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逸雲
扁平化是葉片等植物器官最為常見的形狀之一。另一種常見的器官形狀是輻射對稱,如根、莖。不同的器官形狀如何產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多年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了眾多能夠影響植物器官形態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怎樣介導器官三維形態的變化(又稱塑形)尚有待解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雨鈴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近年來,研究組綜合分子遺傳學、活體成像和數學建模等方法,著力研究葉片扁平化形成的機制 (Qi et al., 2014 PNAS; Qi et al., 2017 Nat. Plants; Guan Qi et al., 2017 Curr. Biol.; Du and Jiao, 2020 Curr. Opin. Plant Biol; Zhou et al., 2020 JIPB; Du et al., 2020 Plant J.)。焦雨鈴研究組在前期研究中發現,細胞壁化學和力學性質的差異是影響器官塑形的關鍵因素。在葉片形態建成早期,葉原基不同區域細胞壁果膠修飾的差異會改變細胞壁力學屬性,並進一步導致細胞生長差異和器官不對稱性的建立。那麼,葉片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形成高度扁平化的形態?這一過程主要受到何種機制的調控?
2020年9月10日,焦雨鈴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題為Microtubule-Mediated Wall Anisotropy Contributes to Leaf Blade Flattening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微管介導的細胞壁各向異性調控葉片扁平化形態建成。值得一提的是,Current Biology編輯部還邀請康奈爾大學Adrienne Roeder教授為該工作撰寫的評述文章。
該研究以擬南芥和番茄多種類型的葉性器官(子葉、真葉、萼片)為對象,研究器官扁平化形態建立的機制。結合生物學實驗和三維力學建模,研究發現葉片扁平化過程依賴於細胞內周質微管沿最大應力方向平行於葉片背腹軸排列。周質微管通過介導纖維素的沉積方向,引起細胞不同方向細胞壁力學屬性的差異,最終導致細胞的各向異性生長和分裂。葉片邊緣特異調控因子在促進葉片原基打破輻射對稱,產生初始的扁平化。微管介導的應力反饋放大初始的扁平化,形成高度扁平化的葉片。對於未打破輻射對稱的器官,應力反饋進一步維持輻射對稱,並促進沿對稱軸的生長,產生圓柱形器官。因此,應力反饋可以解釋兩種主要器官形狀的形成機制。兩種器官形狀的差異來源於發育早期是否打破了輻射對稱。
微管介導的細胞壁各向異性調控葉片扁平化形態建成
裡昂高等師範學院博士後趙峰,焦雨鈴研究組博士後杜斐,裡昂高等師範學院Hadrien Oliveri博士,寧波大學周呂文博士和裡昂高等師範學院Olivier Ali博士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焦雨鈴研究員和裡昂高等師範學院Jan Traas教授為通訊作者。本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歐洲研究委員會先進項目等課題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9609822203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