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這32個「怪現象」,原來不是生病!爸媽一定要知道

2020-12-06 母嬰放大鏡

剛當媽時,看著這柔軟的小傢伙,真怕不能好好呵護,遇到有關寶寶健康的問題時,都會非常小心謹慎,甚至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會成為媽媽們的困擾,讓媽媽們倍感焦慮。

但實際上,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怪現象」,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並不會對寶寶的健康有威脅,了解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後,媽媽們就不要為此過度擔心了。

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寶寶出現了「眼白出血」「鬥雞眼」「驚跳」「撞頭」「勃起」「來月經」「扁平足」等症狀,家長們大多會慌張不知所措。

其實,這些看似「異常」的現象,都不是病!

1、生理性體重下降

很多寶寶剛出生幾天後,體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這可嚇壞了不少媽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生理性體重下降俗稱「塌水膘」,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

寶寶在出生後一周內體重都會有正常的生理性下降,一 般在出生後2-4天,寶寶體重可以下降6%-9%,最多不超過10%,一般在10天左右恢復至出生體重,也有的晚至第三周才恢復到出生體重,但這並不影響以後的發育,父母不用過於緊張。一旦體重恢復,隨著月齡及哺乳量的增加,體重會迅速增加,一般每天可增30克以上。

別著急,寶寶出生幾天內體重下降,通常是正常的「生理性體重下降」,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胎便的排出;胎脂被吸收,體內多餘的水分被排出;此時寶寶的吮吸能力較弱,奶量較小。

一般來說,隨著寶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奶量的逐步增多,寶寶的體重也會隨之增加。但如果寶寶出生10天後體重仍達不到出生時的水平,這時就要尋求醫生的幫助,看看是否由異常的疾病因素引起的。

2、紅色尿

新生兒出生後2-5天,由於小便較少,加之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洩增加,可使尿液呈紅色,並在排尿時出現啼哭,多在尿液染紅尿布後被發現。此時可加大哺乳量或多餵溫開水以增加尿量,防止結晶和栓塞。

新生兒尿液發紅是因為新生寶寶的尿液含有尿酸鹽的結晶,尿呈黃紅色,五六天後會消失,屬正常現象,給寶寶多餵奶就可以了。注意:!如果10天後仍有這種情況,屬於異常,要及時就醫。

從尿色異常上分析:

當寶寶尿中出現不容易消失的泡沫時,要注意可能是腎病等導致尿中的蛋白過高;當寶寶尿有很大氣味時要注意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當寶寶尿液呈現醬油色,提示尿中含有大量游離血紅蛋白,常常發生於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病人;當寶寶尿呈紅色,有兩種原因,一是血尿、二是食物或藥物影響,如火龍果、治結核的利福平等;當寶寶的尿呈白色,可能是乳糜尿、膿尿、寒冷引起的磷酸鹽或尿鹽酸結晶。前兩種情況要就醫檢查;

3、眼白出血

頭位順產的新生兒,由於娩出的時候受到媽媽產道的擠壓,視網膜和眼結膜會發生少量出血,俗稱眼白出血。新手媽媽看到寶寶眼白出血,不要驚慌,幾天以後寶寶自然就好了。

1.4%的初生嬰兒會有結膜下出血,這是在陰道分娩時,產道的壓力擠爆結膜下小血管造成的,一般2周內會自行吸收,不會留下痕跡的。一般無需特殊處理,一般幾天後會自行消失或慢慢淡化,但如幾天後不見好轉或加重,應到醫院進行檢

4、新生兒的眼屎多

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經常會出現眼屎多的狀況。但如果眼屎過於黃而黏稠,那麼就不是單純由上火引起的現象了,可能是因為眼部發生了病變,可是個大問題,它可能意味著寶寶有先天性淚囊炎等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影響到寶寶將來的視力發育。

寶寶出生後,父母應特別注意觀察他眼屎的多少。如果出生1周後還有較多眼屎,應儘早帶他去醫院檢查。。

媽媽在幫寶寶清理眼屎時,力氣不宜過大,只要輕輕擦拭就可以,以免傷害寶寶眼睛周圍的肌膚。清潔工具應選用消毒過的紗布或棉棒,且使用次數以一次為限。另外,應避免在眼睛四周反覆擦拭,以免造成寶寶眼睛細菌感染的概率大增。

5、寶寶為什麼容易有鼻屎?鼻塞?

