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布鞋「闖天下」 足力健和雙星「都說好」(紀念改革開放40年)

2021-01-12 洛陽網

近日,當記者走進偃師市山化鎮光明村一家製鞋廠時,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幹活兒。再過幾日,有萬餘雙布鞋將從這裡出發,經連雲港發往韓國。這家製鞋廠,日均能生產各類布鞋2萬餘雙,而擁有「中國布鞋之都」稱號的偃師,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如今,順著偃師華夏路一路向北,周邊鞋廠林立。在改革開放之初,偃師的製鞋廠還屈指可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偃師製鞋業經歷了一次次蝶變。

  工人在偃師一家製鞋廠的生產線上作業

  近日,當記者走進偃師市山化鎮光明村一家製鞋廠時,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幹活兒。再過幾日,有萬餘雙布鞋將從這裡出發,經連雲港發往韓國。這家製鞋廠,日均能生產各類布鞋2萬餘雙,而擁有「中國布鞋之都」稱號的偃師,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

  如今,順著偃師華夏路一路向北,周邊鞋廠林立。在改革開放之初,偃師的製鞋廠還屈指可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偃師製鞋業經歷了一次次蝶變。

  在衰落的邊緣,是兩款鞋救活了一家製鞋廠

  日麗鞋和騎士靴,如今在偃師的製鞋廠已經很難找到這兩款鞋,但在偃師製鞋業老一輩從業者心中,這兩個名字很難忘記。1989年,它們曾救活了一家製鞋廠,也曾帶著偃師製鞋業迎來了第一次蝶變。

  偃師製鞋業的發展始於1956年。那一年,偃師縣皮革製鞋社成立。1962年,偃師縣鞋帽生產合作社成立,擁有30名工人,年生產布鞋1.7萬雙、皮鞋1000雙。改革開放後,到了20世紀80年代,偃師縣製鞋廠在偃師縣鞋帽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

  那時,整個偃師的製鞋廠不多,工人們多徒手作業。鞋面裡子、夾層和底層的黏合,用的是糯米或麵粉熬成的糨糊,鞋的品類主要以圓口鞋、四眼系帶鞋、護士鞋和六眼低幫棉鞋為主。

  「要是參照現在,當時的製鞋工藝與鞋款,都可以用『落後』兩個字來形容,但與當時同期發展的其他地方製鞋廠相比,偃師縣製鞋廠還是名列前茅的。」馬育文1987年從學校畢業進入偃師縣製鞋廠,從事設計工作。那時,單位裡有老師傅告訴他,廠裡工人的收入不錯,只要能到這裡工作,找媳婦兒很容易。

  後來,全國各地的製鞋廠蓬勃發展,產品並不豐富的偃師製鞋業遭遇了發展瓶頸,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整倉庫的鞋長期處於滯銷狀態,偃師縣製鞋廠也不例外。

  1989年,偃師第一批開辦私人製鞋廠的滑景輝回到偃師縣製鞋廠,帶著大伙兒低價處理了滯銷鞋,回籠了資金,並開始生產當時時髦的日麗鞋和騎士靴,這讓偃師縣製鞋廠乃至偃師製鞋業再次煥發生機。

  產品同質化嚴重,偃師製鞋業再次來到十字路口

  1990年,偃師縣製鞋廠獲得「省一級先進企業」「全國輕工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該廠主要數據當時在全省同行業企業中位居第一,成為全省最大的布鞋生產及銷售廠家。

  這家扭虧為盈的廠子,不僅贏得了榮譽,還帶來了示範效應——1993年至1994年,偃師製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偃師全境的製鞋廠數量一度超過700家。雖然製鞋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這些製鞋廠缺乏自主設計能力的短板依舊明顯。那時有一種說法,某兩家製鞋廠從地理位置上看,可能相距幾十公裡,但銷售的布鞋,不用看就知道肯定是一模一樣的。

  1994年,馬育文在偃師開設了第一家製鞋專業設計室。為了推銷自己的設計方案,他把圖紙印成了冊子,每日到各製鞋廠推銷,但經常吃閉門羹,因為在偃師製鞋業的不少從業者看來,做鞋根本不需要設計。

  最終,因產品同質化嚴重,偃師製鞋業第二次遭遇發展瓶頸。2000年,偃師布鞋的售價一路下跌,價格最低時,一雙女鞋的售價僅為2.6元。

  為了扭轉行業頹勢,2002年,偃師方面組織了一批製鞋企業負責人赴南方考察。同年6月,第一條聚氨酯製鞋流水線被引入偃師並成功運行,這為偃師製鞋業的轉型帶來了契機。

  偃師布鞋遠銷海外,不少知名品牌鞋款偃師造

  「往非洲銷售的布鞋一般都是大碼鞋,女鞋最大41碼,顏色較素的賣得好。」說起國外布鞋市場,張林輝頭頭是道。

  張林輝是偃師人口中的「鞋二代」。2010年他大學畢業,子承父業,負責經營家裡的製鞋廠。如今,他經營的光輝鞋業生產的休閒運動布鞋遠銷非洲、韓國等地。

  經過兩代偃師製鞋人的努力,如今偃師已是全國最大的布(紡織面料)鞋生產基地,有製鞋企業650餘家,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

