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徐加良《自然·通訊》:基於有機分子晶體的魯棒熱彈性微...

2020-11-25 中國教育在線

  熱致晶體的特徵是由熱誘導引起的固態到固態的直接相轉變,並伴隨著各向異性晶格擴展引起晶體突然的跳躍、彎曲、變形或是旋轉等機械響應。它們屬於一類動態晶體,可對熱、光或壓力等外部刺激作出響應,並伴有電、光、磁、機械等各種特性的開關效應。有機晶體因其易碎性難以適應晶體形狀和尺寸較大的各向異性變化,強烈的形變通常導致其自身破裂、分裂甚至爆裂等結構的破壞。因此,設計一種能夠在外界刺激下可逆地改變形狀的機械響應分子晶體,對於設計用於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微流控裝置的驅動器至關重要。

  最近,南開大學徐加良研究員課題組與荷蘭拉徳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分子與材料研究所Theo Rasing教授團隊合作,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基於有機分子晶體的魯棒熱彈性微驅動器。他們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的芴酮衍生物(4-DBpFO),其分子由芴酮中心在2、7位兩邊分別以單鍵連接兩個聯苯單元構成,這一獨特結構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加熱時其小的剛性平面可以繞單鍵旋轉,從而發生固體到固體的直接相變。

 

 

圖1. 4-DBpFO的α-相與β-相的晶體結構與形態

  該晶體在(010)晶面上表現出一種很強的可逆剪切形變,這種轉變被證實是由分子中微小的構象變化所引起的。當這些變化在晶體中傳播,導致晶體形狀的宏觀變化,由於偽對稱,原則上這種相變可在同一晶體的兩個方向上發生,通過兩條不同的路徑進行相變,最終得到相同的鏡像方向的晶體形狀。形變沿著兩個正交的晶體面進行,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在超過100個周期的溫度誘導的結構相變過程中沒有可見的磨損,證明4-DBpFO作為熱致材料具有優異的扛疲勞性。

圖2. 相變過程中形狀形變的兩個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微小晶體的直接相轉化產生了極大的機械能。研究人員甚至用它來移動質量是其一萬倍的玻璃珠。他們將晶體固定在基板的一側,通過精確的控溫使晶體(200 × 200 ×50 μm)發生形變相轉化,對玻璃珠子進行強烈「踢擊」,使得珠子以大於6.5×10-11J的動能移動。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工作密度(單位體積或材料質量的輸出機械能)超過270 J· kg-1,比大多數典型的MEMS(微機電系統)或最近發現的自主執行器的性能大兩個數量級之多。