新生兒鼻腔分泌物一部分為羊水和胎脂;另一部分為常見的垢物,多半是因寶寶吐奶或溢乳時,乳液從鼻腔出來後遺留下來的奶垢。如果寶寶鼻子裡經常有少量的鼻涕流出,並在乾燥後結成痂皮形成淡黃色鼻屎,這屬於正常情況。

寶寶鼻塞算不上什麼大毛病,但寶寶呼吸時老是出現呼啦的聲音,有時甚至影響睡眠和吃奶,父母還是有必要加以重視。如果寶寶出現鼻塞症狀,父母首先應設法弄清楚鼻塞的原因,不要急於使用藥物。

6、乳房腫脹

不少媽媽發現,寶寶出生後不久有乳房腫脹的情況,有的寶寶甚至還會分泌少量乳汁,這難道也是正常現象?

沒錯,寶寶出現乳房腫脹也不是什麼怪現象,而是受到母體殘餘的雌性激素的影響。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乳房腫脹的情況會慢慢消失。一般約2~3周便自行消退,不需要處理。千萬不要嘗試給寶寶「擠乳頭」,這樣極容易引起寶寶皮膚破損,導致皮膚發炎,甚至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病菌感染,引發敗血症。

7.假月經」、「假白帶」的現象

有些女寶寶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剛出生的女嬰就出現了陰道流血,有時還有白色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這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的陰道上皮增生,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宮內膜增生。

胎兒娩出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脫落,陰道就會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3-7天,持續1周左右。無論是假月經還是白帶,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療。

陰道出血時不宜將新生女嬰放在浴盆中洗澡,以保證局部的清潔衛生,防止感染。如果寶寶出血量較多,持續時間較久,那就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以免是疾病因素導致的出血。

8、四肢屈曲

有的媽媽發現寶寶老是四肢屈曲,尤其是睡覺的時候,小腿彎得跟「青蛙腿」一樣,於是又開始擔心起來了:「為什麼我家寶寶的手和腳老是彎曲著的?這種現象正常嗎?」

別擔心,這種現象也是由於生理因素導致的。胎兒時期的寶寶為了適應子宮內的環境,四肢需長期蜷縮著,由此也導致了寶寶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四肢在自然狀態下呈屈曲狀。

通常情況下,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四肢會逐漸伸展,不需要人為幹預。有些地區會習慣給新生兒包「蠟燭包」,其實這樣對寶寶的動作發育極為不利,還會影響寶寶四肢的血液循環,影響寶寶的腿部發育。

9、膚色頻繁變化

新生兒的血管伸縮功能和末梢循環尚未健全,因此膚色的變化非常頻繁。天冷時手腳會稍稍有點發紫,而哭泣時則會滿臉通紅;有時甚至會因為睡眠姿勢的關係,身體兩側或上下半身也會出現不同的膚色,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天內會出現皮膚普遍發紅,並伴有針尖大小的紅點。這可能是由於冷而乾燥的外界環境及毒素的影響引起的。持續1-2天後逐漸消退,出現脫屑,以足底、足心及皺褶處多見,脫屑完畢後,皮膚呈粉紅色。

10、寶寶脫皮(生理性脫屑)

幾乎所有的新生寶寶在生後1-4周內皮膚顯得乾燥 ,全身皮膚有白色薄皮脫落,醫學上稱生理性脫屑。不論是輕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樣的脫皮,只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現象。

脫皮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容易脫落。此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這種脫皮的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會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只要於洗澡時使其自然脫落即可,無須特別的採取保護措施或強行將脫皮撕下。

注意:若脫皮合併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可能為病徵,需要就診。

11、掉發、脫髮

新生兒的胎髮都是由母體帶出,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2~3周內發生明顯的脫髮。這是由於嬰兒出生後,大部分頭髮毛囊在數天內由成長期迅速轉為休止期所致,一般經過9~12周後,小兒的毛囊會重新形成毛球,重新長出新發。

注意:如果有加重脫髮的跡象,可到醫院兒科就診,先明確病因。

12、生理性黃疸是正常的,病理性黃疸異常的

新生兒皮膚為粉紅色,但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足月寶寶在生後2-3天開始顏面和白眼珠發黃,甚至全身皮膚黃染,尿稍黃但不染尿布,4-6天左右黃染程度達到高峰,而後黃染開始消退,到7-10天左右黃染就完全消退,此時寶寶無其他明顯不適表現,稱為生理性黃疸,又稱胎黃,屬正常現象。

寶寶黃疸的主要原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所致。一般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的生理性黃疸消退得要比足月兒慢一些,大約在生後3-4周左右完全消退。

