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日,李子柒在視頻裡做了次泡菜,韓國網友看到後卻炸了:「泡菜本來就是我們的傳統食物」,「請注意,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中國這麼喜歡韓國文化嗎?」
泡菜是韓國的?
最近火遍全球的李子柒又上熱搜了,這次不同的是,被韓國網友罵上了熱搜,原因是啥呢?李子柒上傳了「一生」系列的視頻,這期主題是蘿蔔、白菜等食物的成長過程,其中有一段做了泡菜。
這個總共兩分鐘不到的鏡頭,卻引發了韓國網民的激烈抗議:
抗議的方式還是熟悉的味道,原來的配方——
「泡菜是韓國傳統食物」
總之,這些網友認為,泡菜是「根正苗紅」的韓國食物,不允許其他地方的人宣(褻)傳(瀆)。
他們的論據也很新奇,韓國人每天都吃,韓國有專供泡菜的冰箱,你們中國沒有!
這下,連日本人看到這明顯的瞎扯都看不下去了,「如果你們那麼炫耀泡菜,那就停止從中國進口吧!」
好傢夥!趕緊去認真查了查泡菜的歷史——
泡菜,古稱葅,在中國有非常久的歷史。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有製作泡菜的敘述,可見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就有製作泡菜的歷史。
北宋時期,我們的大文豪蘇東坡就非常愛吃泡菜,清朝,有學者還專門發文論述大蒜、生薑等20多種蔬菜的泡漬方法。
韓國人著急是有原因的,幾個月前,中韓網友已有一戰。
起因是四川眉山市政府公開了一份《泡菜(鹽漬發酵蔬菜)規範和試驗方法》,這是中國牽頭制定的泡菜業第一個國際性ISO文件。
但後來,描述就變成了:
這個說法引發了韓國朝野的劇烈反彈。
韓國農業部對相關報導的回應如下:「如果沒有將泡菜與中國四川的泡菜區別開來,就報導泡菜獲得ISO認證是不恰當的。」韓國網友也紛紛跳出來捍衛自己的文化傳統。
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的一名官員還解釋稱:韓國泡菜的英文名稱為「Kimchi」而中國泡菜的英文名稱則是「Paocai」。
隨後,華春瑩對此回應道,「有這方面的爭議嗎?我不太清楚。我認為中韓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享。」
韓國人口中的「泡菜冰箱」,還特意去查過了,確有其物。
比傳統冰箱多了醃製、發酵等功能。
老實說,中國人講究養生,更偏愛精緻熱菜,確實不像韓國人那樣有著視泡菜如命的決心。
韓國人每年要消耗泡菜100多萬噸,韓國農業部還編定了「泡菜指數」,反應白菜、鹽、辣椒等13種泡菜原料的價格波動。
2013年,韓國「醃製越冬泡菜文化」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他們對於泡菜的執念,與其說是沒見過世面的敝帚自珍,倒不如說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營銷。
韓國泡菜90%進口自這個中國小鎮
實際上被韓國人奉為珍寶的泡菜至今還得靠中國,央視財經就曾報導過,其實韓國進口的泡菜,90%都來自中國,大部分都來自中國山東一個叫仁兆鎮的小地方。
在中國白菜成本也就兩毛,賣不出去的就給雞鴨吃了,但是換到韓國就不一樣了,一顆白菜幾十塊,要是碰上梅雨季節,想買都買不到。
白菜貴,泡菜那就更貴了。
有韓國主婦算了一筆帳,買20棵大白菜加上蔥姜蒜等配料要2000多人民幣,她家做一次就花了3000多。
可能韓國人一個月的收入,也只夠醃製100多棵泡菜。
就是韓國人就開始向中國求救,還直接取消了27%的關稅!
山東的仁兆鎮敏銳的嗅到商機,開始賣白菜生意,後來直接全民做泡菜,實現了致富之路。他們不但加工工藝高超,效率高,甚至從種子時期就選擇韓國人喜歡的品種,以至於在韓國人的餐桌上,根本分不出是不是進口的。
仁兆鎮8家企業生產韓國泡菜,每年能產量7萬餘噸,出口額達到了近7億元。
結語
韓國的文化碰瓷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多到中國網友都懶得再去爭辯,「泡菜」不過是中國五千年輝煌燦爛文化中九牛一毛的細細一筆。
歸根到底,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是對自身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使人變得多疑,從而產生各種被迫害妄想。
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的國家,文化有個性,必然也有共性。
中國有底氣也有包容性。
至於哪種泡菜到底屬於哪裡,這真的重要嗎?
我們真的覺得,好吃才是最重要呀!
也祝福中國的泡菜品牌,慢慢走向世界!
參考資料:世界知識局、 北美留學生日報、觀察者網、頂尖財經觀察、酷玩實驗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