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鈍頭蛇。資料來源:遊崇瑋 臺師大/提供 制表:鄭語謙(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華夏經緯網4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
據報導,學界本以為臺灣地區只有一種鈍頭蛇,但臺師大透過鈍頭蛇愛吃的食物種類進一步分辨,發現原來鈍頭蛇有3種,這次新發現的是愛吃蝸牛的泰雅鈍頭蛇,是繼84年前日本學者發現命名「駒井氏鈍頭蛇」後,首次由島內民眾發表臺灣地區特有蛇種。
發現泰雅鈍頭蛇的是由臺師大生科所畢業生遊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林思民表示,新發現的泰雅鈍頭蛇體型嬌小,成蛇體重僅20至60克、身長約60至70公分、沒有毒性,主要分布在雪山山脈周圍、中央山脈以北以及臺中苗慄等中低海拔山區,因為和泰雅族傳統領域重疊命名,推測數量應不少。
林思民指出,早期學界都以為臺灣地區只有一種「臺灣鈍頭蛇」,後來日本學者發現命名的「駒井氏鈍頭蛇」,因外觀和「臺灣鈍頭蛇」太相似,最後被認定為同一種。
愛攝影又愛爬蟲類的遊崇瑋說,第一次發現鈍頭蛇有不同種類,是發現鈍頭蛇雖然普遍愛吃蝸牛和蛞蝓,但卻各有「偏好」;吃蛞蝓的蛇要克服又滑又黏的特性;愛吃蝸牛的蛇,則要有更高超「勾挖技巧」,牙齒不對稱才能把肉挖出來。
他進一步比對後果然發現,「泰雅鈍頭蛇」的牙齒最不對稱,右頷有20枚牙齒,但左頷只有11枚,是目前已知的鈍頭蛇中齒式最不對稱的種類。
來源:臺灣《聯合晚報》提供
此外,仔細比對鈍頭蛇的外觀也發現,泰雅鈍頭蛇的頭部和下巴最長、眼睛偏黃,臺灣鈍頭蛇的頭最短、有紅色的眼睛,駒井氏鈍頭蛇則眼睛偏黃;且三種蛇的鱗片構造也有差異,臺灣鈍頭蛇平滑,駒井氏鈍頭蛇鱗片粗糙,泰雅鈍頭蛇鱗片則介於兩者之間。
透過外觀和食性觀察,再比對DNA,研究團隊確認鈍頭蛇有三種,臺灣地區特有種也從原本的七種增加到九種。
林思民表示,雖然鈍頭蛇種類不少,但只分布在臺灣北部特定區域,從全球保育觀點來看,因為範圍太小,容易受到開發或是劇烈氣候變動影響,泰雅鈍頭蛇不會攻擊人,生命相當脆弱。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