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自編織碳網絡:MOF晶體熱解的小尺寸效應

2021-01-16 X-MOL資訊

‍‍‍‍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胡鳴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日本物質結構研究機構、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首次報導了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晶體(MOFs)的介觀尺寸效應——小尺寸ZIF-67熱解過程中的自編織現象。研究發現,小於100 nm的ZIF-67顆粒在惰性氣體中熱分解時,會自編織形成三維碳網絡。而微米級ZIF-67晶體熱解後的產物則為碳顆粒,無編織現象。經分析認為,ZIF-67晶體在熱解過程中會形成鈷納米晶(直徑約為5–9 nm)。納米尺寸樣品表層的鈷納米晶易發生遷移,成為不同碳顆粒間的橋梁誘導三維碳網絡的形成。

圖1. MOF熱解的小尺寸效應示意圖


他們將三維碳網絡用作鉀離子電池的電極時發現,以三維碳網絡為電極的半電池內阻遠小於以碳顆粒為電極時的內阻。這一結果顯著提高了鉀離子電池的充放電循環穩定性,三維碳網絡的鉀離子電池在500次循環之後還能保持75%的容量,平均每圈衰減0.05%。該結果優於已有報導的碳基材料。相比之下,多孔碳顆粒在500圈之後的容量保持率只有10%。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張偉

圖2. 三維碳網絡組裝的鉀離子半電池循環穩定性測試結果


該論文作者為:Wei Zhang, Xiangfen Jiang, Xuebin Wang, Yusuf Valentino Kaneti, Yinxiang Chen, Jian Liu, Ji-Sen Jiang, Yusuke Yamauchi, and Ming Hu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Spontaneous Weaving of Graphitic Carbon Networks Synthesized by Pyrolysis of ZIF-67 Crystal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DOI: 10.1002/anie.201701252


