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種鈍頭蛇(圖)

2020-12-05 華夏經緯

    泰雅鈍頭蛇。資料來源:遊崇瑋 臺師大/提供 制表:鄭語謙(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華夏經緯網4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

據報導,學界本以為臺灣地區只有一種鈍頭蛇,但臺師大透過鈍頭蛇愛吃的食物種類進一步分辨,發現原來鈍頭蛇有3種,這次新發現的是愛吃蝸牛的泰雅鈍頭蛇,是繼84年前日本學者發現命名「駒井氏鈍頭蛇」後,首次由島內民眾發表臺灣地區特有蛇種。

發現泰雅鈍頭蛇的是由臺師大生科所畢業生遊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林思民表示,新發現的泰雅鈍頭蛇體型嬌小,成蛇體重僅2060克、身長約6070公分、沒有毒性,主要分布在雪山山脈周圍、中央山脈以北以及臺中苗慄等中低海拔山區,因為和泰雅族傳統領域重疊命名,推測數量應不少。

林思民指出,早期學界都以為臺灣地區只有一種「臺灣鈍頭蛇」,後來日本學者發現命名的「駒井氏鈍頭蛇」,因外觀和「臺灣鈍頭蛇」太相似,最後被認定為同一種。

愛攝影又愛爬蟲類的遊崇瑋說,第一次發現鈍頭蛇有不同種類,是發現鈍頭蛇雖然普遍愛吃蝸牛和蛞蝓,但卻各有「偏好」;吃蛞蝓的蛇要克服又滑又黏的特性;愛吃蝸牛的蛇,則要有更高超「勾挖技巧」,牙齒不對稱才能把肉挖出來。

他進一步比對後果然發現,「泰雅鈍頭蛇」的牙齒最不對稱,右頷有20枚牙齒,但左頷只有11枚,是目前已知的鈍頭蛇中齒式最不對稱的種類。

來源:臺灣《聯合晚報》提供

此外,仔細比對鈍頭蛇的外觀也發現,泰雅鈍頭蛇的頭部和下巴最長、眼睛偏黃,臺灣鈍頭蛇的頭最短、有紅色的眼睛,駒井氏鈍頭蛇則眼睛偏黃;且三種蛇的鱗片構造也有差異,臺灣鈍頭蛇平滑,駒井氏鈍頭蛇鱗片粗糙,泰雅鈍頭蛇鱗片則介於兩者之間。

