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動物相比於獨居動物更聰明,它們更加懂得抱團取暖。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喜歡群居,強大的獅子,配合默契的狼群,勤勞的蜜蜂,放飛自我的犀牛群,力不能敵的象群,總之在生物種群中有大量的生物無論強大與否它們似乎更喜歡群居。
當然也會有獨行俠,我們常常形容兩個人爭鋒相對,通常用「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來比喻,事實就是這樣。獨行俠對於自身的實力有著非常的自信。
「獨行俠」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老虎是出名的獨行俠,不喜歡群居,它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之一,獵取超過自身體重的4-5倍的動物,一次進食約40公斤,能充分補充狩獵過程中損失的能量,通常情況下,獵物如果不被其他的動物「撿剩」,一次狩獵可以滿足5天左右的共給。
從食物鏈原則上出發,能量傳遞是每次遞減80%-90%,綠色植物—食草動物—肉食動物之間能量層層遞減,打個比方,植物的熱量是1000焦耳,食草動物獲得能量是1000*20%=200焦耳(按照能量傳遞最大額度計算),傳遞到最高等級的獵食者能量為200*20%=40焦耳。
獲取的能量少,加上狩獵本身過程中需要消耗約大量能量,它們必須要大量的食物完成自身所需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所以不得不通過大量的進食彌補虧空。
如果此時再出現一群老虎,那麼它們分配到食物很少無法滿足自身能量,可能有人會問,群體捕獵不是更容易捕獲獵物嗎?
是的,群體合作是容易捕獲到獵物,獅子就是組隊刷怪,但是千萬不要忘記生存兩者的生存環境存在天差地別,老虎生活在森林,獅子生活在草原。
自然界動物是明顯「自私」的生物,獵物必須由頭領先吃,剩下的才輪到小兵。獅子的群體捕獵是不得已為之,獅子的草原天敵有很多,如鬣狗群,無論哪方單一的碰見對方討不到絲毫好處。
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獅子必須要抱團,分則弱,合則強,千古不變的道理。
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中,老虎和獅子是進化相對完美的生物,老虎所採取的策略是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相應的成功,老虎採取的是封閉型和分離型,每隻老虎都有各自領地,彼此不相見,避免因繁衍和食物問題發生衝突,從而避免因同種族競爭造成的數量銳減。
獅子採取開放型和聚集性,歡迎異性加入團隊,增強整體實力,面對強敵環伺的情況,保持著數量優勢,毫無疑問是最佳的策略。
弱小動物的群居等於求存
對於弱小的動物,群居是尤其重要的事情,畢竟天敵太多,稍有不慎就會被偷襲。它們是比較溫和,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鳥群、蜂群、鹿群和猴群是典型的代表。因為他們弱小,需要一起發展,鹿剛出生一會便能跑、能跳。一個大整體集體行動提高了生存機率,畢竟它們屬於較弱的食草動物,不像是犛牛成群跑過,獅子只能望洋興嘆,任何生物被尖銳的犄角捅一下,後果不言而喻。
鹿群唯一的本領就是跑的快,耐力好,群體的作用在逃離危險起到關鍵性作用。整體行動往往活給捕食者產生迷茫性,群體性動物的奔跑具有很強的迷芒性,追逐獵物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了狩獵前定下的目標,從而放棄捕捉,所以群居在抵禦天敵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著其他的優勢,保證了繁衍數量,不過群體部落雌性生物較少的情況下,會加劇個體之間的相互競爭,此時他們也會暴露出「蠻橫」的一面,同類之間大大出手,勝者獲得配偶,敗者一無所有。
這就是生物界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除了競爭關係,剩下的就是合作,精確的分工是保持著群體存在的必要條件,各司其職才會保證群居的完整性。
螞蟻是自然界分工最為明確的動物之一,一出生便有工作標籤,工蟻、兵蟻、雄蟻、蟻后。
工蟻:負責搬運尋找食物
兵蟻:負責抵禦敵人
蟻后:負責生產下一代
雄蟻:負責配合蟻后
每個工種承擔著對應的責任,維持著螞蟻王國的日常運轉,是最接近人類分工的模式。
總結和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生物群居特點:生存環境壓力大、實力較弱、天敵多。
獨居生物:生存環境壓力小、實力普遍強、天敵近乎無。
整體而言,我們之所以會誤以為獨居生物比群居生物兇狠,是因為潛意識中群居生物佔據了生物界的絕大部分,而大部分的群居動物是普遍弱小,從而產生了錯覺了。
好了文章到結束了,我是騎著獅子看日落的外星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