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2020-12-05 科學學科學

細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單元,是非常小的「小機器」,最小的如淋巴細胞,約有6微米,最大的如卵細胞,約有1毫米,一般在10微米到20微米。然而這個「小東西」堪稱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如果你把體內的一個細胞放大,就會看到裡面居住著數量龐大的公民,它們各司其職,在不停地為你工作著,有精細而明確的分工,也有相互間的協作。

細胞為了你什麼都幹,它們使你行走坐臥,幫你有飢餓感而進食、消化食物、儲存能量、排出廢料;大腦細胞管理著你的全身,使你有感覺並有思想;還有的細胞負責與外界交換信息,防止和消滅外來異物入侵,保持生命環境的穩定。細胞時時刻刻承擔和控制著生命的代謝、生長、分化等多種重要的生命過程,它所進行的各種化學反應就是現代最先進的實驗室都難以實現。這些既精密又複雜的事,細胞這些小東西幹起來卻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在生命活動裡,細胞的存在堪稱是一個奇蹟!

科學家更是對細胞充滿了特殊的敬意和興趣,有人非常好奇,能不能用人工的材料和方法把這種具有神奇功能又高效率的「小機器」製造出來呢?這件看起來似乎不可能的事,竟然還真的實現了。2014年1月13日,荷蘭奈梅根的雷邦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分子與材料研究所的化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帶頭人詹·萬·赫斯特(Jan van Hest)和他的博士生路德·皮特斯成功地製造出了一個「小東西」,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塑料製成的「真核細胞」。製造的方法如圖2所示,從左到右的程序是:先把試劑和反應酶混合起來,製成小顆粒,填入到聚苯乙烯製成的小球中,然後把這些小球再填充到一顆水滴中,用另一種聚合物做成的外壁把它們包裹起來,最後形成一個人造的「塑料細胞」。

這個人造的「塑料細胞」也是一個功能分工十分清楚的結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細胞核。令人驚奇的是,當用螢光標記法進行檢測時,居然發現這個「小東西」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與自然界中酶類似的多級化學反應,由此表明這個「小東西」有了「真核細胞」類似的功能。

這個成果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所有複雜的生命形式,都以真核細胞的功能為基礎,都在細胞核內進行著多種高效率的化學反應,而世界上第一個由聚合物製成的「真核細胞」,也初步具備了這種功能,將人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這項成果發表在《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雜誌的2014年第一期上,並被《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做了重點介紹。在學科的交叉邊界上,常有大量的課題可想、可說、可做,科學領域的交界是片「發現」的豐腴沃土。「塑料細胞」正是化學與生物學交叉沃土上的一個果實。在現代化學領域中,「人造細胞」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流行的研究課題。在大量人工細胞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個新領域——合成生物學。

在合成生物學中,化學家們千方百計地用各種方式仿製細胞還有另一層原因,他們期望能通過這種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真正的活細胞,從而認識生命之本源。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赫斯特說:「通過模擬實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真正的活細胞。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創造更接近真實的人工合成生命。」

這項成果也表明,在生物分子和化學材料科學研究中,現代化學家正期望著向生物學交界上轉化,這次成果極有可能對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帶來深刻的影響。這項成果只是一個人造的細胞,或者說是一個由人工製作的、使用最廉價塑料完成的、「最低水平的細胞」,它只是一個生物細胞的模仿物,所模仿的也只是活細胞的一個或幾個基本生物功能,還不能與真實的生物細胞相比。儘管它們很低級、很簡單,儘管還不能認為它們可以補充甚至代替生物細胞,但它卻實現了細胞的核心功能,具有了細胞的核心結構。這就引出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哲學話題,到底什麼是生命?是否因其簡單和低級,是用塑料製成的,就不認為它們能算作「生命」?

對於生命的定義,科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一致認為,具有生命的細胞至少具備3個特徵:承載的容器、新陳代謝功能以及複製、繁殖的能力。細胞膜就是細胞承載的容器;而新陳代謝能力是把基本營養物質吸收進來,並轉化為細胞的成分;基因能夠傳給後代,或隨環境變化複製細胞的化學指令。

