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群居要比獨居弱,群居動物更懂得分則弱合則利的道理

2021-01-21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群居動物相比於獨居動物更聰明,它們更加懂得抱團取暖。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喜歡群居,強大的獅子,配合默契的狼群,勤勞的蜜蜂,放飛自我的犀牛群,力不能敵的象群,總之在生物種群中有大量的生物無論強大與否它們似乎更喜歡群居。

大象群居照片

當然也會有獨行俠,我們常常形容兩個人爭鋒相對,通常用「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來比喻,事實就是這樣。獨行俠對於自身的實力有著非常的自信。

「獨行俠」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老虎是出名的獨行俠,不喜歡群居,它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之一,獵取超過自身體重的4-5倍的動物,一次進食約40公斤,能充分補充狩獵過程中損失的能量,通常情況下,獵物如果不被其他的動物「撿剩」,一次狩獵可以滿足5天左右的共給。

從食物鏈原則上出發,能量傳遞是每次遞減80%-90%,綠色植物—食草動物—肉食動物之間能量層層遞減,打個比方,植物的熱量是1000焦耳,食草動物獲得能量是1000*20%=200焦耳(按照能量傳遞最大額度計算),傳遞到最高等級的獵食者能量為200*20%=40焦耳。

能量傳遞效率

獲取的能量少,加上狩獵本身過程中需要消耗約大量能量,它們必須要大量的食物完成自身所需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所以不得不通過大量的進食彌補虧空。

如果此時再出現一群老虎,那麼它們分配到食物很少無法滿足自身能量,可能有人會問,群體捕獵不是更容易捕獲獵物嗎?

是的,群體合作是容易捕獲到獵物,獅子就是組隊刷怪,但是千萬不要忘記生存兩者的生存環境存在天差地別,老虎生活在森林,獅子生活在草原。

自然界動物是明顯「自私」的生物,獵物必須由頭領先吃,剩下的才輪到小兵。獅子的群體捕獵是不得已為之,獅子的草原天敵有很多,如鬣狗群,無論哪方單一的碰見對方討不到絲毫好處。

鬣狗追捕獅子

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獅子必須要抱團,分則弱,合則強,千古不變的道理。

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中,老虎和獅子是進化相對完美的生物,老虎所採取的策略是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相應的成功,老虎採取的是封閉型和分離型,每隻老虎都有各自領地,彼此不相見,避免因繁衍和食物問題發生衝突,從而避免因同種族競爭造成的數量銳減。

獅子採取開放型和聚集性,歡迎異性加入團隊,增強整體實力,面對強敵環伺的情況,保持著數量優勢,毫無疑問是最佳的策略。

弱小動物的群居等於求存

對於弱小的動物,群居是尤其重要的事情,畢竟天敵太多,稍有不慎就會被偷襲。它們是比較溫和,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鳥群、蜂群、鹿群和猴群是典型的代表。因為他們弱小,需要一起發展,鹿剛出生一會便能跑、能跳。一個大整體集體行動提高了生存機率,畢竟它們屬於較弱的食草動物,不像是犛牛成群跑過,獅子只能望洋興嘆,任何生物被尖銳的犄角捅一下,後果不言而喻。

一群犛牛

鹿群唯一的本領就是跑的快,耐力好,群體的作用在逃離危險起到關鍵性作用。整體行動往往活給捕食者產生迷茫性,群體性動物的奔跑具有很強的迷芒性,追逐獵物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了狩獵前定下的目標,從而放棄捕捉,所以群居在抵禦天敵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著其他的優勢,保證了繁衍數量,不過群體部落雌性生物較少的情況下,會加劇個體之間的相互競爭,此時他們也會暴露出「蠻橫」的一面,同類之間大大出手,勝者獲得配偶,敗者一無所有。

這就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除了競爭關係,剩下的就是合作,精確的分工是保持著群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各司其職才會保證群居的完整性。