注意:當黃疸出現時間早於生理性黃疸,黃染消退時間明顯延遲,黃染程度重,加上寶寶有其他不適表現時,應警惕是否是病理性黃疸,需要到醫院檢查。

13、寶寶脫水熱

新生兒出生後,經皮膚蒸發、呼吸、大小便等丟失不少水分,而開始時母乳分泌不足,因而體內水分減少,產生「脫水熱」的現象。脫水熱多發生在出生後2-4天的寶寶。脫水熱熱度一般不超過38℃,如及時發現,補液後可很快正常

14、體溫波動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不易穩定。受涼時,新生兒沒有顫抖反應,只是依賴一種稱為棕色脂肪的物質產熱。

新生兒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比較大,皮下脂肪又薄,很容易散熱,造成體溫過高,或蓋得過多,又未補充足夠水分,可使新生兒體溫升高。要保持新生兒體溫正常,就應讓新生兒處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夏季要通風,多飲水;冬季要注意保暖。

13、勃起

有些媽媽發現給男寶寶換尿布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小雞雞」勃起的現象。這是性器官受到觸摸的正常反應,就像小女孩也會產生陰蒂勃起,只是比較看不出來而已。

所有的男寶寶在某些狀況下(如當受到觸摸或者一定刺激的時候)都出現過這種現象,只是有部分媽媽沒注意到。總而言之,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媽媽不用擔心。

14、黑黑的胎糞

胎糞是一種粘稠的、呈黑綠色的物質,醫學術語中指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它的組成包括羊水、粘液、胎毛、膽汁以及從皮膚和消化道脫落下來的細胞。胎糞一般於出生後2-3天開始排洩,新生兒糞便的典型改變是從胎糞過渡到黃、綠色的大便大約需4到5天。

由於胎糞對新生兒肛周皮膚有刺激性,故在每次排便後應用溫水清洗臀部,擦乾後敷以薄層植物油,以預防紅臀(尿布疹)發生。

15、粟粒疹

許多嬰兒生下來都會有皮疹及其他的皮膚毛病,這種情形可能會持續好幾周。粟粒疹(鼻子、雙頰或額頭上等有針頭大小的白色表皮囊腫),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藥物,嬰兒很快便會長完這些皮疹。數周內,他就會有漂亮的嬰兒肌膚了。

一般來講,粟粒疹在寶寶出生後2-6個月時就會自行吸收。這段時間期間千萬不要用手去擠,以免會引起局部感染。

有的寶寶頭部、面部、軀幹和四肢等部位會出現大小不等、邊緣不清的多形紅斑,這是由於寶寶皮膚表面的角質層還沒有完全形成,皮膚嬌嫩造成的,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會使寶寶的皮膚發生充血,不過,這些紅斑不會讓寶寶感到不舒服,而且一兩天內就會自行消退的。所以媽媽們不用過於擔心。

16、胎脂

新生兒初生時皮膚上覆蓋一層白色的胎脂,具有保護作用。胎脂會於寶寶出生後數小時逐漸吸收,不必洗去。

但如果耳後、頭皮、腋下及其他皺褶處遺留的胎脂過厚或粘有血跡時,應用溼毛巾輕輕除去,然後塗以少許消過毒的植物油。

17、喉鳴:寶寶睡覺呼嚕呼嚕的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喘氣不大正常,呼嚕呼嚕的。仔細傾聽,寶寶吸氣時,喉中伴有笛音那樣的高調音,呼氣時就聽不見了。寶寶哭鬧、急著吃奶時,高調音明顯,睡著後就減輕了。這就是新生兒寶寶正常的喉鳴,也稱喉喘鳴。

新生兒喉鳴,在剛生下來時還不明顯,生後數周變得越發明顯。這主要是新生兒喉軟骨發育還不夠完善,喉軟骨軟化造成的,一般在6月齡到周歲期間自行消失。

新手媽媽不過也要警惕,急性喉炎是6個月~3歲孩子較高發的一種疾病,6個月以下偶見,6歲以上就少見了,注意區分。

急性喉炎三大主徵

◇急性喉炎的咳嗽聲與平時感冒的咳嗽聲不同,像犬吠樣咳嗽,且夜間加重。

◇喉鳴大多數只在吸氣時出現,呼氣時不明顯,稱之為「吸氣性喉鳴」,這是因為喉炎會引起咽喉部嚴重充血水腫進而導致氣道梗阻。

◇急性喉炎病情進展迅速,炎症到達聲帶處,寶寶很快出現聲音嘶啞明顯,甚至發不出聲。

18、寶寶打噴嚏

新生兒及嬰兒都很容易打噴嚏,有時還會兩個三個地連著打,有些家長見此情景便以為孩子著了涼而趕緊給孩子加衣被。其實打噴嚏並不一定因著涼所致。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新生兒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新生兒鼻腔內血管豐富、鼻黏膜比較薄弱、鼻腔狹小、鼻道短,容易受到溫度、溼度及灰塵等的刺激,從而產生一種神經性反應。外界微小物質,如棉絨、塵埃等均可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也可引起噴嚏。