從上述3項標準看,這個塑料細胞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造生命,充其量也只能說是一個能生產蛋白質的「微型工廠」而已。但是無論如何,它標誌著人類在探索人造生命的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未來可做的還很多,例如如何讓這種人造細胞實現能量自給?如何找到一種能控制細胞內部化學反應進程的方式?在擴大和發展人造規模基礎上,合成生物學將引發微分子技術、下一輪人工光合成和生物燃料製造的革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塑料製成細胞,具有真核細胞功能,這算是人造生命嗎?
    製造的程序是:先把試劑和反應酶混合起來,製成小顆粒,填入到聚苯乙烯製成的小球中,然後把這些小球再填充到一顆水滴中,用另一種聚合物做成的外壁把它們包裹起來,最後形成一個人造的「塑料細胞」。令人驚奇的是,當用螢光標記法進行檢測時,居然發現這個「小東西」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與自然界中酶類似的多級化學反應,由此表明這個「小東西」有了「真核細胞」類似的功能。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人類真能「創造」出生命嗎?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小標題)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J.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化學人工全合成的與天然序列幾乎相同的染色體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全世界轟動。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造為有功能的單條巨大染色體。
  • 最逼真人造細胞問世—新聞—科學網
    與包裹人體細胞的脂質膜不同,這些仿生細胞被一層塑料(聚合丙烯酸酯)包裹著。儘管它們擁有一個含有DNA的類核室,但缺乏一種像真正的細胞核那樣的膜,而且它的主要成分是黏土中發現的礦物質。 然而,未參與該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合成生物學家Kate Adamala說,這些人工細胞已經是最前沿的了,這是「人們最接近於構建一個真正具有功能的合成真核細胞」。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央視網消息: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細胞質膜 有並具有多功能性。 有。動植物細胞。其中,最根本的區別可以歸納為兩條:1、細胞膜系統的分化和演變真核細胞以膜系統的分化為基礎,首先分化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質內又以膜系統為基礎分隔為結構更加精細、功能更加專一的單位(各種重要的細胞器)。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4年開始,美國、中國、英國、法國的研究團隊將「人造生命」的目標從原核細菌跳躍至真核的酵母。截至2017年3月,已公開發表的成果顯示,酵母的16條染色體已人工合成了6條。按照計劃,科學家們將於2018年年底完成全部16條染色體的合成。
  • 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
    大膽猜想,能否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該成果讓世界了解到生命形式可以通過人工改造化繁為簡,也意味著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覃重軍解釋。
  • 真核細胞早期進化時間表揭曉
    幾乎所有肉眼所能感知到的生命形式,如藻類、植物、動物和真菌,都是由稱為「真核生物」的複雜細胞組成的。這個場景在一些考古學基因組中觀察到的複雜性跡象和線粒體在觸發真核細胞發生中的作用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線粒體的獲取被認為是真核細胞複雜性發展的關鍵的第一步或最後一步,」Gabaldón解釋說,「我們的發現表明,這確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件,但它發生在細胞複雜性已經增加的情況下。」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之後 人工智慧的到來引起了人類的恐慌,強大的機器讓人們擔心終有一天我們將被機器統治,而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的問世或許也會從另一個角度引起人們的憂慮。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 原核細胞、古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在已發現的物種(150萬種以上的動物、50萬種左右的植物和近8萬種真菌種)中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大相逕庭,表現出明顯的不連續性,但是在它們的細胞結構卻大致相同如:都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組成等。細胞中相同的結構但是另一方面,肉眼看不到的細菌、放線菌、支原體等微生物,它們的細胞結構則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它們沒有細胞核也沒有內質網等細胞器
  • 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體系
    真核細胞指具有真正的由核膜包圍的細胞核的細胞總稱。真核細胞是遺傳信息量大、結構複雜的細胞,原始的真核細胞在早在12億~16億年前的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現存的真核生物種類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多細胞生物(一切動植物、大部分真菌)。真核細胞在內部構建成許多精細的具有專門功能的結構單位。這些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基本結構體系,尺度均為5~20nm,它們構成了細胞內部結構精密、分工明確、職能專一的各種細胞器,並以此為基礎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高度程序化與高度自控性。
  • 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泉、王琳琳)中科院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北京時間8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有什麼區別
    在學生物學的時候,肯定會學習到「細胞」一課。關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你有了解過嗎?那麼,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原核細胞,什麼是真核細胞,一起來看看吧!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原核細胞是組成原核生物的細胞。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概念:(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 地球生命的誕生之: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期間經過了漫長的20億年
    它們由原核細胞以黏著和膠結的方式沉積而成,當一層被潮汐掩埋以後,其上會沉積新的一層,進而形成上下層疊而成的墊狀體——整個結構的斷面就像是一棵切開的捲心菜。 從化石記錄看,疊層石及其原核細胞構建者主導世界超過20億年。最早的真核細胞(已經像教科書上說的那樣複雜完整,有核以及細胞質裡的多種結構)出現於約14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