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嗜火鍋如命的食客來說,能豪吃一頓麻辣鮮香的火鍋真是人生樂事,那辣爽的味道簡直能繞齒三月而不絕。不過最近一些報導可能讓吃貨們心中泛起了小九九:火鍋這麼好吃,是因為有不良商家加了罌粟殼!你看,我們就在火鍋裡吃到了奇怪的果子。
你見過的果子是這種嗎?別擔心,這不是罌粟殼。圖片:shutterstock.com
其實,只要在家裡燉過肉,就會知道這種黑褐色、橢圓形,表面凸凹不平的傢伙,只是廚房中常見的調料草果而已。儘管確實有不良商家違法添加罌粟成分,但把草果認成罌粟可是冤枉了好人。
把罌粟殼和草果弄混,絕對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犯的錯誤,很多媒體新聞反覆把草果當成罌粟殼來報導,讓人們對罌粟殼的恐慌進一步升級——所以分清楚誰是罌粟殼,誰是被冤枉的,還是挺重要的。
罌粟最為人所熟知的,除了鴉片,可能就是那妖冶的花朵了。不過,認得罌粟花的人不少,真正見過罌粟果的人還真不多。其實,罌粟果實的外形從它的名字就能略窺一二。「罌」字在古代,指的是一種肚子大而口小的瓦罐,而「粟」字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小米。所以把這二字放在一起,就是罌粟果實的典型形象:果實圓而光滑,好似一個瓦罐,裡面裝著如小米一般的種子。所以,罌粟還有「米殼花」、「米囊花」的別名。
除了別致的外形,罌粟果實還有一個更為顯著的特徵:在它的頂端,具有一個扁盤,邊緣呈放射狀,好似戴了一頂皇冠。這其實是罌粟的柱頭彼此聯合而成的。當罌粟果實成熟之時,這頂「皇冠」之下會裂開一圈孔道,褐色的小米般的種子就從這些孔道中掉落出來,繼續開闢新的領地。
罌粟殼表面較為光滑,有典型的「皇冠」結構,內部有褐色種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事實上,人們不常見到罌粟果是情有可原的。畢竟罌粟在我國屬於毒品原植物,私自種植是非法的。而罌粟在收割之後要將可以榨油和入藥的種子分離出來,所以通常會將殼破碎開來。因此即使是藥房之中,多見的也只是罌粟殼的碎片。在曾經查處過的一些在火鍋中非法添加罌粟成分的案件中,幾乎都是加入的碎片或磨製成的粉末。要真能從火鍋裡撈出完整的罌粟殼,那商家未免也太過明目張胆了——雖然加入的量不一定能讓人上癮,但這是鐵定的違法行為。(更多請見:罌粟殼火鍋會讓人上癮嗎?)
草果及其結構。圖片來源:hkbu.edu.hk
如果仔細觀察,草果和罌粟殼的差異還是相當大的。草果缺少罌粟那標誌性的「皇冠」,截面略呈三稜形,而且身上也具有很多凸凹不平的溝槽。如果咬開可以發現,裡面含有的是幾十粒聚在一團、有稜有角小黑石子一般的種子。其實,在餐桌上更好分辨:因為草果通常都是整顆丟入鍋中熬煮的。
如果撇開餐桌,單從分類上來看,罌粟和草果那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罌粟(Papaver somniferum)屬於雙子葉植物中的罌粟科(Papaveraceae)罌粟屬(Papaver),而草果(Amomum tsao-ko)則屬於單子葉植物中的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它們二者間的關係,更像是魚和鯨的關係。
姜科植物以其體內豐富的揮髮油類物質而聞名。作為姜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東亞和南亞地區,「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讓這一地區的人們得以開發出許多別具風味的姜科植物。這些植物所具有的揮髮油能帶來香辛之感,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味覺。姜科植物的地下塊莖是揮髮油的主要倉庫之一:我們熟悉的生薑,就是姜科植物的「科長」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地下莖,就是最重要的香辛料之一;而來薑黃(Curcuma longa)塊莖磨製成的薑黃粉,除了帶有香辛之味外,還是給咖喱染上金黃的主角。此外,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沙姜(山柰Kaempferia galanga)等,也是東南亞料理中的常用香料。
生薑和薑黃分別來源於姜和薑黃的塊莖,將乾燥的薑黃塊莖磨粉,就可以得到薑黃粉。圖片:shutterstock.com