透過外觀和食性觀察,再比對DNA,研究團隊確認鈍頭蛇有三種,臺灣地區特有種也從原本的七種增加到九種。

林思民表示,雖然鈍頭蛇種類不少,但只分布在臺灣北部特定區域,從全球保育觀點來看,因為範圍太小,容易受到開發或是劇烈氣候變動影響,泰雅鈍頭蛇不會攻擊人,生命相當脆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臺灣鈍頭蛇
    這是今年我在粵東記錄的第二十二種蛇類——臺灣鈍頭蛇。
  • 粵東夜行山野之臺灣鈍頭蛇
    共計偶遇:螳螂若干、竹節蟲若干、臺灣鈍頭蛇若干、繁花林蛇若干、白唇竹葉青若干、不知名蛇屍若干。↑ 螳螂↑↓ 臺灣鈍頭蛇臺灣鈍頭蛇(Pareas formosensis),鈍頭蛇科鈍頭蛇屬。無毒。在國內,分布於臺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香港。棲息於低海拔的山區森林、灌叢和潮溼的農田中。主要以蝸牛等軟體動物為食。夜行性樹棲蛇類。卵生。
  • 臺灣鈍頭蛇和鳥西施都成了「新杭州人」
    結果很令人驚喜:數十種新物種被發現在杭州「安家」,這些「新杭州人」裡還頗有幾位大咖——臺灣鈍頭蛇居然不知何時流竄到了杭州安家;鳥中「西施」仙八色鶇等五種國家二級珍稀鳥類在杭悄悄築巢。  寶島的鈍頭蛇  半夜尋水被查了戶口  通過動物資源調查,在已調查區域現已記錄兩棲爬行動物38種,隸屬4目15科。杭州新記錄爬行類動物為臺灣鈍頭蛇,為近十年杭州爬行動物唯一新發現。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9月19日,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臺北舉行。會上介紹,經過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思民、王盈涵、蕭鬱薇等人近5年跟蹤研究,臺灣一種樹蛙從過去學界熟知的「日本樹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這一新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英文名為PLOS ONE)。圖為「太田樹蛙」。
  • 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
    原題 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圖源:臺灣《旺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為了解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兩岸,針對廣泛分布於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發現與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遺傳突變,主要由臺灣與大陸族群分家前的祖先承襲而來,而非近期才產生的新突變,研究成果獲刊
  • 今日中國蛇類知識分享:平鱗鈍頭蛇
    平鱗鈍頭蛇>平鱗鈍頭蛇地方名:在貴州地區稱之為黃狗蛇。平鱗鈍頭蛇是小體型的無毒蛇。體形特徵:吻部圓鈍;頭大,與頸部區分明顯;身體略微側扁,脊背隆起;尾巴末端尖細,略具有纏繞性;眼睛十分的大;通體黃褐色,有多數不規則的黑色橫紋,腹部顏色較淺。
  • 大金山島發現鈍尾兩頭蛇 這是上海蛇類新記錄-兩頭蛇 海岸侵蝕...
    日前,上海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大金山島進行科考活動時,發現了兩條鈍尾兩頭蛇的乾屍,這是上海蛇類新記錄  據悉,這兩條兩頭蛇的乾屍都缺少頭部,但根據其尾端鈍圓,端部黃色,有斑點,以及紅色的腹部,可以斷定其種類。  鈍尾兩頭蛇在上海周邊的浙江和江蘇的山區均有分布,主要生活在高山或平原低地,隱居於泥土下生活,以蚯蚓為食。
  • 臺灣小頭蛇
    一朋友晚上在外面帶回來一隻臺灣小頭蛇,今喊我過去取,第一眼看上去真不像是臺灣小頭蛇,但臺灣小頭蛇的體色差異變化也比較大,便反覆比較廣西境內7種小頭蛇,一個一個排除得出的結果還是最為接近臺灣小頭蛇。作為具有食卵特性的蛇類,小頭蛇屬也進化出了輔助進食卵的巨大且鋒利的牙,這種特化的牙的位置如同後溝牙蛇類的毒牙位置,位於嘴部後端,也如同穴蝰般會將牙齒從側面露出,稍微扭動頭部便可刺及抓住它頭部的手。當這種對付蛋的牙齒轉向人時可真不可小視········
  • 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昆明3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臺灣搶救野柳「女王頭」 護頸團隊大揭密(圖)