導師介紹

胡鳴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6915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 孫軍等通過實驗設計,基於六方晶體結構金屬孿晶、位錯滑移變形的特異性,選取鈦—5%鋁合金單晶中以孿晶變形為主導塑性變形方式的晶體取向,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孿晶變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結果發現,當外觀幾何尺度減小到微米量級時,與相應宏觀塊體材料相同,材料的塑性變形仍以孿晶切變為主,但材料的屈服強度及其塑性變形中能夠承受的最大流變應力均有顯著的提高。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評審人對此項研究中所完成的大量首創性的工作印像非常深刻,認為作者們在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伴隨著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等技術的進步,所用材料外形特徵尺寸的下限也逐漸減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量級,而該尺度正是材料塑性變形基本物理機製作用的空間範疇。
  • 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這次,來自IBM的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晶片製造工藝,而且製造電晶體所使用的材料不再是矽,而是碳納米管!研究成果一經公布,《Science》雜誌官網甚至發文表示:IBM的科學家基於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難道「矽谷」終將變成「碳谷」?圖丨「矽谷」終將變成「碳谷」?文歸正題!
  • 南京大學王學斌團隊ACS Nano:纖維素基三維導電碳網絡用於高性能電...
    使用金屬氧化物替代石墨,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新型負極材料,能夠提供較高的比容量(>1000 mAh/g),但在金屬氧化物充放電過程中會出現體積的反覆收縮膨脹,使電池的循環能力大大降低。已有兩種思路來改善這一問題:一是設計納米級金屬氧化物/三維碳電極,二是設計三明治夾層結構電極,以改善電池倍率性能、緩衝充放電體積變化。不過,將三維導電碳網絡與三明治結構電極這兩種策略相結合,目前仍面臨著挑戰。
  • 武漢紡織大學:牛仔布廢料通過熔鹽熱解製備摻氮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通過熔鹽熱解將三聚氰胺改性牛仔布廢料轉化為氮摻雜多孔碳簡易方法成果簡介 將生物質廢物轉化為摻氮多孔碳已被認為是實現儲能材料具有前景的方法。本文,通過使用三聚氰胺改性牛仔布廢料作為原料通過熔鹽熱解(MSP)成功地製備了摻氮活性碳材料。
  •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_納米材料的特性
    納米材料的尺寸已經接近電子的相干長度,它的性質因為強相干所帶來的自組織使得性質發生很大變化。並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長,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應,因此其所表現的特性,例如熔點、磁性、光學、導熱、導電特性等等,往往不同於該物質在整體狀態時所表現的性質。
  • 又是一篇頂刊,碳電子時代即將來臨?
    我國從2000年就開始了針對碳基電子學的研究工作。2007年,北京大學彭練矛院士、張志勇教授團隊就提出了非摻雜製備碳納米管CMOS器件的方法,製備出了第一個性能超過同尺寸矽基電晶體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器件。
  • 3分鐘了解雷射自倍頻晶體
    ,使頻率為ω的雷射通過晶體後變為頻率為2ω的倍頻光,也是首個在實驗上被觀測到的非線性光學效應。Yb:YAB晶體的主吸收峰在976 nm處,用功率11 W的LD抽運Yb:YAB晶體,可獲得4.3 W的基頻光波輸出(斜效率為48%),最終實現了1.1 W的自倍頻綠光輸出(光光轉換效率為10%)[3]。Yb:YAB晶體採用助熔劑法生長,生長速度慢、尺寸小、均勻性較差。
  • 大尺寸KTP晶體應用及發展
    近日,泉州市科技局委託晉江科技局,對福建中策光電有限公司「大尺寸KTP晶體」項目進行現場驗收。本次評估專家組有晉江市科技局項目負責人,閩南理工學院簡民教授、泉州理工學院康賜榮教授、泉州信息學院洪清泉教授等,經各專家的現場評估確認,該項目成功通過驗收。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金剛石
    近日小料推送了和的報導(點擊上方藍字可查看)引起大家廣泛關注今天小料要和大家科普的是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金剛石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如果這些分子和原子在空間上按照一定的規律整齊排列人造金剛石作為光、電、聲、磁、熱、力等等多種能量形式轉換媒介的信息功能材料,人工晶體和二十世紀的世界四大發明(雷射、原子能、半導體和計算機)密切相關,被譽為新材料領域的璀璨明珠,是高新技術和現代軍事技術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材料,從備受矚目的「半導體晶片」,到人們出行的地鐵、機場安檢以及醫療的PET/CT、移動通信、LED照明,人工晶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 又雙叒叕是一篇頂刊,碳電子時代即將來臨?
    我國從2000年就開始了針對碳基電子學的研究工作。2007年,北京大學彭練矛院士、張志勇教授團隊就提出了非摻雜製備碳納米管CMOS器件的方法,製備出了第一個性能超過同尺寸矽基電晶體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器件。
  •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ELSEVIER 金屬晶體材料疲勞損傷界面效應研究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目前集成電路中可實現的最小加工尺寸為3-5納米。當前,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圖1: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a)矽工藝FinFET的溝道材料、垂直二維原子晶體與單根碳納米管尺寸對比示意圖。b) 器件結構示意圖。插圖為截面示意圖。c) 臺階共形生長的單層二維過渡族金屬硫化合物示意圖。
  • 打造瑰麗的「水晶宮」 ——記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
    由於能夠實現光、電、磁、熱、聲和力的相互作用和轉換,晶體成為電子器件、半導體器件、固體雷射器件及各種光學儀器等工業的重要材料,被廣泛地應用於通信、光學、物理、化學、醫學、安檢、建築、軍事技術等領域。陶緒堂等晶體材料科研創新團隊所在的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恰似一座瑰麗的「水晶宮」。
  • 國際碳材料大會——金剛石論壇在滬召開
    2020年11月18日,由DT新材料、中國超硬材料網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金剛石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特殊的年份裡,我們大家相聚上海,共同開啟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金剛石論壇。今年年底的相聚,格外有意義,同一個目標,共同的信念,共同打造碳材料新天地!由DT新材料、中國超硬材料網聯合主辦的國際碳材料大會金剛石論壇為促進世界各地金剛石產業的互動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一個綠色通道、一條緊密紐帶。創新是推動發展永恆的動力,如何打破原有格局?
  •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01-17 17:35 來源:澎湃新聞
  • 南開大學徐加良《自然·通訊》:基於有機分子晶體的魯棒熱彈性微...
    熱致晶體的特徵是由熱誘導引起的固態到固態的直接相轉變,並伴隨著各向異性晶格擴展引起晶體突然的跳躍、彎曲、變形或是旋轉等機械響應。它們屬於一類動態晶體,可對熱、光或壓力等外部刺激作出響應,並伴有電、光、磁、機械等各種特性的開關效應。
  • 【材料課堂】材料最前沿: 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石墨烯導電膠水、時間晶體、二維「奇蹟」材料、無損超材料……
    碳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具有高比表面積以及出色的機械強度和柔性,是製備新一代高性能納米膠水的候選材料。之前,研究人員開發了類似於壁虎爪結構的碳納米管陣列幹膠,利用碳納米管的納米級末梢產生範德華力,實現對光滑表面的強吸附和粘接。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越小越強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晶粒尺寸和樣品外觀尺寸相關。材料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的現象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然而,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外觀尺寸增加而減小直到變得與樣品尺寸無關這一重要特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及統一描述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為了避免矽基平面場效應電晶體因為尺寸減小帶來的短溝道效應等缺陷,鰭式電晶體(FinFET,將溝道和柵極製備成類似於魚鰭Fin的豎直形態)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初誕生,延續摩爾定律至今。受制於微納加工精度,FinFET的溝道寬度目前最小約5納米。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