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技,離你我很近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提到納米科技的應用,人們通常會想到一些高精尖領域。事實上,納米科技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5年前,中國科學院推出了「變革性納米產業製造技術聚焦」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納米專項),支持科學家將實驗室小試技術推向中試,讓更多的納米科技成果走向實際應用。如今該專項已取得顯著成效。日前,中科院宣布,經過5年協同攻關,納米專項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其中有不少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健康診療、飲用水處理以及綠色印刷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

  可用於健康診療

  在癌症的早期檢測、預後判斷和靶向治療伴隨診斷方面,納米專項研發的「腫瘤捕手」技術靈敏度高

  納米的名稱起源於希臘語,意思是「矮小的」。實際上,納米和我們所熟悉的米、毫米和微米一樣都是長度計量單位。

  「1納米等於10的負9次方米,也就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肉眼是看不見的」,納米專項首席科學家王琛研究員說,「納米本身僅是計量長度而已,真正有價值的是納米科技,它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納米至100納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的一門科學技術。」

  研究這麼小尺寸的材料用來做什麼呢?

  王琛進一步解釋說:「其實,許多生命體中存在特殊的微米—納米結構,這樣排布的結構會產生許多優異的性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優異性便利我們的生活。」

  納米科技作為上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新興學科,在我國得到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就將納米科技作為我國「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領域之一」。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齊濤說:「可以說,在納米科技領域,我國是與國外同步布局的。」

  得益於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納米科技在我國的發展不斷加速。一項數據表明,1997年,與納米相關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中,只有6%涉及我國作者,但從2011年開始,我國相關作者數量已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納米科技也逐漸開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並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996年,科研人員在實驗中發現,DNA修飾的金納米顆粒溶液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在藍紅兩種顏色之間轉換,從此開始了新一代醫學診斷、治療技術的研究。

  此後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納米科技在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顯示出很多優勢,應用開發潛力巨大。例如,納米科技可以用來做微量標誌物的檢測,使疾病能獲得早期診斷;研發的納米材料可以對疾病進行靶向治療,讓醫學診斷和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前進等。

  在體外診斷方面,納米專項成功研發出了多項體外診斷關鍵技術。其中,納米微流控免疫晶片體外診斷技術將納米技術與微流控技術相結合,可用於對多項指標進行聯合檢測,目前有多款產品獲得了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書。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海瀅介紹說:「這項技術中的炎症納米微流控免疫檢測晶片,能夠快速區分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判斷感染所處的階段,為科學、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抗生素濫用。」

  在癌症的早期檢測、預後判斷和靶向治療伴隨診斷方面,納米專項研發的「腫瘤捕手」技術靈敏度高,臨床前研究效果顯著。

  據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楊延蓮研究員介紹,除少數癌症外,絕大多數惡性腫瘤出現在人體的上皮組織細胞,從腫瘤組織脫落的上皮細胞進入外周血循環成為循環腫瘤細胞,是腫瘤檢測的重要生物標誌物。這些細胞的特點是血液中含量極低且微小,而「腫瘤捕手」的核心技術就是運用多肽納米磁珠技術捕獲這些腫瘤細胞,實現高效捕獲、識別以及對腫瘤表面標誌物分子的精準檢測,從而實現早期檢測、療效預測和動態檢測。該技術目前已經實現技術轉讓和產業化落地。

  在藥物研發方面,納米專項完成了多項納米藥物製劑的初期研發工作,部分樣品已進入臨床審批環節。其中1個納米新藥環胞素眼用乳劑現已完成臨床試驗,多個針對腫瘤類重大惡性疾病的納米製劑獲得臨床批件。

  可用於飲用水處理

  納米材料在氟、砷、重金屬離子及微量有機汙染物等的去除方面具有優勢

  在傳統的飲用水處理方式下,部分低濃度、高毒性有機或無機微汙染物會有明顯殘留,長期飲用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飲用水中微汙染物的處理是飲用水安全領域最富有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富有活力的納米材料具備常規材料無法比擬的高吸附及催化效率等優勢,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生活在內蒙古部分牧區的牧民,祖祖輩輩一直深受飲用水汙染之害。「過去,這些牧民飲用水來源主要是未經處理的地下水。然而,這些牧區地下水中普遍存在著氟、砷、微量有機物、細菌等汙染物超標的問題,導致地方病發生。」王琛說。