洗澡後小兒受冷氣刺激,也可引起打噴嚏,家長不必擔心。但也要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異常情況。

19、呼吸不規律

新生兒的呼吸運動很表淺而且沒有規律,呼吸頻率較快。在出生後的前2周,呼吸頻率一分鐘大約在40次以上,有的新生兒也可能多達80次,這些都屬正常現象。

這是由於新生兒肋間肌較為柔軟,鼻咽部及氣管狹小,肺泡順應性差,由於呼吸運動主要是靠橫隔肌肉的升降,所以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胸式呼吸較弱。又因為新生兒每次呼氣與吸氣量均小,不足以供應身體的需求,所以呼吸頻率較快,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20、驚跳反應

新生兒常在入睡之後局部的肌肉會有抽動的現象,尤其手指或腳趾會輕輕地顫動,或是受到輕微的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等,會表現出雙手向上張開,很快又收回,有時還會伴隨啼哭的"驚跳"反應。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此時,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通常,這種反射會在寶寶兩個月後自行消失。

注意:如果寶寶出現了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反覆地做咀嚼、吸吮動作、呼吸不均勻、皮膚青紫,面部肌肉抽動等症狀時,就不是驚跳了,考慮可能存在神經系統疾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做神經系統相關檢查協助診斷。

寶寶2月齡可能出現怪想像:

21、溢奶

可以說,幾乎所有媽媽都曾被寶寶的溢奶問題困擾過,看到寶寶剛喝進去的奶大口大口地往外冒,當媽的看到都要心疼壞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非常小,僅有一顆葡萄那麼大,且呈扁平狀,同時食道與胃之間的賁門還沒發育成熟,如果餵奶姿勢不正確,就極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溢奶的問題。由此可知,新生寶寶出現溢奶,大多並不是由於疾病原因導致的,而是受到生理特點的影響。

但是,許多病理性因素,如飲變質牛奶、先天性幽門狹窄、胃腸炎、潰瘍病等,均可造成嘔吐。這種嘔吐量較多,較頻繁,伴有奶塊,甚至有綠色膽汁或血性物嘔出,患急性腦膜炎時可呈噴射性嘔吐,發現此類症狀,應及早到寶寶醫院診治。

22、長馬牙

很多寶寶在乳牙萌出之前,會出現長馬牙的情況,馬牙是什麼東西?需要特別處理嗎?

新生的寶寶或生後2-3個月內的寶寶在上、下齒齦或在上顎中線附近,常會有一點一點的乳白色顆粒,表面光滑,為數不一。少的話可能1~2顆,多的話可能有數十顆,俗稱"馬牙",醫學上稱為"上皮珠"。

這是由於當胚胎發育6周時,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開始增厚形成牙板,為牙齒發育最原始的組織。在牙板上細胞繼續增生,每隔一段距離形成一個牙蕾並發育成牙胚,以便將來能夠形成牙齒。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馬牙的本質其實是上皮細胞堆積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通常沒有疼痛感,也不會影響寶寶吃奶或長牙齒,不需要特殊處理,通常在一般兩周—兩個月左右就自行消失了。

長馬牙一般情況下並不會對嬰兒產生不良影響,嬰兒無疼痛不適,也不會影響喝奶及乳牙的生長發育。嬰兒在吮吸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或吸收,無需治療。

個別營養不良的寶寶馬牙脫落時間可能會延後。若強行擦去或挑掉這些馬牙後可能造成黏膜出血,這樣容易造成本來免疫系統就很弱的寶寶,口腔黏膜損傷而繼發感染。所以媽媽們需要注意不要故意去擦除或挑掉這些馬牙。

如果此時家長聽信某些「過來人」的指點,用尖銳的物體給寶寶「挑馬牙」,這才會引起寶寶疼痛,影響寶寶吃奶和長牙,媽媽們就不要往這個坑裡跳了!