圖4. 由晶體形變引起的玻璃珠位移

  這一研究成果最近以「Robust thermoelastic microactuator based on an organic molecular crystal」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開大學徐加良研究員與拉徳堡德大學Theo Rasing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參研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近期,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研究所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洪文晶教授課題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團隊通過合作,在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南開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通訊員 王菲 攝影 吳軍輝)11月19日,「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開幕式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西樓報告廳舉行。副校長王磊,大會組委會主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負責人,Nature出版集團代表、《通訊化學》主編維多利亞·理察博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排好隊的分子伸展一下筋骨,分子晶體彎彎腰、跳一跳
    與熱、電、磁、化學等刺激相比,光碟機動模式具有環境友好、易於進行非接觸型遠程與精確控制、利於實現器件的小型化、提高響應速度、避免引入新的傳播介質等優點。近年來,人們在具有光機械效應的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光機械響應不僅依賴於發色團或光敏分子與基質的耦合能力,還與聚合物的機械性能有關,故材料的光能-機械能轉換效率和光響應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無法完全滿足研製新一代微執行器的要求。
  • 《自然·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西工大新聞網4月9日電(東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基於中心對稱分子排列的立體選擇格子化和聚格子化」(「Stereoselective gridization and polygridization with centrosymmetric molecular packing」)於4月9日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解令海教授和黃維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 《自然-通訊》環狀RNA分子不在癌細胞內,可能通過微環境促進
    【杏和醫訊】奧胡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實際上並未在癌細胞中發現所謂的致癌環狀RNA分子,該研究結果不久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令人驚訝的是,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被廣泛研究的致癌RNA分子無法在癌細胞中找到。他們認為RNA分子通過微環境促進了癌症的發展,微環境由癌細胞的鄰居(處於腫瘤中癌細胞周圍環境的細胞)構成。
  • :光碟機動有機微米晶體的自主類鞭毛運動—「硬晶體」的「軟運動」
    之前,人們已經在聚合物和液晶材料這類具有彈性的典型「軟材料」中實現了光誘導下的非線性振蕩運動。但是,在「硬」材料(如分子晶體)中,實現這種非線性光機械響應運動還存在著挑戰。最近,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Christopher Bardeen課題組和阿卜杜拉國王國際醫學研究中心的Rabih Al-Kaysi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分子光異構化反應在有機分子晶體中實現這種非線性振動光機械運動的新策略。
  • 《自然·通訊》報導西工大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的重大突破
    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以「基於中心對稱分子排列的立體選擇格子化和聚格子化」(「Stereoselective gridization and polygridization with centrosymmetric molecular packing」)為題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解令海教授和黃維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 基於晶體缺陷工程的低能耗低成本有機合成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晶體缺陷工程的低能耗低成本有機合成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鑑於目前的能源危機,能耗需求是制約現代化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由於製冷效率更高、體積更小且適用於天然橡膠、釣魚線以及鎳鈦合金等多種普通材料,基於這種方法製成的「扭熱冰箱」也變得前景可期。這項發現來自於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遵峰教授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雷·鮑曼(Ray H.Baughman)團隊的合作研究。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
    西工大新聞網2月20日電(榮子強)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帶領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合作實現了長壽命、高效率以及顏色可調的聚合物長餘輝發光,並展現了該類材料在多級信息防偽、加密等領域應用潛力,相關成果於2月1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論文截圖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11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刊發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介紹了他們在柔性透明電極與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得的突破性進展。
  • 南開大學校長論文造假?中國工程院回應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一事在網上熱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18日,曹雪濤和中國工程院兩方分別對此事作出回應。曹雪濤表示,自己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中國工程院則表示,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 南開大學劉育教授課題組《Nat.Commun.》: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
    大部分RTP通常是通過磷光基團的晶體化或在剛性基體中嵌入磷光基團來實現的,並且純有機分子固有的弱自旋耦合導致其磷光發射效率很低,所以開發簡單有效的方法以提高磷光壽命和量子產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對這一問題,南開大學劉育教授課題組發現有機小分子溴苯基甲基吡啶PYX(X= Cl, Br, I, PF6)的抗衡離子不同,發光效率也不同(從0.4%到24.1%),同時,他們選取了葫蘆[6]脲(Cucurbit[6]uril)作為主體,利用固相合成法與PYX鍵合,所得複合物的磷光得到了極大地增強,達到了81.2%。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自然-光》:中國科學家將金屬有機骨架微晶應用於多色寬帶雷射
    這一研究為探索利用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工程技術為生物光子應用構建的單模微/納米雷射器開闢一條新途徑。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下的「光科學與應用」期刊上。包含從可見光到近紅外的輸出範圍的多色單模偏振微雷射器,在光子集成和多峰化學傳感或成像應用中具有重要的應用。但是,在實踐中很難實現這種裝置。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當兩種具有不同拓撲不變量的結構拼接在一起時,由於體-邊界的對應原理,會在兩種結構的交界面產生具有魯棒特性單向傳輸的界面態。由於拓撲概念可用來描述能帶結構的性質,這種體-邊界對應關係普遍存在於量子和經典波動系統周期結構中。
  • 腫瘤成像新突破,南開大學在水中純有機室溫磷光上取得新進展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其壽命長、Stokes位移大、有三線態參與等優點,在有機發光二極體、數據安全、傳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更重要的,RTP易於與細胞器中的自發螢光和背景螢光區分開,因此有望在體內提供許多優勢。
  • Chemical Science天津大學: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發表論文Persistent org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