  偃師布鞋已遠銷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地。自2010年至今,偃師很多製鞋廠為老北京布鞋、足力健、雙星等國內外知名鞋業品牌代工。今年6月,偃師被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布鞋之都」榮譽稱號。

  在光輝鞋業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116臺全自動飛織機在加緊作業。張林輝戲稱,飛織機很厲害,能織出《清明上河圖》。這116臺飛織機價格不菲,但張林輝認為,這錢花得值,因為只有不斷創新、跟上業界潮流,才能讓企業發展擁有不竭的生命力。(洛陽晚報記者 李雨璐 通訊員 黃偉偉/文 記者 張怡熙/圖)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下)(一)1978—2018。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在大時代的轉折中書寫了雄渾的樂章,也在億萬人的生活裡積澱下深沉的記憶。北京,三裡屯「時光博物館」。「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二)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想起了在1979年得那場大辯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或許吧,就是這句話,改變了中國的進程。篇五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地方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貌。鵬城深圳的勃興,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 電影《黃大年》首映,已被列為致敬改革開放40年重點影片
    作為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黃大年》將於12月12日在全國公映。黃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年僅58歲。
  • 【改革開放40年】攀冰川高峰 破凍土難題 闖沙漠禁區——記中國...
    【改革開放40年】攀冰川高峰 破凍土難題 闖沙漠禁區——記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屈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雖然年輕,但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立潮頭,西北研究院人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奉獻給國家建設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港澳臺媒:改革開放40年總結寶貴經驗 走更遠的路
    中新網12月19日電 40年前,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40年後,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史詩般的40年。港澳臺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國家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站在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將繼續逐夢新的徵程。
  • 鵬城展翅再高飛(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 紀念改革開放30年高端學術論壇暨《改革開放研究叢書》發布會
    2008-12-17 15:16:08費約翰: 今天的發布會應該說是召開得非常及時,2008年12月就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紀念月。回首過去,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而言,都是史無前例的。
  • 改革開放40年間的關鍵詞: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
    40年滄桑巨變,40年砥礪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積累了無數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無數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這些寶貴的方法引領改革開放不斷向廣處延伸、深處拓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五  這部紀錄片會打開中國人40年集體記憶,而且是不同年代人的集體記憶,因為這個片子有老百姓40年的生活變化、命運的改變;有一些企業涅盤重生和財富傳奇的故事,還有一些政府官員的魄力和艱難轉變,以及領導人的膽識和智慧,展現了13多億中國人波瀾壯闊和豪情滿懷40年的發展歷程
  • ...長張貴林榮獲「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民營企業領軍人物」
    12月20日下午,由中國石油流通協會主辦的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召開。以及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商務部、環保部、稅務總局和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領導,石油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大型國有、民營以及外資石油企業代表,新聞媒體等代表1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改革開放40年 青年「熱詞」盤點(1998-2007)
    1978年歲暮,舉世矚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到經濟特區建立,從沿海城市開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場經濟大潮,中華民族敞開胸襟、擁抱世界。這一場偉大的變革改變了中國,影響並惠及了世界,也帶來了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變化。改革開放後,新生事物不斷湧現,新鮮詞語也層出不窮。
  • 40部電影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
    本報訊 ,「偉大曆程——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影展」昨天在天山電影院正式開幕。本次影展將持續三個月,共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影院,用40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不僅自身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更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了40年的滄桑巨變,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時代變遷的烙印。本次影展將通過電影放映、專家講解等各類電影活動,為影迷講述一個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19日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40周年】活力之源 重要法寶 必由之路
    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活力之源、重要法寶、必由之路,三個詞組,精闢概括了改革開放的核心要義、偉大成就和歷史意義。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使活力之源繼續噴湧,重要法寶再顯神威,必由之路更加寬廣。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劉若鵬:當民企進軍國防軍工
    (圖片來源:光啟集團)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
    ,進一步深刻體會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11月9日-10日,學院舉辦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邀請2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高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全面總結並深入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三農」工作的思想發展和生動實踐,進一步加強了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與實踐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隨後,學院組織師生赴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現如今幾乎每人都在經歷形形色色的考試:或為升學,或為求職,或為晉升,或為出國深造,或僅僅為興趣愛好。隨之而來的,有失落也有幸運,而我都經歷過。從影響人生程度看,其中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尤為緊要。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大陸跟臺灣沒有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礙,更適合臺灣年輕人來闖一闖。」簡子復說。「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現場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 「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臺胞在政治上、生活上、事業上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充分感受和享受到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