23、吮手指/揉眼睛/抓臉/抓耳朵

小嬰兒尤其是2個月的寶寶,他的運動是不隨意的運動,動作也不準確,而且他還沒有認識和使用自己的肢體的意識,這是因為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對於寶寶而言,有太多的領域可以去「徵服」。包括他的身體、手、手指、腳、腳趾、性器官、眼睛和其他附加物,都是他的探索對象。有些寶寶長牙時候也會抓耳朵。

如果寶寶出現類似抓耳朵、揉眼睛、吮手指等特殊舉動,都是正常的,同時也是短暫的,寶寶可能很快就厭倦了,或換另一種新動作。

24、枕禿

寶寶枕禿的問題,一直被很多媽媽誤以為是寶寶缺鈣導致的,因為網上很多文章在提及「寶寶缺鈣的表現」時,常常會把「枕禿」這一項列進去。

枕禿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的情況,指的是寶寶頭部出現一圈頭發生長不正常的現象,比如頭髮稀少或者沒有頭髮等。很多嬰兒從生後2個月開始都會出現腦後、頸上部位頭髮稀少的現象。只是每個嬰兒枕部頭髮稀少程度不同,情況 嚴重的寶寶枕部幾乎見不到頭髮。

小寶寶還不會坐和站,大部分時間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被大人抱在懷裡,他的小腦袋與枕頭、床單、大人的衣服、皮膚接觸的時候很多,加上小寶寶除了能控制頸部,可以來回搖頭外,還不會翻身,因此他只能來回來去的轉動他的小腦袋,腦袋轉來轉去,頭枕部就會來回來去地在床單上或衣服上蹭來蹭去,時間長了,小寶寶的頭髮就會被磨掉,尤其是後腦、耳朵兩側等突起部位的頭髮最容易被磨掉,就形成了枕禿,所以大多數並不是缺鈣,僅有少部分嬰兒枕禿是因為營養或發育問題需要就醫解決。

想要避免寶寶出現枕禿,媽媽要勤幫寶寶洗頭,保證寶寶頭部的乾淨清爽;另外要保證被子枕頭的乾淨衛生,減少床褥中的蟲蟎;不要給寶寶穿蓋過度,保持適當的室溫,寶寶出汗的情況減輕了,枕禿的情況也會得到緩解。經常趴一趴,可以讓寶寶練習抬頭,鍛鍊頸部肌肉,讓寶寶更好地控制頸部。經常變換睡覺的位置

25、寶寶頻繁打嗝

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內,一直都有較頻繁的打嗝,這是由於橫膈膜還未發育成熟。此外,有時打嗝是由於寶寶過於興奮,有時則是由於剛餵過奶。到了3-4個月的時候,寶寶打嗝就會減少了。若家中的寶寶持續地打嗝一段時間,可以餵寶寶喝一些溫開水,以止住打嗝。

3-4月齡月齡開始出現:

26、眼睛斜視/鬥雞眼

有偏離眼或懶眼睛(又稱斜視眼/鬥雞眼)的嬰兒無法將兩隻眼睛同時定焦在一個物品上。偏離眼在前三個月中是常見的,因為這時嬰兒的眼部肌肉尚未完全發育。到了第四個月,嬰兒通常就能將雙眼固定在一個物品上了。嬰兒的眼睛看起來經常是相交或偏離的樣子。

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雙眼協調能力較差的月齡(半歲前)時,也可形成「鬥雞眼」了。對這種情況所致的「鬥雞眼」,家長可帶孩子多到戶外去看看遠一點的事物,使眼睛慢慢調整過來,但如果一旦形成真性「鬥雞眼」時,則就需要請專業的醫生進行醫學幹預了

27、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生理現象。4個月的寶寶唾液分泌較多,但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口水自然就多了起來。發育較快的寶寶在18個月左右就會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寶寶在2歲之前也能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

但如果寶寶流口水情況嚴重,或是持續時間過長,就應該去醫院檢查,看看寶寶口腔有無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

6月齡左右發生

28、胡亂啃咬東西

寶寶大約在六個月的時候,對媽媽來說有一道坎。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寶寶變得愛亂咬東西,吃奶的時候會冷不丁的咬奶頭一口,讓媽媽苦不堪言。有時候抱著寶寶的時候,胳膊碰到他的嘴了,也會被咬一下。不僅是變得愛咬人了,只要他看到的東西,不管是不是能吃的,都會拿過來放到嘴裡亂咬,比如玩具等等,一看不見,連抹布都能成了他的「美味」,真是讓人頭疼不已。

寶寶愛亂咬東西,其實是到了「口欲期」。寶寶在四到十二個月大的時候,會有一個口腔敏感期,寶寶除了用嘴吃東西以外,還會用嘴來感知外物,他認識探索世界,是用嘴去咬來得到反饋。寶寶的口欲期在七八個月大的時候,表現的最突出,一般會延續到兩歲。在這個時間段內,讓寶寶正確的度過口欲期是非常重要的。

當寶寶長到一定月齡的時候,會愛上用手抓東西吃的感覺,這是寶寶抓握能力的發育過程,媽媽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另外,媽媽要把有毒、危險、易誤吞的東西收好,以免傷害到寶寶。