  水質問題已經成為當地牧民區域性貧困及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這種狀況,當地政府和群眾都十分著急。直到納米專項的介入,情況有了轉機。

  「納米材料在氟、砷、重金屬離子及微量有機汙染物等的去除方面具有優勢。」王琛說,納米專項針對牧民分散的居住條件及飲用水汙染狀況,研發了分散式的飲用水淨化系統,淨化後水質全部達到國家城市飲用水標準。

  在使用方面,這種納米淨水系統的成本很低。「只需要一年換1—2次核心濾芯,就能長效、經濟地保障牧民的飲水安全。」王琛說。

  據介紹,在納米專項幫助下,截至2017年底,已有1200戶牧民受益於納米淨水技術,喝上了乾淨安全的飲用水。

  可用於綠色印刷

  實現印刷產業的綠色化、功能化、立體化和器件化

  不用感光衝洗,也不產生廢水廢液,報紙、書籍的版樣就可以列印出來;電腦、手機的線路板不用刻蝕,同樣也可以輕鬆列印出來……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難題」已被納米綠色印刷技術攻克。

  納米綠色印刷的核心理念就是將納米材料和印刷技術相結合,實現印刷產業的綠色化、功能化、立體化和器件化。

  在納米綠色印刷方面,納米專項的成就十分顯著。研究人員突破國際上通行的感光製版技術思路,研發了納米綠色印刷製版技術,並形成了包括「綠色版材、綠色製版、綠色油墨」在內的完整的綠色印刷產業鏈技術。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介紹說,傳統印刷製版的原理是感光成像、化學顯影,而納米綠色印刷製版技術是利用納米材料製作出特殊的版材和墨水,「列印時可使印版表面呈現出親水的空白區和親墨的圖文區,這樣就可以直接印刷了。」

  納米專項綠色製版、綠色版基與綠色油墨技術的突破,徹底解決了傳統印刷產業中製版曝光衝洗、版基電解氧化和油墨毒害溶劑VOC的排放,並具備環保和成本方面的優勢。

  「傳統印刷製版技術是基於曝光成像原理,採用曝光、顯影、衝洗的技術路線,需要暗室操作、工藝繁瑣,從而造成大量材料浪費和廢液排放」,宋延林說,「而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用納米塗層取代原來電解氧化的過程,用納米材料列印製版代替曝光成像,用水性墨代替溶劑性墨,可從源頭上解決印刷產業鏈中80%以上的汙染。」

  據測算,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全面推廣以後,全國每年可減排上萬噸有機溶劑、數百萬噸廢液廢水,節約數百噸銀和數萬噸銅等金屬。(記者 吳月輝)