螞蟻是自然界分工最為明確的動物之一,一出生便有工作標籤,工蟻、兵蟻、雄蟻、蟻后。

工蟻:負責搬運尋找食物

兵蟻:負責抵禦敵人

蟻后:負責生產下一代

雄蟻:負責配合蟻后

每個工種承擔著對應的責任,維持著螞蟻王國的日常運轉,是最接近人類分工的模式。

總結和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生物群居特點:生存環境壓力大、實力較弱、天敵多。

獨居生物:生存環境壓力小、實力普遍強、天敵近乎無。

整體而言,我們之所以會誤以為獨居生物比群居生物兇狠,是因為潛意識中群居生物佔據了生物界的絕大部分,而大部分的群居動物是普遍弱小,從而產生了錯覺了。

好了文章到結束了,我是騎著獅子看日落的外星人,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人類是群居著的獨居動物
    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直到翻看了評論才想起來這是孔乙己說的。可現在的人,連像孔乙己那樣去詢問都做不到了。和別人的說話就如同垃圾分類一樣,就像幹垃圾不能扔在溼垃圾桶裡一樣,和A也不能說B話,和B也不能說A話。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陪著七塊錢的雪花,十幾塊的利群,幾十塊的耳機度過時間。
  • 同樣是貓科動物,為什麼獅子是群居?而老虎是獨居的?
    獅子因為群居的習性,一直為人詬病,有的人甚至說獅子應該劃到喜歡群居的犬科動物之中。其實。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同為頂級猛獸,為何獅子群居,而老虎獨居?
    在野生環境下,獅子與花豹、獵豹相遇機會最大的地區在非洲大草原上,從體型上看,獅子大於花豹大於獵豹,因此,從個體戰鬥力上,獵豹就不如花豹,更別提與獅子相比了。但是,事實上,除了獅子,另外兩種動物選擇了獨居。這樣的選擇,乍一看確實不利於競爭和生存。但花豹和獵豹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
  • 人,到底是群居好?還是獨居好?
    都說人是個群居動物。這倒也是,居在一起,可以在生活上相互幫助,可以在情感上相互交流,大大增加了人生存的機率和質量。可是居在一起的人們,又有很多居在一起的問題。因為居在一起,在生活上產生了很多矛盾衝突,在情感上也生出非常多的糾紛傷害,以至於讓人覺得,人還是獨居比較好。
  • 打破固有觀念:獨居動物沒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那麼團結
    人們常說的鬣狗:斑鬣狗在固有觀念裡面,我們認為群居的動物就是過著集體生活的,而獨居的動物則非常孤獨,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獨居動物根本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團結,就拿最具典型的代表物種狼來說,在固有觀念裡面,狼群非常團結,幾乎所有的狼都過著群居生活,但實際上它們的生活模式多變,既能獨居,也能成對活動,更能群居。
  • 為什麼貓不是群居動物?關於貓的秘密
    群居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存在形式。從小小的昆蟲,再到鳥類、魚類和野獸,到處都遍布著群居動物。除了食草動物外,食肉動物也常常會一起捕獵,貓的近親獅子也是群居動物。對於食草動物來說,群居可以減少自己被捕殺的機率,也可以提高自己找到食物的機率。因此,大部分食草動物都趨向於群居。
  •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是修養之要(書法:張德進)
    #金寶齋德進書法#「群居守口,獨居守心」是修養之要。意思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守住原則,講正氣,要嚴於律己,首先,不說違反原則的話,不講違背良心的話。其次,不議論他人是非,不吹噓個人瑣事,不責人小過,不尋人隱私,不念人舊惡。「獨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就是守住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而獨處之時,恰是守心的機會和考驗。
  • 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是群居動物,流浪貓扎堆只是鬆散的取暖小分隊
    這個答案出來後有些朋友表示不理解,明明經常看到流浪貓們聚集在一起曬太陽、吃飯,還互相舔毛;家裡養了很多隻貓的也都挺和諧,感覺貓咪就是群居動物啊,為什麼說它不是?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什麼叫群居動物。群居動物又叫社會性群居動物,它們的特徵是:以群體為紐帶生活在一起,擁有群落首領,共同覓食、活動、遷徙,成員之間會在優先保全自己的情況下共同抵禦外敵,並且具有明顯的階級性。而獨居的野生動物會在繁殖期短暫地在一起,過了繁殖季節還是會各自單獨行動。為什麼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是群居動物呢?這其中有很多因素。
  • 獨居合租群居「漂一族」居住形式多多
    獨居:真我空間 與朋友合開公司的陳晨自己購買了一套房。老家南京的他不喜歡熱鬧,愛獨處,因此,多年在外闖蕩,都是一人居住。因創業壓力大,身心太疲憊,回到家中,有了屬於自我的小天地,就會身心放鬆。他坦言,獨居難免孤獨,但自主支配餘地大,能充分張揚自我,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習慣會給別人帶來不便,獨居讓他有一種歸屬感。
  • 從獨居到群居,從溫順到兇猛,是什麼讓蝗蟲「黑化」?
    請輸入圖片描述獨居紳士到群居惡魔的轉變螞蚱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蝗蟲,全球有超過10000種,我們小時候常看到的螞蚱通體綠色,叫中華劍角蝗,一般來說這些小蟲子都是獨居的,幾乎不會成批出現。飢餓把它們引向最後一片綠植區域,於是獨居的蝗蟲開始聚集起來,此時的它們將經歷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
  • 獅子如果不是群居生活,而是獨自生存,能否在實力上碾壓老虎?
