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記者走進偃師市山化鎮光明村一家製鞋廠時,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幹活兒。再過幾日,有萬餘雙布鞋將從這裡出發,經連雲港發往韓國。這家製鞋廠,日均能生產各類布鞋2萬餘雙,而擁有「中國布鞋之都」稱號的偃師,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如今,順著偃師華夏路一路向北,周邊鞋廠林立。在改革開放之初,偃師的製鞋廠還屈指可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偃師製鞋業經歷了一次次蝶變。
工人在偃師一家製鞋廠的生產線上作業
近日,當記者走進偃師市山化鎮光明村一家製鞋廠時,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幹活兒。再過幾日,有萬餘雙布鞋將從這裡出發,經連雲港發往韓國。這家製鞋廠,日均能生產各類布鞋2萬餘雙,而擁有「中國布鞋之都」稱號的偃師,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
如今,順著偃師華夏路一路向北,周邊鞋廠林立。在改革開放之初,偃師的製鞋廠還屈指可數,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偃師製鞋業經歷了一次次蝶變。
在衰落的邊緣,是兩款鞋救活了一家製鞋廠
日麗鞋和騎士靴,如今在偃師的製鞋廠已經很難找到這兩款鞋,但在偃師製鞋業老一輩從業者心中,這兩個名字很難忘記。1989年,它們曾救活了一家製鞋廠,也曾帶著偃師製鞋業迎來了第一次蝶變。
偃師製鞋業的發展始於1956年。那一年,偃師縣皮革製鞋社成立。1962年,偃師縣鞋帽生產合作社成立,擁有30名工人,年生產布鞋1.7萬雙、皮鞋1000雙。改革開放後,到了20世紀80年代,偃師縣製鞋廠在偃師縣鞋帽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
那時,整個偃師的製鞋廠不多,工人們多徒手作業。鞋面裡子、夾層和底層的黏合,用的是糯米或麵粉熬成的糨糊,鞋的品類主要以圓口鞋、四眼系帶鞋、護士鞋和六眼低幫棉鞋為主。
「要是參照現在,當時的製鞋工藝與鞋款,都可以用『落後』兩個字來形容,但與當時同期發展的其他地方製鞋廠相比,偃師縣製鞋廠還是名列前茅的。」馬育文1987年從學校畢業進入偃師縣製鞋廠,從事設計工作。那時,單位裡有老師傅告訴他,廠裡工人的收入不錯,只要能到這裡工作,找媳婦兒很容易。
後來,全國各地的製鞋廠蓬勃發展,產品並不豐富的偃師製鞋業遭遇了發展瓶頸,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整倉庫的鞋長期處於滯銷狀態,偃師縣製鞋廠也不例外。
1989年,偃師第一批開辦私人製鞋廠的滑景輝回到偃師縣製鞋廠,帶著大伙兒低價處理了滯銷鞋,回籠了資金,並開始生產當時時髦的日麗鞋和騎士靴,這讓偃師縣製鞋廠乃至偃師製鞋業再次煥發生機。
產品同質化嚴重,偃師製鞋業再次來到十字路口
1990年,偃師縣製鞋廠獲得「省一級先進企業」「全國輕工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該廠主要數據當時在全省同行業企業中位居第一,成為全省最大的布鞋生產及銷售廠家。
這家扭虧為盈的廠子,不僅贏得了榮譽,還帶來了示範效應——1993年至1994年,偃師製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偃師全境的製鞋廠數量一度超過700家。雖然製鞋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這些製鞋廠缺乏自主設計能力的短板依舊明顯。那時有一種說法,某兩家製鞋廠從地理位置上看,可能相距幾十公裡,但銷售的布鞋,不用看就知道肯定是一模一樣的。
1994年,馬育文在偃師開設了第一家製鞋專業設計室。為了推銷自己的設計方案,他把圖紙印成了冊子,每日到各製鞋廠推銷,但經常吃閉門羹,因為在偃師製鞋業的不少從業者看來,做鞋根本不需要設計。
最終,因產品同質化嚴重,偃師製鞋業第二次遭遇發展瓶頸。2000年,偃師布鞋的售價一路下跌,價格最低時,一雙女鞋的售價僅為2.6元。
為了扭轉行業頹勢,2002年,偃師方面組織了一批製鞋企業負責人赴南方考察。同年6月,第一條聚氨酯製鞋流水線被引入偃師並成功運行,這為偃師製鞋業的轉型帶來了契機。
偃師布鞋遠銷海外,不少知名品牌鞋款偃師造
「往非洲銷售的布鞋一般都是大碼鞋,女鞋最大41碼,顏色較素的賣得好。」說起國外布鞋市場,張林輝頭頭是道。
張林輝是偃師人口中的「鞋二代」。2010年他大學畢業,子承父業,負責經營家裡的製鞋廠。如今,他經營的光輝鞋業生產的休閒運動布鞋遠銷非洲、韓國等地。
經過兩代偃師製鞋人的努力,如今偃師已是全國最大的布(紡織面料)鞋生產基地,有製鞋企業650餘家,年產各類布鞋約5.2億雙。
偃師布鞋已遠銷東南亞、西亞、非洲、南美洲等地。自2010年至今,偃師很多製鞋廠為老北京布鞋、足力健、雙星等國內外知名鞋業品牌代工。今年6月,偃師被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布鞋之都」榮譽稱號。
在光輝鞋業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116臺全自動飛織機在加緊作業。張林輝戲稱,飛織機很厲害,能織出《清明上河圖》。這116臺飛織機價格不菲,但張林輝認為,這錢花得值,因為只有不斷創新、跟上業界潮流,才能讓企業發展擁有不竭的生命力。(洛陽晚報記者 李雨璐 通訊員 黃偉偉/文 記者 張怡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