29.怕見陌生人

很多寶寶6個月以前被誰抱都高興,但是6個月後就沒有這麼「乖」了,見到陌生人或自己不喜歡的人,寶寶會拒絕,甚至一看到就躲避。如果大人強行要寶寶親近陌生人,寶寶會感到不安,甚至大哭。

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到6個月的時候,寶寶已經認得出自己的爸爸媽媽,並且會對媽媽產生特別強烈的依戀感。而對於自己比較陌生的人,寶寶會採取迴避的方式,因為陌生人不能給寶寶安全感。

如果寶寶對陌生人產生拒絕,媽咪不要強行讓寶寶親近,但也不能帶著寶寶完全迴避。媽咪可以自己先和「陌生對象」玩,再邀請寶寶一起加入,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30、撞頭

有節奏地撞頭是6-12個月寶寶開始出現的一種比較多見的重複性行為。主要表現為無目的有節律地撞頭。5%-19%的嬰幼兒可能發生這種行為,1歲半以後明顯減少,大多數在4歲前停止這種行為。一般男孩較女孩發生為多。

寶寶撞頭的動作多發生在睡眠前、醒後、情緒激動時。主要表現為有節奏將頭撞擊在硬物上,撞頭時寶寶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一般來說對腦組織沒有什麼損害,也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父母需注意堅硬的物品遠離嬰兒,以免受傷。

31:O型腿→X型腿→直腿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小腿彎曲,就認為寶寶是O型腿,其實不一定。O型腿→X型腿→直腿,這是寶寶正常的生長軌跡。

原因在於:當寶寶還是一個胎兒的時候,蜷縮在媽媽狹小的子宮內,腿骨會發生輕微的彎曲,因此一般來說,孩子剛出生時,都是O型腿。當寶寶開始學步,O型腿就會開始逐漸改善。通常,大約2歲最晚至3歲,大多數孩子的O型腿消失。

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太天真!緊接著,寶寶的雙腿又會漸漸變為X型腿。在3-6歲時比較明顯,通常在7-8歲時,大部分孩子的腿型會回歸正常,也許還會長成大長腿!

美國兒科學會(AAP)表示,多數孩子2歲以前是O型腿,6歲以前是X型腿。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歲,甚至10歲,腿才變直。家長不必過於擔憂,也不需要什麼治療。

預防O型腿和X型腿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嬰兒自然發展規律。平時讓寶寶多趴著,鍛鍊其頸、腰、背部肌肉和協調能力。

32、寶寶扁平足

事實上,新生兒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扁平足是足部發育的正常現象,新生兒幾乎都是扁平足,2歲以後的寶寶概率是90%,之後年齡越大,概率越小,成人只有10-20%。相反,如果嬰兒在頭幾個月裡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種不良的信號,因為它預示著寶寶會有神經或肌肉方面的問題。

除了以上幾種「異常」是正常的生理因素導致的,還有很多流傳的「育兒經驗」也是靠不住的。比如:

鼻梁有橫紋暗示有疾病?

別逗了!

寶寶鼻梁上的橫紋,其實就是孩子哭鬧後鼻梁局部肌肉起的褶子,隨著月齡增長會逐漸消失的。哪來那麼多的暗示~

鼻梁有青筋的寶寶易積食和難養?

俗話說「青筋過鼻梁,無事哭三場」,導致很多家長認為鼻梁有青筋的寶寶比較難養,也有人說,鼻梁有青筋就是積食、易被驚嚇、脾氣差、體弱多病的象徵。這些啊,統統不是正解。

嬰幼兒皮膚薄且透光性較強,所以在其口周、鼻梁等部位,經常可透出淺表血管影,呈青色。這個青筋其實就是皮下的靜脈血管而已,會一直存在且不可人為改變。

家長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

等待寶寶長大,皮膚變厚,膚色變重,透光性減弱,這些血管影自然會慢慢消失在你的眼前。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寶寶鼻梁下的血管再也看不見了呢~

