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品牌聯盟
最近,@李子柒 在國際社交軟體上發布了一個製作泡菜的視頻。視頻評論區,韓國網友以「泡菜是韓國每頓都要吃的」、「幾十年前全世界都知道泡菜是韓國的」等言論紛紛表示不滿。
這不是韓國網友第一次因泡菜 「沸騰」。早在泡菜標準由中國制定的新聞出現後,韓網甚至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就已經坐不住了,聲稱中國四川泡菜國際標準不適用韓國泡菜。
事實上,泡菜這種食物並非哪個國家的專利,也不會隨著誰喊「是我們的」被打上國籍,但若把泡菜視作一個國際品牌,這一次次的歸屬爭端和韓國網友的「理直氣壯」,恰恰是在提醒擁有泡菜文化的各國——警惕品牌虹吸效應。
虹吸效應
虹吸效應,原本指壓強引起的的一個物理現象。它可以延伸為某一事物因強大吸引力造成資源、關注度的集中化,進而導致周邊或類似事物的利益受損。
分眾傳媒董事長兼執行長江南春舉過一個例子。他表示,自從飛鶴奶粉定位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飽和投放央視、分眾電梯廣告,佔領了消費者心智後,其他的國產奶粉的類似宣傳變得尷尬。不管是「為中國寶寶而生」,還是「強壯中國寶寶」「專為中國寶寶研製」等廣告語,在消費者聽起來似乎都像是「飛鶴」的廣告。
飛鶴的前期投入讓品牌產生了明顯的虹吸效應,其他品牌的後續投放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為飛鶴打廣告。
更深一層來講,從我國推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度以來,多個地方特色產品升級為地理標誌產品。提及優質大米,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黑龍江五常;大閘蟹,名氣最盛的自然是江蘇蘇州的陽澄湖……
就這樣,地理標誌產品逐漸成為知名地域品牌,因高關注度擠壓市場空間。陽澄湖大閘蟹的具體表現為,其品牌優勢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而周邊地區出產的螃蟹即使品質差不了太多,也很難得到市場追捧,賣不出好價錢。
回到泡菜,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韓國的辣白菜,這是韓流文化(包括韓餐、影視劇等)輸出的結果,也是韓國積極打造地理標誌產品的成效。
近年來,韓國政府助力泡菜產業、制定《泡菜風險管理指南》、成功為泡菜文化申遺,無疑是為韓式泡菜品牌的建立做鋪墊。按照這樣的步調,百年或更長久之後,韓式泡菜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飛鶴」?
作為一個擁有1400年泡菜、醃菜歷史的國家,中國無論是泡菜種類、製作方法,還是品質及文化底蘊皆不遜色任何一個國家。但站在地域品牌的角度來看,中式泡菜優勢並不突出,仍處於有品類、無品牌的階段。有專家指出,中國現有的涪陵榨菜、吉香居、六必居、飯掃光等品牌,以榨菜、醃醬菜、佐餐醬為主,缺少的主打中式泡菜。而且,整個泡菜品牌賽道上也缺乏你追我趕的積極態勢。
泱泱中華,飲食種類豐饒,泡菜代表著一個縮影。
國人需要意識到任何文化只靠自信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在自豪中華底蘊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重視中國品牌的打造和推廣,打破國際認知的閉環,讓中國人的工藝與情結源遠流長。
撰稿:鄭莉穎|校對:祝盈|責編: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