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草果這種植物好多人會比較陌生,甚至有人還會把這種植物誤認為是「罌粟」而望而卻步。一度在市場上處於被禁止售的場景,草果又名「草果仁」、「草果子」,草果在我國運用歷史十分悠久,在宋朝左右就被人們用於入藥,如今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貴州等地,是當地藥材市場的大宗產品之一。其果實不僅是完美的料用材料,而且還是絕佳的中成效配方原料。
一、草果的「前世歷程」
草果在我國已擁有大約幾千年的栽培歷史,在元朝之前一直栽植在大理國(雲南地區),大理國就是我們在電影《天龍八部》中所熟知公子哥—段譽的王國,只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大舉進攻中原之後所滅亡的國家。蒙古族佔領大理國之後,無意之間發現了草果,它們稱之為「嘎古拉」,這種植物的果實引起具有的辛辣香甜之味能夠很好的去除羊牛肉羶味,並且增進食慾,所以這種料用植物逐步成為珍惜物種,並上升為元朝的貢品。之後伴隨著元朝騎兵的南徵北戰,逐步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將這種料用植物帶入千家萬戶之中,被人們所熟知。
最早的文獻記載來源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記述:「滇廣所產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梭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元朝飲膳,皆以草果為上供」。
二、草果的「今世發跡」
草果紅,草果鮮,長在山裡邊。雲裡霧裡陽光裡,好像紅霞一片;染綠了水,染藍了天,香在密林邊......
草果這種植物和洋姜等植物有點類似,栽植3年後,每顆植株可以發出幾十株根莖,但是一年只有一株能夠結果,然後這株死亡。草果葉片狹長,花穗狀,但與其餘穗狀花序植物存在差別,每序花有數朵花,果實長在植株根部,成熟時為紅色,類似與葡萄呈串狀。目前草果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有103萬畝的栽植面積,年乾果產量高達3500噸,帶動10萬餘人通過此產業脫貧致富,儼然已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來源作物之一。
三、草果的「味蕾處方」
草果是食藥兩用植物,一般食用量大約藥用量。在食用方面,通常作為調料,主要用於去除食物的腥味,尤其是牛羊肉的腥味,增加食用者食慾。具體可用於燉煮牛羊肉、調製精滷水、製作火鍋底料及烹飪家常菜餚等,如草果煲牛肉,雲南特產封雞中均採用草果增香、去腥。在藥用方面,草果具有燥溼健脾,除痰截瘧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脘腹脹滿,反胃嘔吐,食積瘧疾等病症。
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升級和電商購物的普及,加工後到成品草果也隨著網際網路走進了千家萬戶老百姓的餐桌成為必不可少的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