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科醫生對小患者進行發音訓練
「教孩子學拼音真的太辛苦了!」最近,不少一年級家長吐槽孩子學拼音,有的家長和孩子「奮戰」到晚上11點,還有的家長孩子拼音讀不好而「血壓飆高」。
浙大兒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王慧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拼音學不好,g、k、t、d不分,並不是因為你的小孩笨,很可能是得了功能性構音障礙。
每天教拼音三小時
「褲子」依舊發「兔子」
「醫生,真是要崩潰了,每天拼音都花三個多小時,但一讀,還是亂來,『褲子』依舊念成了『兔子』!」上周五,一年級男孩牛牛的媽媽,坐在王慧診室倒起了苦水,這已是她跑的第三個科室。筋疲力盡的母子,經過口腔科和神經內科門診檢查,牛牛的舌系帶以及智商都沒有問題。
為什麼會學不好拼音?牛牛母子最後到了康復科。經過詳細的語音測試以及問詢,王慧診斷牛牛得了功能性構音障礙。「功能性構音障礙是指構音器官的形態、功能無異常,有正常的聽力,語言發育達4歲水平以上,構音錯誤並呈固定狀態,所以有的孩子發音含糊不清,有的g、k、t、d不分。」
在之後的飲食問詢中,王慧了解到,原來牛牛是全家的寶貝,外婆和奶奶養得特別精細。「小時候,兒子愛喝奶,不愛吃飯。我們也沒辦法,兩三歲,除了喝奶,我們做些厚粥,再加入切得很細的蔬菜給他吃,但肉有一點點渣,都吐出來。長大才稍微好些。」牛牛媽媽說。
王慧指著牛牛的口腔,告訴牛牛媽媽:「牛牛的雙唇不會靈活的嘟起、展開;舌頭伸出來顯得較寬,看上去軟塌塌的,而且舌頭運動幅度不大、轉動不靈活,構音器官運動不協調,所以導致了構音障礙,需要進行系統正規的構音訓練,6個月左右,牛牛的發音有望得到糾正。」
口腔很精密 養得太精細的孩子易中招
「這些年,功能性構音障礙的發病率逐年提升,學齡前後的孩子就診特別多。為什麼會發病,首先是孩子的神經發育不成熟,再有可能跟遺傳因素相關,但比較常見的且可幹預的因素是與飲食習慣有關。」王慧說。
「如孩子進食慢,喜歡吃軟的食物,經常把飯含在嘴裡不充分咀嚼,吃粗糙食物時易噁心、嘔吐,流涎持續時間長等;此外,孩子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摻雜多種方言,也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功能性構音障礙。」
「口腔是一個很精細的器官,說話時需要下頜、唇、舌頭、軟顎、咽腔等的配合。」王慧說,像牛牛這樣,雙唇以及舌的運動不靈活、不協調是一類;還有一些孩子發音的氣流有問題,如從鼻腔發出氣流和聲音,鼻音重。
「這樣的孩子大都跟家長養得太精細有關,比如吃軟的食物較多,嚼得較少等,口腔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鍛鍊。」王慧說。
四歲半後含糊不清 要及時就診
對很多孩子家長來說,小時候孩子發音不清,覺得挺萌;有的家長還覺得小時候口齒不清,等長大了,就會好的,但殊不知,一拖就拖到了小學學拼音階段。
「如果孩子在4歲半以後,大部分發音還是含糊不清的話,建議家長一定要帶孩子來醫院。通過專門的語音測試,找出原因。儘可能在上小學之前將孩子的發音糾正過來,這樣不至於影響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正常學習。」王慧說。
進行發音糾正的孩子,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要花一個暑假的時間,有的會需要1-2年。「我接診的孩子中,糾正發音最快的是在門診中就完成了。這個孩子就是『l』這個音發音不正確,我在門診中教給他正確的發音方式後,孩子馬上就學會了,之後說話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王慧說。
在門診中,王慧發現,大部分構音不清的孩子都存在舌唇運動不良的情況,例如舌頭運動幅度不大,舌轉動不靈活,說話時跟不上語言節拍的速度,這些會使所發的音歪曲、被置換或難以理解,所以她特別強調,小朋友在練習構音訓練前練習唇舌的靈活性。浙大兒院康復科還特別研發了趣味舌操,結合音樂,進行舌部的伸、縮、頂、卷、彈等動作,趣味性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