而草果,則代表了姜科植物中「果實派」。和姜不同,它的果實中不含有呈現辣味的姜辣素,而更多的含有桉油素、香葉醇、檸檬醛等香味揮發性物質,因此它少了姜的辛辣,而多了香甜之味。用它和肉煨燉,能夠去腥提香,所以它是燉肉調料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植株草果果實。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然,姜科中的「果實派」並非只有草果一種。草果所屬的豆蔻屬就是果實派能人輩出之地。除了草果外,白豆蔻(Amomum testaceum)也是豆蔻屬中有名的香料植物。和草果不同,白豆蔻的果實顏色較淺,外形呈現明顯的三稜狀,而且易於開裂,露出裡面深褐色的種子。通常,白豆蔻被磨成粉,和胡椒、肉桂等調和成香粉使用。此外,入藥常見的砂仁(Amomum villosum)也是豆蔻屬的成員。不過和前兩者相比,它的果實表面不是溝槽而是密布突起的小刺,而且在使用時,通常剝去果皮,只留下種子使用——砂仁之名由此而來。
同樣來自於豆蔻屬的白豆蔻和砂仁。圖片來源:hkbu.edu.hk
說到草果所屬的豆蔻屬,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形容青春少女的「豆蔻年華」。不過遺憾的是,成語中的「豆蔻」並非指的是豆蔻屬這一家族,而是指的姜科中另一家族——山姜屬(Alpinia)中的豔山姜(Alpinia zerumbet)或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豆蔻屬植物的花序,是直接從根莖處生長出來的,接近於地面;而山姜屬植物的花序則是從枝端生出的。農曆二月時節,正是山姜育苞抽苔的時節,那串白中透粉的花苞嬌嫩欲滴,由此有了「豆蔻梢頭二月初」之句。而從地下冒出的豆蔻屬植物的花序顯然不會「梢頭」,並且花色和花型都遜色不少。
豔山姜(左)的花序和草果(右)的花序完全不是一個畫風。圖片來源:plantillustrations.org/epharmacognosy.com
那麼,為何原本屬於山姜的「豆蔻」之名,會落於草果所在之家呢?這大抵是因為雖然山姜花大豔麗,但因只產於我國南部,能夠入中原和北方,只有其當作藥用的果實及種子,而因為這些果實種子的外形、氣味和同樣作為調料和草藥使用的草果、白豆蔻類似,古人又多不注重實地考察,在傳抄典籍之時不斷混淆和傳訛,使得「豆蔻」之名濫加於多種植物之上。當植物學家們最終依據形態劃分出豆蔻屬和山姜屬後,「豆蔻」這個屬名就遺憾的歸於草果之家了。然而在種一級的水平,有相當多的非豆蔻屬的植物仍然帶著「豆蔻」的名字,仍然反映著當時的混亂局面。
幾種帶「豆蔻」二字的植物果實及種子比較:A. 大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紅豆蔻);B. 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C,豔山姜 Alpinia zerumbet(「草豆蔻」);D. 白豆蔻 Amomum testaceum;E,香豆蔻 Amomum subulatum;F,草果 Amomum tsao-ko;G小豆蔻 Elettaria cardamomum。圖片來源:cmjournal.org
除了來自山姜屬的「豆蔻」外,我們常見的帶有「豆蔻」之名的香料,還有「小豆蔻」和「肉豆蔻」,但這二者都和植物學上的豆蔻屬沒有關係。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雖然也為姜科一員,但由於獨特的花型另立一屬,稱小豆蔻屬。它的果實外形略似草果,但更為細長,顏色更綠,因此也有「綠豆蔻」之稱。而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則關係更為遙遠:它屬於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肉豆蔻屬(Myristica),本身是高達數米的喬木,我們使用的,是肉豆蔻乾燥的假種皮或種仁磨製成的粉末。小豆蔻和肉豆蔻都非我國原產,而是分別來自於印度南部和東印度群島。只不過它們兩者和我國南部所產的正版豆蔻一樣,果實都具有濃烈刺激的氣味,因此也就以「豆蔻」之名相稱了。
肉豆蔻的使用部位是紅色的假種皮和內部的種仁。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所以可見,無論是將草果認作罌粟殼,還是各種混亂的「豆蔻」,歸根到底都是犯了「只看表面不看本質」的錯誤。大千世界,萬物斑斕,只有剝去偽裝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更加接近真相。同樣的,做好事物的本質,才不會因為追求表象而迷失方向。就好比一鍋火鍋,用料紮實、以誠待客,自然不必擔心回頭客不來;而為了這一目的違規添加非法物質,那才是舍本求末。(編輯: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