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核災5年福島「無福」 核廢料處理仍束手無策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初曉慧】2016年3月,距離福島核災快滿5年,福島第一核電站貯藏核廢水的儲水罐已經快擺不下了,日本政府定下的災後集中復興期也將到期,東京電力公司面對核廢堆仍束手無策,數萬無家可歸的核災倖存者只能嚶嚶哭泣。

香港《大公報》3月1日紀錄了福島核災五年後的核災禁區之行。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洩漏,令福島和切爾諾貝爾一樣,成為地球上兩個核輻射生命禁區。現在想進到福島核電站的人,都必須接受兩次輻射測量,為了是確認進場前後體內輻射增量沒有超標。小森明生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對這種檢查習以為常,如果沒有核災,小森明生會在副總經理崗位上退休,諷刺的是,因為核洩漏他反而得到核電站穩定中心總經理的職務。

坐在巨大的白色機器前,檢查只有一分鐘就完成了,為了防止核汙染而造成財物損失,只許攜帶一支筆和一個本子。

輻射值遠超標準

車速不快,盯著輻射測量儀,過了禁區外唯一的還營業的24小時便利商店,測量儀上數字開始變化。這裡是富岡町,輻射量每小時0.6毫西弗,車又開了5分鐘,數字變成1.1,超過了國際輻射委員會定下的普通人年均1毫西弗的標準。到了接近核電站的大熊町,一開始是每小時2.7毫西弗,隨後數字跳到6.0。小森明生很鎮定,「這附近測量過的最大數值是8.5。」

幾乎是屏著氣,沿規定路線走到核電站內的防震樓,這棟灰白色的建築既是現場指揮中心,也是穿脫防輻射服的地方。全身裡外三層,腳下是厚重的鉛鞋,手上戴兩副手套還要仔細拿膠帶密封。為了降溫,馬甲裡裝的是冰袋,還隨身攜帶一臺微型輻射測量儀,能夠像計步器一樣累計當日輻射量。在廠區內上下車,就連穿脫鞋套都有嚴格規定,下車時有專人負責摘取,千萬不能自己動手。

在核電站堆芯熔毀的1號、2號和3號機組中,前兩個機組情況最為複雜,內部溫度最高。3號機組由於爆炸坍圮,安全殼內的垃圾很多,可謂各自面臨不同的困難。5年過去了,除了用大量海水進行冷卻外,其他處理工作毫無寸進。

核廢料處理無寸進

小森明生介紹道,眼下如何取出熔毀核燃料成為處理廢堆面臨的最大難關。「1號有392根,2號有615根,3號有566根,1號和3號內溫大約20度左右,2號則最高大約25度。」一度想用機器人來探測內部情況也告失敗,在小森明生的眼中,要說唯一樂觀的跡象當屬核汙水處理,「以前每天要處理400噸,現在只有300噸。」

在有7000人工作的禁區,按照距離機組遠近劃分,每個人工作的時間長度也不一樣。在輻射量較高2號機組附近,一個工人大約只能工作10分鐘就得離開。正準備記錄更多機組受損的細節時,讓後退的聲音一遍遍傳來,「這裡輻射量是276毫西弗每小時,得趕緊離開。」

經過身體除汙和隨身攜帶物品輻射量檢測,核災禁區之行宣告結束。一路下來,拿到3個數據,整個活動接受的輻射量是0.3毫西弗,相當於去牙科診所拍了3次牙齒X光片,而全身輻射測量儀的前後數據分別是418和518,上升亦不明顯。

女博士誓揭真相

潛心研究風溼病10年的越知沙惠博士,在「3.11」大地震發生後10天,收到了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因為家鄉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她把專業換成了公共健康方向。2013年,帶著在世衛實習的經驗和帝國理工文憑,她重回福島相馬中央醫院,她說她畢生醫學工作想要得到答案的問題是:福島核災到底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越知沙惠說,還有一些被忽略的死亡,「政府不願意讓別人知道。」

