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中國女科學家再創醫學奇蹟 頂級學霸背後的「神秘力量」

2020-11-12 51Talk

1個月前,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

作為「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基因剪刀」技術又一次出現在聚光燈下。也因此,讓大家將目光投向了一位80後年輕的中國女孩楊璐菡博士,她也是一名「基因剪刀手」。

北大和哈佛「學霸」,多篇頂刊論文作者,世界經濟論壇年度「全球青年領袖」,美國《財富》雜誌「40歲以下4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楊璐菡博士身上,有著同齡人鮮有的許多光環。

今天,Max就帶大家了解這位80後超級學霸的故事。

別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是一個「自律而努力」的小孩

楊璐菡成長於四川峨眉山市,這座小城山水靈秀。小城簡單而質樸的生活薰陶出楊璐菡務實的個性。她評價自己是個非常踏實的人,並把這歸因於接受的科研培訓和在小城市長大的經歷。

她自認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自律而努力」的小孩

「小時候爸媽都很忙,媽媽身體還不好,我從小就不想讓他們操心,非常努力。我學習也不是一直都很好,如果你去問我的同學,他們可能會說璐菡很努力!其實也像大多數人一樣,很吃力的。」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這句羅斯福說過的話在無數人身上得到了驗證。

楊璐菡從高二開始加入生物競賽隊伍,放棄傳統高中「批量化生產」的教育模式,選擇更專更窄的生物競賽註定是一條行之不易的路。

作為高二學生,一年要把所有生物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都學完,大部分靠自學。楊璐菡就去川大旁聽,一開始幾乎聽不懂,但看兩三遍總也懂了,這對自律和自學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楊璐菡參加競賽時間較晚,後來身邊同學畢業考試都過了,她還在國家隊集訓。從一群小夥伴一起學,到後來通過層層選拔只剩下自己,她學會了怎樣跟自己獨處,把一本本書啃下來這段經歷讓她變得有些「無所畏懼」,願意充分挑戰自己的極限,做一些「不常規」的事情。

2004年7月,楊璐菡代表中國在第15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金牌。隨後,她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在這裡,她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在生物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北大到哈佛,學習是終身的過程

2008年,從北大生命科學和心理學雙學位畢業後,楊璐菡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13年秋天,楊璐菡哈佛博士畢業。

從2014年起,楊璐菡作為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帶領10個人的科研團隊在哈佛和eGenesis公司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術,敲除豬基因組中可能的致病基因。

2017 年 8 月,他們培育出世界上首批對器官移植無「毒」的活豬——基因編輯小豬1.0「萊卡」。

2018年楊璐菡在TED大會上分享小豬萊卡的故事(來源:啟函生物官微)

從2013年到2020年,楊璐菡帶領團隊不斷完善基因編輯小豬的研究,並且發表了3篇論文。2020年9月21日,楊璐菡博士等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 的研究論文。她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它們是迄今為止基因編輯數量最多的動物。這些小豬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並且完全消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可以滿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類體內的要求。

談到對學習的看法時,楊璐菡表示:

我覺得學習是終身的過程。學習有很多途徑:課本學習,跟周圍人學習,通過閱讀學習,通過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來學習。對學生來說,課本學習是最高效的系統學習方法,所以不要浪費學校的光陰。

看到楊璐菡博士的學習經歷,Max也不禁想到很多在51Talk學習的「後浪」們。

2020年中華少年說英語演講活動長沙站小高組冠軍李倩兮,她在51Talk學習3年的時間,每天堅持和菲教上課,從聽不懂英語,到和菲教無障礙交流,再到臺上張弛有度的表達,每年都有新進步。

2019年中華少年說的高年級組總冠軍黃今每天堅持上1-3節51Talk一對一課程,從未間斷過,一年後的2018年,她通過了劍橋PET測試,2019年通過了劍橋FCE測試,口語成績幾乎滿分!

51Talk的學霸小學員、去年底曾登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舞臺的陳鶴途, 每天必上1-3節51Talk的一對一在線英語課。

(51Talk小學員李倩兮、黃今、陳鶴途)

時間總是公平的,我們選擇怎麼花時間,時間就怎麼塑造我們,自律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Max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依靠自律,獲得更大的成就!

