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報告分別來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專家們基於近期英國的新增確診速度等數據,認定B.1.1.7突變株的傳播力顯著增強。雖然暫無證據顯示突變株致病性和致死率更高,但傳播力更強就可能使它「導致更多的死亡」。
「總感覺即使有了疫苗,這個世界也不會好起來的樣子」,對最近一篇全球疫情動態文章下這樣的留言,奇點糕真是深有同感,哪天熱搜上沒有抗疫迷惑行為大賞啊?
看看外國都是些什麼新聞吧,否認新冠死亡數字的、無視防控照樣狂歡的、死到臨頭還在嘴硬的……拖著這麼一群豬隊友抗疫實在好難,而就算新冠病毒暫時還稱不上「神對手」,它也有著進化升級的可能。
比如最近讓人心驚肉跳,讓英國全面升級管控、全球萬分警惕的B.1.1.7突變毒株。近期英國知名團隊的兩份初步報告顯示,這一突變毒株的傳播能力,要比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還高出50%以上!
兩份報告分別來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專家們基於近期英國的新增確診速度等數據,認定B.1.1.7突變株的傳播力顯著增強。雖然暫無證據顯示突變株致病性和致死率更高,但傳播力更強就可能使它「導致更多的死亡」。
新冠病毒的突變,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圖片來源:Pixabay)目前已有30餘個國家報告發現了B.1.1.7突變株,雖然我國和大多數國家都是在近期從英國回國的人員中檢出的,但德國研究者就從一例11月份死亡,且無旅行史的患者樣本中發現了突變株,美國多個州也有類似的情況傳來。
按照突變株公之於眾的日期,英國近期將B.1.1.7突變株調整命名為VOC 202012/01(VOC=「引發擔憂的變種」/Variant of Concern;原命名VUI-202012/01,VUI=「待調查毒株」),但它顯然早在12月1日前就已大規模擴散。
所以要想搞清楚B.1.1.7突變株的傳播力,得分析歷史疫情數據,也就是英國近期的新增確診速度、住院患者和重症患者數量,尤其是B.1.1.7突變株集中的東南部地區,這也是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報告採取的方案。
基於疫情數據、同期人口遷移情況、英國原封城措施的效果等數據,研究團隊建立的傳播模型認為,B.1.1.7突變株傳播力比此前流行的毒株高出56%(95%置信區間:50-74%),而且兒童可能更加易感,進一步增加學校傳播疫情的風險。
從上到下分別是B.1.1.7突變株的傳播力、免疫逃逸、兒童易感性和再生時間改變雖然從住院患者、重症率等數據來看,還沒有證據顯示B.1.1.7突變株的致病性更強,但論文通訊作者Adam Kucharski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傳播力增強遠比致病性增強可怕,如果二者都增強50%,那麼傳播力增強導致的死亡會高出5倍。
「死亡高5倍」的推論過程研究團隊在報告中寫道,「根據傳播模型的模擬結果,不管防控措施如何,B.1.1.7突變株掀起的這波疫情,截至2021年夏天都將導致英國比第一波疫情更多的確診、住院、重症和死亡患者。強化封城或者關閉學校,只能爭取一些時間而已」。
唯一能跑贏B.1.1.7突變株的方式,就是快速鋪開新冠疫苗接種,達到每周200萬人(英國3%的人口)的速度。雖然阿斯利康/牛津疫苗已開始大規模接種,這個目標仍然顯得相當困難,也難怪英國在考慮「兩針改一針」的大膽接種方案。
在考慮改變接種方案的不止英國,還有德國、丹麥、比利時等國(圖片來源:Pixabay)另一份出自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則結合著11月底到12月中旬B.1.1.7突變株的檢出情況,對其傳播力作出了相似的估測,認為新毒株的基本傳播數(R值)比舊毒株要高0.4-0.7,相當於傳播力提高50-75%。
能夠分析突變株的檢出情況,與英國廣泛使用的TaqPath新冠核酸檢測有關:B.1.1.7突變株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69-70胺基酸刪除突變,會導致TaqPath檢測不到S基因,呈現假陰性,但ORF1ab和N基因仍然會是陽性。
這種非常特殊的結果,就意味著研究者們不用去對每一例患者做費時費力的毒株測序,可以快速劃定患者。在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中,英國部分地區檢出B.1.1.7突變株的比例甚至高達85%,且20歲以下的感染者比例小幅升高。
英國不同地區B.1.1.7突變株(S+)和非突變株的檢出情況兩份報告體現的信息,實在是讓人憂心忡忡。英國政府雖然在當地時間1月4日晚宣布再度升級管控,但無數的先例證明,「防控不徹底等於徹底不防控」,錯過黃金時機的可怕後果,可能才剛剛開始顯現啊。
參考資料:
1.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2.24.20248822v1
2.https://www.imperial.ac.uk/mrc-global-infectious-disease-analysis/covid-19/report-42-sars-cov-2-variant/
頭圖來源:Pixabay
本文作者 | 譚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