核災發生後,核電站方圓20公裡劃為禁區,再往外10公裡是緊急疏散區,人們被建議留在屋內不要外出。可是死神就埋伏在10公裡內,「這是看似合理的建議,但是當時50公裡範圍內沒食物供應,政府也沒有考慮生病和獨居老人,許多老人死於脫水和飢餓,罪魁禍首並不是核災。」

她所在的醫院積累的病例,更真實講述上了年歲卻無家可歸的核災難民,現在是如何一點一點耗盡生命的。「住在臨時居所的老年人患上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機率更大,握力和腿力也很差。」

至於之前日本政府遲遲不願意正視的問題,即福島核災是否會增加居民患癌風險,越知沙惠說,5年過去了,可以看到放射性物質銫檢出率明顯下降,但也就沒有了直接致癌的證據。說罷,她補充一句,或許還有一個原因是政府不願觸碰的,「如果承認核洩漏能夠致癌,今後巨額醫療開支和賠償都是驚人的。」

事實上,日本厚生勞動省在去年10月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名工人罹患白血病與遭受輻射有關。這是5年來日本首次承認福島核洩漏事故致癌病例。這名男子在第一核電站共遭受了15.7毫西弗輻射量。

越知沙惠說,許多被招募從事清除輻射土壤工作的季節工都是流浪漢,他們不具備防輻射知識,生活條件又差,再加上沒有醫療保險,未來成為醫療機構負擔的可能性極大。

東電3名前高層被強制起訴

據共同社報導: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5年前發生輻射外洩核災,檢察審查會指派的檢察官2月29日針對經營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東電)3名前高層涉業務過失致死傷罪,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強制起訴。

檢察審查會認為,東電的前會長、75歲的勝俁恆久及兩名前副社長,分別是65歲的武藤榮、69歲的武黑一郎應予以起訴。3人被檢方認為犯了業務過失致死傷罪,因為他們應可預設會發生核災,而疏於做好防患未然的安全措施,導致核災發生,令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醫院的住院病人在疏散過程中致死。

針對這3人,東京地方法院於2013年9月作出不起訴處分,認為他們難以預測會發生核災。但是檢察審查會2014年7月作出應予以起訴的決定,東京地方法院在重新調查後,又作出不起訴處分。但去年7月,檢察審查會第二度作出決定,認為應予以起訴。之後,5名檢察官的指定律師開始調查案情。

起訴狀指出,這3位東電前高層在福島第一核電站被海嘯侵襲浸水的可能性應事先預測到,卻未做適當的措施。核反應堆機房內發生氫爆,導致在周邊的13人受傷。另外,福島縣大熊町的雙葉醫院住院病患等被迫疏散,導致病情惡化,44人死亡。

