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特點
單因素完全隨機實驗設計適用於這樣的研究:研究中有一個自變量,自變量有兩個或多於兩個水平(P≥2)。它的基本方法是:把被試(實驗單元)隨機分配給處理(自變量)的各個水平,每個被試只接受一個水平的處理。完全隨機實驗設計是用隨機化的方式控制誤差變異的。它假設,由於被試是隨機分配給各處理水平的,被試之間的變異在各個處理水平之間也應是隨機分布、在統計上無差異的,不會只影響某一個或幾個處理水平。
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中分配被試的圖解例子如下:
計算舉例:
一個研究要探討文章的生字密度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研究者的假設是:閱讀理解隨著文章中生字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該實驗有一個自變量——生字密度,研究者感興趣的四種生字密度是:5:1(a1)、10:1(a2)、15:1(a3)、20:1(a4)。因變量是被試的閱讀理解測驗分數。實施實驗,研究者將32名被試隨機分為四組,每組被試閱讀一種生字密度的文章,並回答閱讀理解測驗中有關文章內容的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雖然研究者不再檢驗實驗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實際上存在著多種可能對因變量產生影響的無關變量,例如:文章的長度、文章的主題熟悉性、文章類型等、以及被試的年齡、受教育程度、閱讀能力等。這時,控制無關變量可做的工作之一是在選取四篇文章時,使它們在除生字密度以外的其他方面儘量匹配。
(1)計算表
(2)各種基本量的計算
(3)平方和的分解與計算
①平方和分解模式:SS總變異=SS組間+SS組內
②平方和計算:
SS總變異=[AS]-[Y]=268.875
SS組間=[A]-[Y]=190.125
SS組內= SS總變異- SS組間=78.750
(4)方差分析表及對結果的解釋
方差分析表表明,生字密度的效應是統計顯著的(F(3,28)=22.53,P<.01),學生閱讀理解生字密度不同的文章有顯著的差別。從閱讀理解四種生字密度文章的平均分數上可以初步看出,學生閱讀理解生字密度小的文章好於閱讀理解生字密度大的文章,但要進一步了解在不同生字密度下學生閱讀理解的差別,需進一步做多重比較檢驗,我們將在第九章中介紹。方差分析表中還可以看出,生字密度的F檢驗的誤差項是MSe=2.813。
(5)平方和與自由度分解圖解
(6)各種平方和的含義
SS總變異—總平方和或總變異帶有實驗數據中所有的變異,包括實驗處理效應、無關變異和誤差變異。
SS組間——組間平方和,或處理平方和,指所有由於實驗處理引起的變異,在單因素設計中指A因素的處理效應。
SS組內——組內平方和,或誤差平方和,指所有不能用實驗處理解釋的變異,它可能包括被試個體差異、其他無關變異和實驗誤差。在單因素完全隨機實驗中,不再對組內平方和做進一步分離,因此在總變異中減去組間平方和就是組內平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