相關焦點

  • 寶寶生病,別無腦怪寶媽,要搞清楚這些原因
    這是很多帶孩子的媽媽心裡暗中抱怨的問題。為了孩子健康,嘮叨一些可以,但要把不該指責的問題拿來指責,就有點委屈寶媽了。小王的媽媽生下孩子不久,家裡公婆就來幫忙照料了,家裡就一個孫子甚至恨不得每秒鐘都盯著小王。可小王出生不久,總是時不時會範些小毛病,感冒咳嗽發燒的,婆婆看著孩子毛病不斷,便怪罪小王媽媽,認為一定是給孩子吃的不對,營養不好,才會讓小王的免疫力這麼差。
  • 寶寶發燒後,爸媽最關心的3件事醫生逐一解答,你也想知道不?
    寶寶體溫多少算發燒?一般來說,寶寶6個月後就會經常和發燒打交道,那會兒從母體獲得的抗體已經差不多消耗掉了,自身的免疫系統又沒建立起來。相對來說,生病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所以,當寶寶發燒了,第一個問題就是:體溫多少?
  • 寶寶出現這3個表現,寶媽要給寶寶斷夜奶,心太軟會影響寶寶健康
    對於寶媽來說,寶寶就是自己的全部,只要寶寶能夠健康成長,自己付出再多也願意,但並不是媽媽給予寶寶越多,寶寶就越能夠健康成長,有時候要心「狠」一些。比如給寶寶斷夜奶這件事,其實大多數的寶媽都願意親餵寶寶,很享受這種被寶寶所需要的感覺,可是如果一直餵寶寶吃夜奶的話,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一定不能心軟。
  • 這三種情況的寶寶,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穿襪子,媽媽們要知道
    現在冬天已經到了,剛剛過完冬至,今天外面就颳起小風了,明顯感覺到要降溫了。冬天的時候,孩子的腳部一定要注意保暖,腳上暖和了,身上就不那麼冷了。因為孩子的腳部還有腹部是比較容易受涼的,一定注意這兩個部位的保暖工作。
  • 高圓圓產女:寶寶出生的第一天,新手爸媽要了解這兩個注意事項
    寶寶出生的第一天,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容易慌亂,畢竟沒有經驗。有兩個注意事項,新手爸媽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喜歡哭呢?寶寶從媽媽肚子裡出生以後,是以啼哭聲來宣告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很多經歷過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剛出生第1天的寶寶會比較容易哭。
  • 寶寶大便乾燥拉不出來怎麼辦?這個技巧,爸媽一定得知道!
    寶寶大便乾燥拉不出來怎麼辦?話說,每個新手爸媽都是「便便研究生」。同一坨便便,媽媽們總能有10086種解讀方法。尤其是添加輔食後,很多寶寶的便便會發生細微改變,甚至會出現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的情況。舉個慄子,咱今天喝2升水,明天喝4升水,結果會是,我們只會增加上廁所的頻率,但卻不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排便困難、便秘多喝水,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道理。寶寶喝進去的水會在結腸上端就全部吸收到血裡頭了,會通過腎臟排洩出來。
  • 新生兒這些生理現象不是生病,父母別白浪費錢
    新生兒有很多看似不正常卻是正常的「特殊生理現象」,新手爸媽提前多了解多學習,做到心中有數,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緊張。 △注意事項:如果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或黃疸者發展過快,持續時間長,並且伴有其他症狀,如體溫不正常、嘔吐、大小便異常等,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 這幾種健腦補腦的食物,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寶寶的智力發育,一向是家長們很關心的問題。孩子的一生中有兩次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出生後的六個月到三歲是重中之重,在這個階段寶寶要完成80%-90%的大腦發育。所以在給孩子添加輔食期間,一定要給孩子多吃一些益智健腦的食物。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寶寶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
  • 爸媽最怕時刻之空氣突然凝固寶寶突然安靜:又闖了什麼禍?
    每個爸媽最怕的時刻,不是寶寶唧唧歪歪吵吵鬧鬧個不停,恰恰相反,是寶寶突然安靜了……空氣凝聚了,風不動了,小祖宗又闖了什麼禍?反正小南家就是這樣,如果之前嘰嘰喳喳的娃突然間安靜了,肯定大事不妙……深有同感的爸媽,請留言!
  • 如果爸媽擁有這兩種血型,是一種完美組合,生下的寶寶智商會更高
    小朋友是否聰明,會被很多因素影響,除了爸媽的基因遺傳,還有各種環境的影響。除此之外,在心理學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可以通過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來判斷血型。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辦事時們是否沉著冷靜,或者在說話時是否可以兼顧他人感受,都和血型有一定的關係。