日媒分析,這3名東電前高層可能會在法庭上辯解自己無罪。日本法庭將首度出現「無法防止核災是不是罪」的爭辯。東電是否預想過海嘯的發生,將成為法庭辯論焦點。

相關焦點

  • 颱風衝走福島90袋核廢料 日方稱對環境無影響
    【#颱風衝走福島核廢料只找回空袋#,日方稱對環境無影響】日媒近日報導福島核廢棄物堆放點遭颱風侵襲後,汙染物被衝入河中洩露。日本環境對此表示:此事不會影響環境。韓媒記者實地查看發現露天堆放場管理鬆懈,核廢料與河道之間毫無遮擋。日媒記者於16日拍下回收時只剩空袋子的視頻。
  • 港媒:車諾比30年輻射猶在 新建保護罩進度落後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港媒稱,4月26日是史上最嚴重核災的車諾比核災爆發30周年,輻射風險依然未能解除,當年臨時興建以阻止輻射大量外洩的「石棺」已屆到期階段,可是「新石棺」的工程迄今依然大幅落後,加上烏克蘭政爭激烈、經濟瀕臨崩潰,這個用以未來百年抵擋輻射的史上最大人造流動建築,最快要到明年才能落成。
  • 日本官宣:福島核廢料137萬噸倒入太平洋!太平洋恐被核汙染
    雖然核電站可以提供巨大的能源,但也可以帶來大量的核廢料。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個問題!  幾年前,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料洩漏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討論。去年成千上萬的核廢料再次被衝進大海。日本假裝抓了好幾個袋子,說如果抓不到就太草率了。許多國家認為,這兩起核廢料洩漏事件是日本自導自演。畢竟,這種治療方法最快,成本最低!前兩次,日本也裝模作樣,但這次日本連裝模作樣都不想!
  • 日本福島核汙水處理:把難題丟給地球?
    全球進入核時代已經70年,但仍然沒有一個國家找到處理核電廢料真正有效的辦法。近年來,福島核洩漏造成的環境安全事件屢見報端。2018年9月,日本官方公布,一名在2015年確診的因參與維修事故受核輻射而患白血病的員工離世。據日本媒體統計,福島兒童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是全國的20倍乃至50倍。強烈反對現在,福島核電站的廢水如何處理,成為日本政府的一個「燙手山芋」。
  • 島內民怨沸騰 臺當局宣布暫緩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開放
    針對在島內引發巨大反對聲浪的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開放問題,臺行政管理機構16日表示,沒有健全查核管理機制,就沒有開放問題,「開放沒有時間表」。這意味臺當局將暫緩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開放。  臺行政管理機構發言人稱,接下來還有3場有關核災食品的公聽會,將由民間團體主持。據介紹,目前民間團體提出的爭議點有6大類、50多項。
  • 為什麼處理核廢料是世界難題?現在是否有解決方案?
    不過核能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安全性,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了兩次嚴重的核洩露事故,一次是1986年的烏克蘭車諾比,另一次是2011年的日本福島。這兩次事故分別造成了31人死亡、4000多人致癌和2人死亡、130致癌。
  • 喪心病狂:把西方核廢料運往中國
    圖4  車諾比的鬼城核廢料以每平方公裡50克的密度,散布在1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之內,我們能夠將散開的核廢料全部收集起來,讓車諾比復原嗎?即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像福島一樣,掘地三尺把所有被汙染的土壤都收集起來(圖5),那又能怎麼樣?幾年之後,這些汙染土壤的包裝袋就會老化破碎,一百年後,一千年後,所有的放射性物質還是會無可挽回地擴散。
  • 看看中國是如何處理核廢料,科技興核!
    圖為核電站 蘇聯的車諾比和日本的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之後,人們已經開始談核色變了,世界一些國家不得不選擇放棄發展核能,比如德國和日本,另一部分國家因國內外因素,被迫「鋌而走險」實行科技興國的戰略道路,比如中美俄法等國,他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核廢料。
  • 車諾比核災,蘇聯宣傳救災,西方渲染災害,都有意岔開了一點
    二是對外宣傳救治效果,展示蘇聯核災處理能力,及處理成效。三是對外宣傳救災英雄事跡,提升士氣,弘揚精神。他們宣傳的重點放在第三點上,即主要宣傳救災英雄事跡,從以下幾方面宣傳救災英雄的獻身精神:1,消防隊員主動往前衝。
  • 為核廢料而生的裝置,美國6000億求購無門,終於輪到中國封鎖技術
    即便是核電站也不能保證安全性,歷史上有兩次嚴重的核洩漏事件,分別發生在車諾比與日本福島。這兩個地方如今還深受核洩漏影響,核輻射覆蓋大面積地區,車諾比變為鬼城,而福島至今沒人願意重新踏足。核洩漏對人體的傷害是巨大的,甚至因為核輻射出現變異情況,慘不忍睹。兩次嚴重的核洩漏事故後,各國對核電站的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理也變得極為慎重,但仍舊無法完全規避風險。
  • 看看中國是如何處理核廢料,科技興核!
