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前,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
作為「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基因剪刀」技術又一次出現在聚光燈下。也因此,讓大家將目光投向了一位80後年輕的中國女孩楊璐菡博士,她也是一名「基因剪刀手」。
北大和哈佛「學霸」,多篇頂刊論文作者,世界經濟論壇年度「全球青年領袖」,美國《財富》雜誌「40歲以下4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楊璐菡博士身上,有著同齡人鮮有的許多光環。
今天,Max就帶大家了解這位80後超級學霸的故事。
別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是一個「自律而努力」的小孩
楊璐菡成長於四川峨眉山市,這座小城山水靈秀。小城簡單而質樸的生活薰陶出楊璐菡務實的個性。她評價自己是個非常踏實的人,並把這歸因於接受的科研培訓和在小城市長大的經歷。
她自認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自律而努力」的小孩。
「小時候爸媽都很忙,媽媽身體還不好,我從小就不想讓他們操心,非常努力。我學習也不是一直都很好,如果你去問我的同學,他們可能會說璐菡很努力!其實也像大多數人一樣,很吃力的。」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這句羅斯福說過的話在無數人身上得到了驗證。
楊璐菡從高二開始加入生物競賽隊伍,放棄傳統高中「批量化生產」的教育模式,選擇更專更窄的生物競賽註定是一條行之不易的路。
作為高二學生,一年要把所有生物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都學完,大部分靠自學。楊璐菡就去川大旁聽,一開始幾乎聽不懂,但看兩三遍總也懂了,這對自律和自學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楊璐菡參加競賽時間較晚,後來身邊同學畢業考試都過了,她還在國家隊集訓。從一群小夥伴一起學,到後來通過層層選拔只剩下自己,她學會了怎樣跟自己獨處,把一本本書啃下來這段經歷讓她變得有些「無所畏懼」,願意充分挑戰自己的極限,做一些「不常規」的事情。
2004年7月,楊璐菡代表中國在第15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金牌。隨後,她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在這裡,她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在生物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北大到哈佛,學習是終身的過程
2008年,從北大生命科學和心理學雙學位畢業後,楊璐菡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13年秋天,楊璐菡哈佛博士畢業。
從2014年起,楊璐菡作為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帶領10個人的科研團隊在哈佛和eGenesis公司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術,敲除豬基因組中可能的致病基因。
2017 年 8 月,他們培育出世界上首批對器官移植無「毒」的活豬——基因編輯小豬1.0「萊卡」。
2018年楊璐菡在TED大會上分享小豬萊卡的故事(來源:啟函生物官微)
從2013年到2020年,楊璐菡帶領團隊不斷完善基因編輯小豬的研究,並且發表了3篇論文。2020年9月21日,楊璐菡博士等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 的研究論文。她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它們是迄今為止基因編輯數量最多的動物。這些小豬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並且完全消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可以滿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類體內的要求。
談到對學習的看法時,楊璐菡表示:
我覺得學習是終身的過程。學習有很多途徑:課本學習,跟周圍人學習,通過閱讀學習,通過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來學習。對學生來說,課本學習是最高效的系統學習方法,所以不要浪費學校的光陰。
看到楊璐菡博士的學習經歷,Max也不禁想到很多在51Talk學習的「後浪」們。
2020年中華少年說英語演講活動長沙站小高組冠軍李倩兮,她在51Talk學習3年的時間,每天堅持和菲教上課,從聽不懂英語,到和菲教無障礙交流,再到臺上張弛有度的表達,每年都有新進步。
2019年中華少年說的高年級組總冠軍黃今每天堅持上1-3節51Talk一對一課程,從未間斷過,一年後的2018年,她通過了劍橋PET測試,2019年通過了劍橋FCE測試,口語成績幾乎滿分!
51Talk的學霸小學員、去年底曾登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舞臺的陳鶴途, 每天必上1-3節51Talk的一對一在線英語課。
(51Talk小學員李倩兮、黃今、陳鶴途)
時間總是公平的,我們選擇怎麼花時間,時間就怎麼塑造我們,自律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Max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依靠自律,獲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