神秘物,是毒品還是調料?
    對那些嗜火鍋如命的食客來說,能豪吃一頓麻辣鮮香的火鍋真是人生樂事,那辣爽的味道簡直能繞齒三月而不絕。不過最近一些報導可能讓吃貨們心中泛起了小九九:火鍋這麼好吃,是因為有不良商家加了罌粟殼!你看,我們就在火鍋裡吃到了奇怪的果子。
  • 藥食同源——草果的功效與作用
    烹調用途:用於調製精滷水和烹製肉類、菜餚等增香,如用草果煲牛肉;又如雲南特產封雞中亦採用草果增香。與罌粟殼相同之處:都是毛粟般大小,都是長圓形。與罌粟殼的區別:罌粟殼頂端有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草果頂端沒有明顯的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而且果殼的紋路,也有顯著縱溝及稜線,不像罌粟殼表面較平滑。草果
  • 消費者誤將香料草果當罌粟 虛驚一場長見識
    近日,銅陵市銅官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藍天商城所接到消費者舉報,稱在五松新村某牛肉麵館底料裡有數個呈長橢圓形、表面灰棕色的「堅果」,懷疑是非法放入的「罌粟殼」,請監管部門調查。  根據舉報,執法人員立即對該麵館進行了檢查,在其廚房的操作間內確實發現了上述「堅果」,為慎重起見,執法人員當場帶回了幾顆「堅果」,並請局裡專家鑑定:得知這種「堅果」真名叫「草果」,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即是香料,也是中藥,常用於火鍋、麻辣燙、牛肉湯中起到增香、去腥的作用。
  • 罌粟殼泛濫:哪顆「黑心」造了「舌尖上的毒品」
    將罌粟殼作為調味品在食品中添加,在一些地方頗為流行,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記者在陝西、四川、上海等地調查了解到,一些小飯店在火鍋、麵皮、小龍蝦等食品中添加罌粟殼,可使食客上癮或者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
  • 常被誤認成罌粟殼,入秋後很多人去摘,一斤20元,不少人吃過
    其實,這種藥材的名字叫做草果,別稱為草果仁和草果籽。草果在我國運用歷史十分悠久,在宋朝左右就被人們用於入藥,如今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貴州等地,是當地藥材市場的大宗產品之一。新鮮的草果聚集在一起有些像蜘蛛的眼睛,對那些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來說可謂是不敢接近的存在。新鮮的草果有些像我們熟悉的紅棗,但它的表皮較為光滑。
  • 食物中發現疑似罌粟殼 看上去很像其實是草果
    最近,有消費者舉報,稱在某餐館用餐時,在食物中發現了疑似罌粟殼的物質。接舉報後,下城區市場監管局文暉所執法人員並沒有立刻前去餐館,而是第一時間與公安部門取得聯繫。「我們考慮到,靠外表很難判斷是否是罌粟殼,於是公安部門提供了專業檢測試劑。」文暉所執法人員表示,隨後他們前往被舉報的餐館進行突擊檢查。
  • 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烤肉店使用罌粟殼
    甌海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聯合公安機關對該店進行了突擊檢查,現場查獲混有罌粟粉的調味料20克、罌粟殼350克。經查,賴中超為拉攏回頭客,自2014年8月,在加工滷肉時採用將完整罌粟殼放在湯料包裡置於滷湯中,或將罌粟殼碾磨成粉末,混入其他香料,直接撒在滷肉上等方式,進行非法添加。
  • 草果是五香滷水中最重要的嗎?那麼香味如何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
    滷菜英雄實戰滷菜組方,昨天和前天講了丁香和香茅草,今天英雄哥來給大家講一講草果,草果在香辛料組方之中也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位置,可以說草果使滷水組方之中最重要的十種香料之一,而且也是五香味型的滷水中中必不可少的香辛料之一,沒有草果的五香滷水是做不出純粹的五香味的。
  • 香料中的草果、草寇、肉蔻有些相似,應如何區別呢?
    香料中的草果、草寇、肉蔻有些相似,應如何區別呢?草果、草寇、肉蔻均為滷水中常用的植物香料,草果與果寇因一字之差,常有人弄錯,草果與肉蔲因外形極為相似,也總是被人混淆。它們同作為苦香類香料,既有共性,也各具特性,在滷水中運用千差萬別,不可同日而語。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它們的各自特點,然後再分析它們的相同處和區別點。
  • 何為草果?一斤20元常被誤認成罌粟殼!如今已是香料中的LV
    提到草果這種植物好多人會比較陌生,甚至有人還會把這種植物誤認為是「罌粟」而望而卻步。一度在市場上處於被禁止售的場景,草果又名「草果仁」、「草果子」,草果在我國運用歷史十分悠久,在宋朝左右就被人們用於入藥,如今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貴州等地,是當地藥材市場的大宗產品之一。其果實不僅是完美的料用材料,而且還是絕佳的中成效配方原料。
  • 產地追蹤:旱情襲來,草果行情振蕩,商家眾說紛紜
    圖2:中國天氣網發布雲南省18條乾旱紅色災害預警圖3:中國天氣網發布雲南省40條乾旱橙色災害預警  觀點三:草果香料商家購貨熱情高,以為商機再來  草果作為香料中不可或缺的品種,經常用在火鍋、滷料上,近期的行情波動帶來的高人氣,讓產地有香料商家湧入,其中以甘肅蘭州、山東滕州和廣西玉林等地商戶居多,他們對草果行情關注高,購貨熱度也不減,尤其是廣西玉林市場商家的持續買貨,帶動了成都市場和亳州市場行情也有明顯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