  • 這些常見的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你都知道了嗎?
    新生兒出生後,有很多看起來特殊的症狀,很多家長擔心寶寶是不是生病,其實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些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處理,短期內自然會消失。新生兒產瘤由於子宮收縮和產道擠壓,胎頭皮膚、皮下組織血液循環受阻,局部出現充血水腫,甚至顱骨部分重疊使胎頭暫時拉長變形。頭頂較長呈橄欖形,指壓有凹陷痕,水腫可隨側睡方向而改變。一般生後2~3 天就被吸收,個別要6~7天才消退。
  • 寶寶到底能不能泡溫泉,看完你就明白了
    整天都在帶娃的媽媽是不是也想好好休息一下,有時候真想再複製一個自己出來,替自己照顧一下寶寶,自己也想好好泡個溫泉,想消除一身的疲憊,讓後重新回到帶娃「戰場」。只不過對於還是哺乳期的媽媽來說,時間顯得格外珍貴,想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那也是難上加難,那就只好順帶著寶寶一起去泡溫泉了,但是你知道寶寶泡溫泉有什麼講究嗎?
  • 寶寶發燒要用冷毛巾降溫還是熱毛巾?絕大多數寶媽都弄反了
    寶寶抵抗力低下,所以,小時候經常生病也就不足為奇了。即便如此,每次寶寶生病,寶媽寶爸還是急得團團轉。尤其是發燒,雖然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但是家長還是想要為孩子做點什麼,然而很多新手爸媽對發燒這個常見病了解的並不深入,採取的措施總是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病情。
  • 冬季寒冷易感冒,父母護理寶寶記住「三暖一涼」口訣,孩子少生病
    這位媽媽不解地問:「現在冬季這麼冷,不是應該穿得厚實點嗎?」醫生耐心地說:「寶寶保暖要適當,父母護理要記住」三暖一涼「的口訣,這樣孩子才會少生病。」①寶寶的肚子要保暖寶寶的肚子這個部位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孩子年紀小,胃腸發育還不完善,如果肚子受涼了,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脾胃受到到刺激,引起肚子疼或者是腹瀉的症狀。因此,在冬季,爸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肚子保暖,不要讓寶寶露出小肚子。
  • 寶寶不愛吃飯,偏食、挑食怎麼辦?這篇文章一定可以幫到你!
    寶寶不愛吃飯,偏食、挑食的現象比較常見,這讓家長很是頭疼,該如何解決呢?這篇文章一定可以幫到你! 10、寶寶生病了 寶寶生病身體不舒服也會導致不愛吃飯,比如口腔潰瘍、鵝口瘡、皰疹性咽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積食等。如果寶寶厭食的同時,還出現精神異常,家長要及時帶寶寶就醫。
  • 孩子長得不像爸媽!14個遺傳"怪現象"大揭秘
    正解:孩子長得不像爹也不像媽,這並不等於孩子就不是親生的。人的相貌、身高、性格和智力這類特徵的遺傳除受多個基因控制外,還受到非遺傳的環境因素影響。   人類的遺傳特徵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單純由某一對等位基因決定的遺傳特徵,稱為單基因遺傳特徵如血型、DNA多態性等。父親與母親分別將自己的一個基因傳給後代,組成孩子的基因型,一旦形成,不再改變。
  • 寶寶n天不大便,放屁又臭又多!你該知道是怎麼回事!
    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關心寶寶大便的情況--「寶寶今天沒拉大便,怎麼回事?」「三天沒拉大便了,是不是有問題?」「一周沒有拉粑粑了!」「10天沒有拉粑粑了!」相信很多爸媽對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是正常的嗎?是單純便秘還是寶寶生病了?
  • 不滿半歲的寶寶,出現這三種睡姿時一定要糾正,比睡扁頭還坑娃
    新手寶媽一個常用哄睡姿勢,比睡扁頭還坑娃小鈺生娃以後一直親力親為地帶孩子,真正當媽以後才知道,撫養小孩是多麼不容易,不僅要和思想陳舊的婆婆鬥智鬥勇,還有好多自己以前接觸不到的知識需要學習。在寶寶還沒出生之前,婆婆就張羅著給娃睡扁頭,還特意帶來了一個用糧食填充的小枕頭。
  • 知道這幾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就夠了
    寶寶們去醫院,一般都少不了血常規這個流程,這對我們判斷寶寶有沒有細菌感染、有沒有潛在的血液系統疾病等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很多爸媽好容易搞定小傢伙(哭鬧著)的抽血或者扎手指,拿到血常規那一刻,看著各種數字和箭頭,又蒙圈了「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是啥了。」
  • 在有孕後期,孕婦如果出現這3種「現象」,可能是寶寶快要出生了
    孕媽們在後個階段的時候,身體對寶寶的動作感知能力是比較明顯的,晚上的時候能夠明顯得感覺到寶寶在肚子裡用腳踢自己。孕媽們也會感覺到肚子這個位置會產生往下移動的感覺,而且一天比一天強烈,很多孕媽們不知道出現哪種生理反應才算是寶寶快要出生的標誌。那麼,在有孕後期,孕婦如果出現這3種「現象」,可能是寶寶快要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