相關焦點

  • 科技新生代:碳納米管,讓你的樓蓋出大氣層
    你的樓越高,越會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我預計此處啊只有高中物理知識的槓精就要出現了。啊說高中老師說啦,只有向心力沒有離心力,離心力不是一個真實的力,而是你在一個非慣性參考系當中,還要用牛頓定律人為加上去的一個慣性力不是一個真的力,你的樓越高離心力就越大。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研究者利用存在於轉角雙層石墨烯結構(twisted bilayer grapheme, TBG)中的莫爾(moiré)超晶格結構,成功構築了納米光子晶體,並利用德國neaspec公司的neaSNOM納米高分辨紅外近場成像顯微鏡研究了其近場光導和SPP特性,證明了其作為納米光子晶體對SPP傳播的調控。
  •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
    納米光子學:破譯光子與物質間「悄悄話」本報記者 劉園園在納米尺度下,光子與物質之間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反應?破譯它們之間的「悄悄話」,會對科技帶來哪些革新?近日召開的第Y3次香山科學會議(第3次青年學術討論會)以「納米光子學材料」為主題,主要關注的就是這些話題。
  • 赤道很熱是因為離太陽近,山頂離太陽也很近,為什麼不熱?
    眾所周知,赤道是溫暖的甚至是炎熱的,因為它接受更多的陽光直射,也就是離太陽更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赤道是炎熱的,因為它離太陽更近,那麼為什麼山頂不是?從技術上講,它們也離太陽更近,但現實中它們很冷,而且被雪覆蓋著。這到底為什麼呢?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技術線上論壇 |6月17日《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納米科技工作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財政部、總裝備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的代表,納米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部分省市科技部門、企業、科研單位的代表等。 納米科技將對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已成為競相爭奪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對此,我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
  • 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
    國人對中國科技的發展和創新一直都比較關注,在很多人看來,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更多的在於傳統製造業。更有甚者認為中國主要經濟體系來源於菸草和白酒,以及不可再生資源。雖然科技板塊有一定的發展,但缺乏核心技術。
  • 外星人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嗎?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發現FRB信號了,自15年前發現以來,已經有近二十個FRB被記錄下來了。因為這種快速電波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導致天文學家的研究困難重重。你覺得事情就這麼簡單嗎?只是一則電波信號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是外媒頭的頭版爆料就知道這件事並不簡單。重點是這次發現的FRB電波跟前面發現的FRB電波是重複的!
  • 烯灣科技:「爭當碳納米管纖維產業化的推動者」
    近日,龍崗區重點企業百家行欄目記者慕名來到該公司實地採訪,進一步了解該公司碳納米管纖維科研和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圳烯灣科技有限公司在烯灣科技的企業展廳,記者參觀了陳列在此的一系列碳納米管纖維科研產品樣品,如碳納米管粉末、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碳納米管導電線、碳納米管纖維、碳納米管纖維編織布、碳納米管複合材料高壓儲氫瓶等。
  • 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我國量子科學已經領先世界了,納米科技正處在與國際並跑階段。」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海信對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狀況作出的判斷。日前,在該院舉辦的農科講壇上,崔海信作了以「納米科技與農業的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報告。
  • 科技知識:與納米有關的易混名詞辨析
    在科技常識的考察中,對於高新技術的考察的習題大多離我們較遠,但是又需要大家對於高新技術名詞具備辨析能力,所以在平時備考中大家需要注意這一部分的積累。現將高新技術的新材料技術中的納米相關的名詞介紹給大家以便大家的學習與備考。1.
  • 日常生活中的高科技產品,其實離你我很近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它帶領人類從近代邁向現代。它也是一種手段,我們用它去創造更為美好燦爛的未來。科技在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相連。不斷發展與創新的科技,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還使我們的生活更為舒適、便利,今天讓筆者為大家介紹幾款真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的為我們帶來巨大方便的科技產品。● 另一個iWatch手錶設計就在你認為iWatch的概念消失的時候,另一個iWatch的概念又誕生了。這種極簡高質量的電子產品一點都不亞於經典的iPhone手機,將它戴在身上會大大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 像納米技術、石墨烯等,這種黑科技,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
    大眾對於新材料都是陌生的,感覺離我們很遠,比如石墨烯,雖然新聞一直報導,但是在生活當中我們是見不到的。其實新材料是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新材料在各個行業裡都有應用,只是說新材料凸顯在它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上。
  • 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納米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如果你對納米科技的理解還停留在納米鞋墊、納米美容,是時候來研習社聽課了。納米科技,正在優化甚至顛覆人類的能源使用結構。納米技術改變信息科技讓信息儲存器更小讓數據傳輸更快現實中納米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很多,比如計算機裡的精細管、LED、手機、飛機中的複合材料、硬碟驅動器、藥品甚至防水衣等等。納米究竟是什麼樣的數量級概念呢?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2016河南黃河科技學院納米研究所招聘計劃公告
    黃河科技學院納米功能材料研究所由楊保成博士和王建方博士聯合組建於2007年12月,所長王建方(http://www.phy.cuhk.edu.hk/~jfwang/)是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金屬材料的合成、組裝和表面等離子共振性質,在我所主要負責科研方面的指導工作。副所長兼黃河科技學院副院長楊保成博士負責其他方面的領導工作。
  • 吳軍:離信息越近的人,離財富越近
    擂出的鼓聲可以沿著河流,穿透靜謐的夜色,傳出近十公裡之遙。這樣一個村莊接著一個村莊地傳遞下去,一個鐘頭,消息就可以傳至一二百公裡開外。如何傳遞信息,在信息革命之前,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據荷馬、維吉爾和埃斯庫羅斯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2世紀,希臘人在特洛伊戰爭時就已經使用了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