    資料圖:圖為遊客在野柳地質公園觀賞「女王頭」。負責經營野柳風景區的新空間國際公司副總經理湯錦惠表示,十多年前,就有教授研議如何補救、延緩女王頭的老化,但因當時的化學藥劑技術無法有效阻止巖石剝落而失敗;7年前也曾有日本公司來臺,研究如何讓女王頭回春,但最後仍是無功而返。一直以來,更有許多民眾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建議來救女王頭,包括用玻璃罩將女王頭罩起來、以鋼骨結構貫穿女王頭、或用玻璃纖維填補等,但都無法落實。
  • 成都生物所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Dendrelaphis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D. vogeli,同時將銀山過樹蛇D. ngansonensis作為藍綠過樹蛇複合種D. cyanochloris complex。
  • 杭州給動植物「查戶口」 發現數十種珍惜品種
    結果很令人驚喜:數十種新物種被發現在杭州「安家」,這些「新杭州人」裡還頗有幾位大咖——臺灣鈍頭蛇居然不知何時流竄到了杭州安家;鳥中「西施」仙八色鶇等五種國家二級珍稀鳥類在杭悄悄築巢。  寶島的鈍頭蛇  半夜尋水被查了戶口  通過動物資源調查,在已調查區域現已記錄兩棲爬行動物38種,隸屬4目15科。杭州新記錄爬行類動物為臺灣鈍頭蛇,為近十年杭州爬行動物唯一新發現。
  • 幾種蛇
    金環蛇、銀環蛇、白唇竹葉青、舟山眼鏡蛇、橫紋翠青蛇、赤鏈蛇、側條後稜蛇、繁花林蛇、橫紋鈍頭蛇、福建華珊瑚蛇、細白環蛇、棕脊蛇、黑脊蛇、草腹鏈蛇、紅脖頸槽蛇、臺灣小頭蛇、黑線烏梢蛇、鉤盲蛇、滑鼠蛇、黃斑漁遊蛇、鈍尾兩頭蛇、尚無中文學名的脊蛇;目前我見過的野生蛇類有22種,後面四種便是今年首次拍攝記錄到的。
  • 林間偶遇,臺灣小頭蛇.
    ↑ 臺灣小頭蛇,腹面呈赤紅色。 下山後我把它的照片傳到朋友圈,有朋友說這種蛇在他們那裡被稱作「踏地紅」,被認為是一種有毒蛇。後來經過查證,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臺灣小頭蛇應為無毒蛇。
  • 科研人員發現頸槽蛇屬新種
    螭吻頸槽蛇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助理研究員陳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森哲教授課題組合作,於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採集到一種頸槽蛇,該蛇一直被當做九龍頸槽蛇記錄。
  • 臺灣小頭蛇( Oligodon formosanus)的咬傷與飼養
    (我覺得這個應該叫小頭蛇咬傷記!真是太慘烈了。。)
  • 臺灣海洋大學發現兩種海鰻 屬全球首見(圖)
    (圖:聯合晚報)  邱氏短體蛇鰻(圖:聯合晚報)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周邊海域生態豐富,不少生長在臺灣近海的魚類近來陸續被島內學界發現。臺灣海洋大學養殖系陳鴻鳴就發現兩種臺灣首見、在全世界也從未發表過的海鰻:「邵氏裸胸?」和「邱氏短體蛇鰻」。   陳鴻鳴表示,他和研究團隊近年來一直在臺灣周邊海域和南太平洋海域從事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希望發現新海洋生物種類。   其中,一種生長在臺東長濱到花蓮海域的邵氏裸胸?,陳鴻鳴查遍全世界的學術文獻都沒有發現記載。這項新發現今年已經刊登在海洋學刊上。
  • 「蛇中大熊貓」莽山烙鐵頭蛇現身韶關(圖)
    繼2007年在韶關發現廣東第一條雄性「蛇中熊貓」——莽山烙鐵頭蛇後,韶關市林業部門日前又再次發現一條雌性的莽山烙鐵頭蛇。這兩次重大發現打破了此前許多學者認為此種中國獨有蛇類只在湖南莽山出沒的慣有認識,增加了廣東省分布該種珍稀蛇類的新記錄。目前,專家們正在對這一對珍稀的「小青龍」進行人工馴養實驗,下一步將對它們進行廣東第一次莽山烙鐵頭蛇的人工繁殖研究。
  • 【中國新聞網】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鈍翅葦鶯?
    )。我反覆聽錄音對比,還是覺得很難分辨。那麼,如何分辨鳥鳴判斷鳥種,難道除了像學英語一樣練聽力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黑眉葦鶯:體長約13cm的葦鶯。眼紋皮黃白色 ,其上下具清楚的黑色條紋,下體偏白。鈍翅葦鶯:中等體型的(14cm)的單調棕褐色無縱紋葦鶯。兩翼短圓,白色的短眉紋幾不及眼後。上體橄欖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色。不常見,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北部,中部。遷徙經過中西南部及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