相關焦點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認識咱中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科學家!她們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雖為柔弱女子,卻擔得起「巾幗英雄」,她們取得了影響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研成就。
  • 這個95後成都籍學霸,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這個95後成都籍學霸,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這位成都籍「95後天才少年」再次讓人們見識「後浪」的力量
  • 中國「芯」的後浪!南大博士攻克光刻技術,西電學霸為國創「芯」
    近日,南京大學博士胡瑞金同學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國頂級化學期刊《納米快報》上發表了突破平面光刻限制的超高密度均勻納米線堆疊生長集成技術。這項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納米線生長技術一直無法規模應用於器件集成的問題,避免了對極深紫外光刻技術的依賴。
  • 一個家族誕生100多位頂級科學家,是基因的力量還是教育的因素?
    害怕數學也只是相對於學渣而言,如果是某些天賦異稟的學霸那就不一樣了,數學簡直就是人家送分童子,巴不得所有科目都考數學。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歐洲的神秘家族,伯努利家族,一個數理化家族,從這個家族誕生至今出過一百多位的頂級科學家,他們在數學、力學、天文學、生理學都有卓越貢獻,有人甚至評價他們這個家族是世界科學界的承接軸,開闢了科學新時代。
  • 9位女科學家獲2015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今年,中國女科學家的表現異常閃耀。既有屠呦呦科學家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也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女科學家在科技領域內取得越來越突出的成就。她們中既有碩果纍纍的知名科學家,也有異軍突起的「80後」新銳。 從宇宙空間的物理探索,到神經細胞的基礎研究,從量子計算、利用流星餘跡通訊,到情緒解碼以及癌症的攻克與治療——她們滿懷對科學的執著與信仰,依靠科學的力量讓世界更美。 據悉,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共由38位院士組成,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院士擔任主任。
  • 又一位90後女學霸成博導!她的「男朋友」很特別
    發生在身邊的地震和電視中觸目驚心的災後場景永遠印刻在了劉琬璐的心中。經歷這場地震,讓高中時從沒考慮學醫的劉琬璐,最終選擇報考浙大醫學,「這是時代給我們那代人的印記,當年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學醫或是學建築。」對劉琬璐而言,選擇學醫其實還和她的家人有關。
  • 神秘的古埃及法老詛咒,持續了千年,終於被一年輕女科學家破解!
    神秘的古埃及法老詛咒,持續了千年,終於被一年輕女科學家破解!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文明延續了5000年,直到現在還蓬勃發展之外,其餘的三大文明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雖然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的人消失了,但是他們曾經留下的奇蹟和文明卻在歷史上烙印上了深刻的印記!今天要說的這個奇蹟,是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謎之一,它涉及的建築也被列為世界偉大建築之一。它就是埃及金字塔。千年以來,大家一直都好奇,在幾千年前經濟技術極其匱乏的年代,一群落後的奴隸是如何挪動一塊幾噸重的大石板,把他們磊造成如今完美的建築。埃及金字塔也被稱為「上帝的奇蹟」。
  • 古代史:金字塔中的神秘力量來自何方
    在位於北非埃及的尼羅河畔散落著80多座金字塔,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金字塔在人們心中不僅僅是法老的陵墓,還成為一種神秘力量的象徵。圍繞著金字塔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未解之謎。據說金字塔具有的這種神秘之力作用於人體或物體,會產生某種神奇的結果。那麼這種力量是什麼?又是從哪來的呢?
  • 隨著南海一聲巨響,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中國可燃冰再創奇蹟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旅行的理由不需要闡述太多,一個字就可以概括全部:走在中國的南海北部富含著大量的可燃冰,在我國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對南部北部的深達隨著南海的一聲巨響,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中國可燃冰再創奇蹟。南海一直以豐富的資源聞名,近期,我國科學家在開採可燃冰資源時,取得了重大突破,百萬方燃氣噴薄而出,創下兩項世界紀錄。據《人民日報》報導,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了重大突破。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界上最牛的不是當了將軍的士兵,而是當了將軍後還能開軍校、成批地把士兵培養成將軍的人,施一公就是這樣的牛人。施一公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的學霸,名頭非常響——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的清華大學副校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 文科女生,學法學還是醫學?學姐:學霸學法,學渣學醫
