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泛稜背龜(Pangshura tecta),又名印度鋸背龜,是生活在南亞大陸河流中的一種極度瀕危的水生龜類。
在印度恆河支流採集的523號標本
印度泛稜背龜的背甲高聳成屋脊形,龍骨的第三節脊骨的結節處為背甲最高點。
背甲後邊緣有輕微的鋸齒結構,幼年時尤為明顯。頸盾細小呈方形。
第一節脊骨的形狀各有不同,成年的前方較窄及有彎曲的側線,幼龜的則有直的側線。
第三節脊骨向後突起,接觸到較長的第四節脊骨。第五節脊骨較其他的椎骨更寬闊。
胸甲很大,幼龜的兩側起角。
喉部與肱骨的接縫成直角。腋窩及腹股溝很大。頭部中等,吻短。
顎骨邊有鋸齒,上顎中央沒有鋸齒。上頜骨牙槽面在近內側脊起。下頜骨比眼窩直徑短。
四肢有鱗片。龜殼呈橄欖色,幼龜有一些黑點,尤其是在頭三節脊骨的後邊。成年的龜殼較為一致。
胸甲呈橙色或粉紅色,有黑點,邊緣褐色及有黃色圍邊。
頭部黑色,顎部及兩側橙色。頸部黑色而有黃線,四肢呈深橄欖色及有黃點。
曬背的成年雌性個體
雄龜較雌龜鮮豔,尾巴也較長及厚。雌龜則較為大隻。一般成年雌性背甲最大長度為30釐米,雄性約為23釐米。
成年雄性個體
印度泛稜背龜主要分布於巴基斯坦及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及印度河以及默哈訥迪盆地中的河流中。
它們是較為安靜的龜,棲息流速緩慢的河流以及湖泊中。它們也會在出現在汽水區(河流入海口)的紅樹林地帶。河床柔軟及有豐富水生植物的環境很適合它們居住。
顏色比較鮮豔的亞成體
印度泛稜背龜總體來說屬於雜食性龜類,主要以河流以及其他水體中的水草以及岸邊的半水生植物為食,尤其偏愛鳳眼藍(就是作為主要入侵物種汙染水體的水葫蘆)偶爾也會捕食落入水中的昆蟲,企事業吃魚、蝦,只是在野外環境中笨手笨腳的很難抓到魚而已。
國外愛好者繁殖的CB個體
雄性印度泛稜背龜在繁殖期(原產地為10月份)的時候尾巴上會長出一個細小的結節,方便在交配時更容易插入雌性的洩殖孔,也可以卡住洩殖孔防止在交配中生殖器脫出,這個跟雄性黑猩猩JB上的倒刺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個結節每年3月繁殖期過後會自行脫落。
雌龜在每年3月就會築巢產卵,通常會選擇水邊的沙地來築巢。一般會挖掘14到20釐米的坑用來產蛋,然後再用後肢把蛋埋起來。
雌龜每次會生3-14隻蛋。長3.5-4.5釐米,寬2.1-2.9釐米。
印度泛稜背龜剛剛產下的蛋是白色的,如果是受精卵並發育良好蛋會變成藍色,這一點對人工繁殖很有幫助,通過顏色就可以分辨出是否受精了。
經過144天左右幼龜就孵化出來了。
沒找到蛋的圖片,受精卵差不多跟這個印度娘們兒臉的顏色差不多
近年來由於恆河的汙染以及各種原因印度泛稜背龜的自然數量急劇下降。所以在很早以前本種就被列入《華盛頓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
另外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建立的小型的保育中心來維持這種瀕危龜類的自然數量。
另外在日本、印度尼西亞以及泰國都有不少的愛好者和私人的繁殖場在人工繁育印度泛稜背龜。
在中國印度泛稜背龜等同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飼養繁殖出售均屬非法行為,切勿觸犯法律!!
最後放個彩蛋,國外網站出售的印度泛稜背龜T恤和背包,男女款兒童款都有。
- End -
作者:心月狐;文章來自:新賜爬界;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