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

2020-12-04 廈門網

  原題 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

粉紅鸚嘴。(圖源:臺灣《旺報》)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圖源:臺灣《旺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為了解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兩岸,針對廣泛分布於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發現與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遺傳突變,主要由臺灣與大陸族群分家前的祖先承襲而來,而非近期才產生的新突變,研究成果獲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據報導,李壽先的研究團隊成員橫跨兩岸,大陸成員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及海南師範大學,臺灣團隊成員來自臺灣衛生研究院、臺灣東華大學、臺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臺灣「中研院」,還有臺灣師大碩士班研究生賴鬱婷,美國馬利蘭大學也參與了團隊的研究項目。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急遽變化,生物若不能適應目前及未來劇烈變動的環境,則族群數量會不斷下降,最後甚至走向物種滅絕。研究團隊針對廣泛分布於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這項研究不但有助於了解生物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也對生物保育、甚至外來種入侵的防治提供新的思維。相關成果在近日刊登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

  臺灣師大表示,研究團隊首先對一隻粉紅鸚嘴雄鳥完整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基因組進行解碼,然後針對分布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高低海拔間,共40隻粉紅鸚嘴基因組的遺傳變異,進行分析,發現基因組內有29個與高低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區域。此外,研究團隊也比較另外40隻來自廣西至吉林的粉紅鸚嘴基因組,發現對臺灣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的突變,約9成也可在亞洲大陸的粉紅鸚嘴族群中發現。由於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臺灣和亞洲大陸上的粉紅鸚嘴,是在10至15萬年前才分家,因此臺灣與亞洲大陸上粉紅鸚嘴所共有的遺傳突變,應該是繼承自他們最後一次分家前的共同祖先。

  這項研究是首次對整個基因組內變異產生的相對時間進行評估,並用來判斷適應相關的突變,是本來就存在於族群內不同個體間的變異,亦或是相對年輕的新突變。由於粉紅鸚嘴在臺灣不同海拔的分布,應是1萬8千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後,隨著氣候不斷變暖,分布範圍由低海拔不斷向高海拔擴張的結果,由於近期人類活動所導致地球的升溫,也會造成生物的分布範圍向高海拔移動,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有助於了解生物未來將如何在暖化下,應對環境的變遷。

  (王怡然)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兩岸畫眉鳥50萬年前「分家」
    臺灣學者研究發現:兩岸畫眉鳥50萬年前「分家」 2011年01月06日 11:3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 我校教師在SSCI頂級刊物發表教育研究成果
    日期:2018-03-22      來源:師範學院      作者:田新權     編輯:劉毅  編審:宋佐東       閱讀:1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師範學院特聘教授王晶瑩與臺灣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種鈍頭蛇(圖)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發現泰雅鈍頭蛇的是由臺師大生科所畢業生遊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林思民表示,新發現的泰雅鈍頭蛇體型嬌小,成蛇體重僅20至60克、身長約60至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生在國際著名遙感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
    日前,首都師範大學地信國際學院遙感班2017級本科生許融龍、資環學院地理科學班本科生趙思晴在副研究員柯櫻海的指導下,在國際著名期刊IEEE應用地球觀測與遙感選題雜誌(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 東北大學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的2020
  • 在國際舞臺發「中國聲音」,山師三心理學研究成果入國際權威教材
    這意味著,多年來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山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團隊,進一步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聚焦青少年發展研究,填補多項國際學術空白「在中國兒童少年的發展研究方面,我們這些年做的研究工作一直非常紮實。」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吳一龍教授(左四)、張緒超所長(左三)等項目牽頭團隊負責人合影。大洋網訊 6月15日,在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的一篇權威醫學文獻給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成果發表的第一作者、省肺研所副所長鍾文昭介紹,儘管有國際著名肺癌專家吳一龍教授牽頭,由CTONG(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啟動,參加研究的醫院多達17個單位,但8年也只找到386例IIIA-N2且EGFR突變肺癌患者,篩選後只有72例成功入組,相當於每月平均只尋得1名病例。
  • 安徽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見證我國臺灣TOP級別的科學教育研究
    2016年5月23日,北京師範大學王磊教授邀請到以邱美虹教授領銜的臺灣科學教育參訪團做學術交流,用王磊教授的話說:「臺灣科學教育研究是世界TOP級別的。」因此,鄙人得以見證我國臺灣TOP級別的科學教育研究。
  • 「十佳」團隊推選 | 江蘇師範大學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做育人者,當實幹家
    (SCI一區,IF:10.103)、《認知》(SSCI一區,國際認知科學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和轉載論文數百篇。楊亦鳴教授所率領的神經語言學導師團隊經常把國際最新的語言機制研究發現引入課堂教學,並帶領學生進行開放式探討,鼓勵他們時刻保持對學術前沿的敏感和關注。同學們說,「這些基於導師學術研究的知識補充讓這門課更有激情,也更有生命力。」
  • 湘雅醫院團隊黑素瘤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治療診斷學》封面
    、印明柱教授團隊在頂級雜誌《治療診斷學》(IF=8.579)發表BET抑制劑(NHWD-870)研究性封面論文。今年4月,由陳翔教授、印明柱教授團隊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結果顯示:自主研發的新型BET抑制劑NHWD-870通過阻斷腫瘤-巨噬細胞互作機制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 財經大數據團隊在JCR一區國際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1日訊(通訊員 孫光)日前,JCR一區期刊CMC(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連續發表湖南財院副校長樊曉平教授領銜的財經大數據研究團隊兩篇研究論文Expanding Hot Code Path for Data
  • 突破MRAM技術瓶頸,臺灣地區團隊成果全球首創
    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團隊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突破瓶頸,成果全球首創,並預計4年後要做出下世代MRAM,盼為國內產業帶來關鍵影響。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行「不失憶的存儲器—全球首例自旋流解密MRAM關鍵瓶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賴志煌與物理系教授林秀豪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也創下全球首例。這項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 海峽兩岸科學家發表地磁倒轉重大發現
    新華社福州8月30日電(記者賀飛)海峽兩岸學者近日研究發現,地磁倒轉速率或可快於預期,並提出地球磁場近150年來已減弱10%到15%,若持續加速減弱,未來或可發生地磁倒轉。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 陳建宏博士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11647150)和隴原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項目的資助下,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陳建宏博士以學校為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在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Optics Express》《Physical Review A》發表相關研究成果。量子隧穿是量子力學基本現象之一。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直接開展量子隧穿的實驗研究是比較困難的。
  • 河南大學又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獲國家多個項目資助
    近日,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河南省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實驗室鄭海務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 湘大化工學院王威燕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缺陷二硫化鉬負載鈷納米顆粒催化木質素酚低溫脫氧制芳烴(Engineering Co nano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