    圖為核電站  蘇聯的車諾比和日本的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之後,人們已經開始談核色變了,  世界一些國家不得不選擇放棄發展核能,比如德國和日本,另一部分國家因國內外因素,被迫「鋌而走險」實行科技興國的戰略道路,比如中美俄法等國,他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核廢料。
  • 關於核廢料處理的十二大疑問解析
    目前,中國核能發展規模空前,核廢料處理問題是其中一個難以迴避的尖銳話題。那麼,面對質疑和恐慌,核廢料處理安全嗎?到底有沒有必要建設這種項目呢?本文將對相關概念做出解釋,並簡單介紹國際上核廢料的處理情況。
  • 日本福島核災 法院二審判政府與東電賠10億日圓
    日本仙臺高等法院今天對2011年311福島核災做出二審判決,認定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明知有海嘯危險卻未做好防災
  • 核廢料處理到底有多難?世界各國核廢料處理一覽
    核廢料爆炸不是沒有發生過,1957年俄羅斯南部車里雅賓斯克州的鈽基地,就出過一次核廢料的爆炸事故,這次爆炸導致雅賓斯克州的鈽基地周圍2600平方公裡變成無人區。核廢料具有極強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長達數萬年、幾十萬年,也就是說這些核廢料在幾十萬年後還能傷害人類和環境,所以如何安全永久的處理核廢料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這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
  • 日本傾倒123萬噸核廢水,我國攻克核廢料處理裝置,技術如何?
    ,一旦處理不好造成洩漏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日本甚至提出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排放入海,總計123萬噸,分30年全部傾倒完畢,因此處理核廢料也成了全世界的難題。u��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置核廢料,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歷時4年聯合研製成功了「啟明星II號」,這是我國長期處於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狀態下的又一項突破。
  • 日本科學家直言:相比中國的核廢料處理方式,我們一輩子都學不來
    而新型清潔能源最有效益的無疑就是核發電,利用核能產生極大的能量然後再轉換為電能供我們日常使用,但是核電技術的風險無疑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對於核廢料的處理,曾就有日本科學家直言:相比中國的核廢料處理方式
  • 120萬噸核廢料,將被日本排入太平洋,應對核廢料中國有專利
    廣義上的核廢料包括核燃料在上下遊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放射性廢物。狹義上則專指核電站燒剩的廢料,也稱為乏燃料,如不善加處理,會造成核燃料資源浪費和輻射汙染。從核電站卸出的乏燃料會暫時放置於反應堆場址的水池內冷卻一段時間,在合適時候運至集中場址,進行處理或處置。  核廢料的半衰期,動輒萬年起步,有些甚至達到了幾十萬年。
  • 核廢料也是可回收垃圾?——看核廢料處理
    但是這少量的廢棄物卻有著很高的放射性,煤燒完之後的煤灰還能用來制磚蓋房,核電產生的核廢料卻不能隨意扔掉,那麼核廢料該如何處理呢?核燃料和反應後的乏燃料也就是通俗說的核廢料的放射性,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不加處理任由其洩露出來,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另一個原因是,核廢料中其實還蘊涵著超過極大的資源。這就是「鈾」。鈾是自然界中僅有的幾種能發生核裂變的核燃料之一,自然界中平均每噸地殼物質中含有2.5克鈾,然而它在各種巖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勻,而且總是以化合狀態存在。
  • 日媒:馬英九禁日本福島等地農產品入臺 蔡英文將解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餘鵬飛】日本《讀賣新聞》11月8日稱,被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政府明令禁止的日本福島等核事故五個縣的農林水產品,將在蔡英文當局被解禁。報導稱,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臺灣全面禁止進口來自福島、茨城、千葉、栃木、群馬等五個縣的食品。
  • 日本核廢料工廠折騰27年通過安全審查,核循環利用爭議又起
    作為政策的核心設施,核燃料再處理工廠一直是輿論焦點。在日本青森縣六所村,日本原燃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動工建造核廢料再處理工廠,因事故頻發和自然災害原因,總項目費將近14萬億日元的工廠不斷推遲竣工,直到今年7月底,這項浩大工程終於有了眉目。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7月29日宣布,位於日本青森縣六所村的核廢料再處理工廠正式通過安全審查,符合新規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