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的胡鳴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日本物質結構研究機構、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合作,首次報導了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晶體(MOFs)的介觀尺寸效應——小尺寸ZIF-67熱解過程中的自編織現象。研究發現,小於100 nm的ZIF-67顆粒在惰性氣體中熱分解時,會自編織形成三維碳網絡。而微米級ZIF-67晶體熱解後的產物則為碳顆粒,無編織現象。經分析認為,ZIF-67晶體在熱解過程中會形成鈷納米晶(直徑約為5–9 nm)。納米尺寸樣品表層的鈷納米晶易發生遷移,成為不同碳顆粒間的橋梁誘導三維碳網絡的形成。
圖1. MOF熱解的小尺寸效應示意圖
他們將三維碳網絡用作鉀離子電池的電極時發現,以三維碳網絡為電極的半電池內阻遠小於以碳顆粒為電極時的內阻。這一結果顯著提高了鉀離子電池的充放電循環穩定性,三維碳網絡的鉀離子電池在500次循環之後還能保持75%的容量,平均每圈衰減0.05%。該結果優於已有報導的碳基材料。相比之下,多孔碳顆粒在500圈之後的容量保持率只有10%。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張偉。
圖2. 三維碳網絡組裝的鉀離子半電池循環穩定性測試結果
該論文作者為:Wei Zhang, Xiangfen Jiang, Xuebin Wang, Yusuf Valentino Kaneti, Yinxiang Chen, Jian Liu, Ji-Sen Jiang, Yusuke Yamauchi, and Ming Hu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Spontaneous Weaving of Graphitic Carbon Networks Synthesized by Pyrolysis of ZIF-67 Crystal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DOI: 10.1002/anie.201701252
導師介紹
胡鳴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6915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