    有人問,自己是位文科生,喜歡法學和醫學,想知道學醫好一點還是學法好一點。學醫和學法對不同的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我先說結論,學霸學法學好,普通人學醫學好。像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的法學錄取分比自己的排名要高很多。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分跟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等一些中上985大學的錄取分一樣。但另一方面,法學經常進入就業紅榜,不好就業。為什麼一方面錄取分很高,一方面就業不好?
  • 2019中國女富豪榜單:楊門女將楊惠妍再登頂
    此外,海天味業副董事長程雪,以及華寶國際董事朱林瑤財富均出現超過200%的上漲,總財富值分別達到177億和165億,位列榜單第六和第八位,且是女榜中唯二的兩位財富成倍增長的女富豪。但更加有趣的事實卻是,二位女富豪所在的上市公司,均來自於食品飲料行業,背後的原因似乎不言而喻。
  • 女強文推薦:醫學女學霸帶你從不同角度幹翻渣男主,登上人生巔峰
    小編喜歡女強,且必須是作者的強由此導致的女主強,而不是作者寫出的無腦女強!能夠獨立思考的!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女主小說!來啦!!第一:每天都在上法制節目[快穿] 作者:城南花開簡介: 「這種變態男主,最後居然還能跟女主he了,這要是在現實,天天上法制節目你信不信?」
  • 中科大傳喜訊,潘建偉再創裡程碑,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
    不過中國卻有一群科學家整天研究這些神秘的學問,並且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量子高峰」,連戰連捷。 近日,中科大傳喜訊,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潘建偉與多位院士再立新功。科學家們發現,兩顆量子之間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如同「心靈感應」一般,1964年,科學家貝爾提出了利用「量子糾纏」來進行信息傳遞的實驗,也就是「量子通信」。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把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
  • 中美日頂級科學家對比:日本280人,美國580人,中國多少人
    在當今社會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我們知道是尖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背後就是人才,任何時候,人才都是推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核心力量。人才可以被理解成為科技發展的基礎,比如說飛彈、飛機,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三百六十行每行都需要人才,如今伴隨著科技發展行業的細分越來越嚴重。
  • 這是最美的中國女科學家!年輕人卻對她們了解太少
    1961年,李佩先生調入中國科技大學擔任英語教師,1978年起擔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主任,近80歲還給博士生上課,81歲時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幾十年間,李佩先生紮根講臺,精心育人,把整個生命融入國家民族的教育事業當中。她被學生公認是博學、愛心、美麗與優雅的象徵,深受幾代科學家與學生的尊重。
  • 中國北鬥再創奇蹟,專家:全球首創,美國也模仿不了
    中國北鬥再創奇蹟,專家:全球首創,美國也模仿不了 1994年,一首《好漢歌》紅遍了中國大江南北。自此,「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婦孺皆知。為什麼要「參北鬥」?因為你「找不到北」時,抬頭看北鬥七星就可以了。然而,並不是每次抬頭都能如此幸運。
  • 這位站上世界之巔的中國"女神"科學家,或將拯救全球數億人!
    最近,就有這麼一位中國女科學家,摘獲國際大獎,連人民日報微信都發文稱讚她是:實力顏值雙爆表!這位女科學家,名叫胡海嵐。她的獲獎引得大家非常好奇,這位顏值實力雙高的「女學霸」,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在很多情況下,不管是自然界的動物還是人類,在戰勝一些較弱的對手後,再與更強的競爭者較量,勝算將比直接面對強敵大得多,神經科學家稱之為「勝利者效應」!是什麼決定著「勝利者效應」的出現?其背後的腦機制是怎樣的?
  • 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看「王炸」天團...
    (原標題: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我覺得她做了手術後,這個假體,首先即便懷疑感染,也不是肺部感染……說話的,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坐他旁邊的,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北京大學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專家組組長安友仲;和他們一起討論病例的,還有同濟醫院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腎病內科、心臟外科的多位主任和教授。
  • 90後女科學家:她替中國在太陽能領域扳回一城
    這裡,是一位90後女科學家不忘初心矢志報國的故事。 1 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使得人類對能源的依賴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