    首先這是一個假設的命題,因為現在的獅子基本上都是群居,這是非洲分環境決定的,如果獅子不群居的話,生存將是一個大大的問題。非洲遼闊一望無際,瞪羚等蹄類動物又是奔跑高手,野牛等大型動物又是角鬥士,單個獅子很難拿下。沒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獅子將面臨死亡。
  • 經常有貓會聚在一起,它們是群居動物嗎?答案讓人哭笑不得
    隨著養貓的人越來越多,城市裡的流浪貓也隨之增多,我們時常能見到一些流浪貓聚集在一起尋找食物、玩耍、遊走、睡覺,難道貓是一種群居動物嗎?要知道它們是不是群居動物,我們首先要了解群居動物的概念,群居動物是指以群體為生活方式的動物,它們在生活中何時何地都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活動,比如睡覺、吃飯、遷移,最重要的是群居動物彼此間會相互關照,相互協助。
  • 斑馬為什麼是群居動物?
    我們時常在許多動物世界專欄裡看到斑馬總是成群結隊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能看見獨來獨往的斑馬呢?有時候我們大自然中免不了的就是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斑馬一起行動是不是就能更好的避免被其他肉食類動物傷害呢?一同覓食的斑馬其實並不這樣,斑馬有很強的社會性,屬於群居動物,它們一同覓食(主要是草),甚至彼此梳理皮毛。斑馬組成群體棲息,即使年老的個體也不會被驅逐出群體而過獨居生活。但群體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隻左右,多由雌獸和未達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組成,群體十分緊湊而不鬆散,幼仔們喜歡在一起玩耍、撕鬧,或與雌獸在一起嬉戲。
  • 家貓並不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整個貓科動物中社會程度最高的是獅子
    這就引申出一個很多人都想到過的問題:貓咪到底是不是群居動物?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貓咪並不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整個貓科動物中,社會程度最高的是獅子,也就是說貓科動物裡只有獅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群居動物。雖然流浪貓會經常聚在一起活動,但這只是由個體組成的抱團取暖鬆散團體,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居」。
  • 每個人都是群居動物
    之前我談過「孤獨」都是得而不惜和求而不得,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群居動物。所有的孤獨都是自找的。有很多「正能量」自媒體給你說忍受孤獨,才能「變強」。可我認為,強者也是群居的。你要忍受孤獨變強,不是因為強者「孤獨」而是你要去和強者「群居」。就如同專科的同學在大專期間不和室友一起談戀愛、打遊戲,選擇在「亂」中求靜,爭取升本。因為他是為了和本科生一起交流,為什麼學歷很重要,我高中英語老師曾說過,你考上本科和專科最起碼的區別是,你以後有需要,找同學幫忙。也是找的本科學歷的同學!
  • 貓是群居動物嗎?家裡有一隻貓還能再養一隻貓嗎?
    貓咪雖然不是群居動物,但是它們並不會排斥有同類的存在,特別是在絕育以後。貓是屬於典型的機會主義者。英國著名動物學家莫裡斯博士曾說道:「事實 上,就社交生活而言,貓是機會主義者,要不要社交生活都無所謂。另一方面,狗卻不能沒有社交。獨居的狗很可悲;而獨居的貓,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則會因為落得清靜而鬆一口氣。」但是長年的清靜與同類失去聯繫,貓咪也會孤獨。
  • 可在獨居與群居兩種生活方式轉變的沙漠蝗蟲,這一技能影響了後代
    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來回的「切換」,這樣的習性,使得沙漠蝗蟲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對於什麼時候獨居,什麼時候群居,這與沙漠蝗蟲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況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繫。在綠色植物生長繁盛的時期,由於食物的充足,這個時候沙漠蝗蟲會以獨居的方式生活。
  • 為什麼群居食草動物不抱團攻擊獅子和老虎,反而是四散而逃?
    決定這些食肉動物獵物的因素有以下三點:生存空間內其他動物的密度、群居或者獨居的習性(群居的食肉動物往往需要捕獵更大的獵物,而獨居的食肉動物往往捕獵體型小於自己的獵物)、捕獵的難易度(比如非洲獅是群居動物,它們需要捕獵更大體型的獵物來滿足獅群的需求,但是,它們很少去招惹成年的大象)。
  • 集體生活影響腦 群居蝗蟲變大頭
    科學家發現,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比前者大許多。然而根據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居然也比前者大許多,這說明群體生活方式會對生物的腦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沙漠蝗蟲平時喜歡單獨生活,但有時也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
    就如同狼一樣,人類也是一種群居的生物。因為在還沒有熱武器的時代,人類是很脆弱了,一頭野狗都可以輕鬆殺死我們。只有當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漸漸的人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就一直這樣的原續下去,直到現在也是這樣的。雖然現在我們的自保的能力已經多種多樣了,也有了很強大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但還是離不開的身邊人,為什麼呢?除了少數需要保護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需要情感上的關心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