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數理學會成立於1918年10月,由北大數學門和物理學門部分學生發起和組織。它的成立導因於這群學生的發起,但背後實際還有著多重而深刻的背景。
首先,當時民國政府已放寬對公民各種自由、權利的限制,並對成立社團賦予法律保障。……
第二,新文化運動開始前,學界已大力提倡和宣傳科學。……
第三,新文化運動拉開了中國學術思想解放的序幕。……
第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之際,歐美、日本等國數理社團已興盛不息,促進著現代數學、物理學在這些國家的發展。」
「北大數理學會由物理學門學生張粲雲首倡。……邀集『同志十餘人為發起人』。……1918年10月27日,北大數理學會成立會召開,到會會員18人。……北大數理學會第一批會員共42人……他們多為數學門、物理學門在學學生,但也有個別數學門畢業生。……還有少數會員並非出自這兩個學門。」
「『發刊雜誌』是北大數理學會的一項重要會務。該會成立後即積極籌劃刊行《北京大學數理雜誌》。該刊是中國高校較早的自然科學刊物。……但最終僅刊發3卷,5期。……除『發刊雜誌』外,北大數理學會還開展『共同研究及個人講演』和『敦請數學、物理專家蒞會演講並指導一切』等會務。……除上述會務,北大數理學會較為注意對外聯絡與交流。《北京大學數理雜誌》創刊後,該會與一些學術社團、機構、部門開展了雜誌交流活動。」
「第四次大會結束後5日,即1923年1月15日,北大數理學會即緊鑼密鼓地召開了幹事會。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發該會兩則通知。一則是通知會員交納會費現洋1元;另一則是通知《北京大學數理雜誌》出版之事……但未見日後第3卷第2期及其他期出版。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則通知刊發後,北大數理學會旋歸於沉寂,並於1923年當年消亡。……北大數理學會的消亡,與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動蕩的社會環境有關,但還有兩個內在原因。一是缺乏經費。……二是北大的激烈動蕩。……」
(以上內容摘錄自論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京大學數理學會》,郭金海,刊於《自然科學史研究》第33卷第4期(2014年):494—508;而前期公眾號上發布的故事,基本也都是基於該文撰寫而來。)
是的。當年的數理學會並沒有贏。他倒下了,倒在歷史滾滾的車輪之下。
然而,他也絕沒有輸。
那是因為,跨越無數歲月,那對數學的嚮往、對真理的執著,走到了今天。
你我,都是太多「當年」的繼承者,是遺憾的填補匠。
所以,無論此時此刻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是我數理門生、抑或不是;參與(甚至通過)了之前一系列的活動、抑或沒有,我們都真切希望你能細細讀完這整篇故事。也許僅憑我們之口,很難讓人深切地體會到那些曾經的熱情、抗爭、無力的種種;但我們相信,這已足以為先驅者們,帶來些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