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林榮呈課題組揭示去乙醯化酶複合體抑制光形態建成的...

2020-12-01 網易新聞

2020-11-30 18:33:49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責編 | 逸雲

  在光形態建成中會發生轉錄的重編程,同時伴隨著染色質的動態變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動態分布。大量光響應基因由於染色質的開放性的變化,在「開(激活)」和「關(抑制)」之間切換,它們的正確表達確保植物適應不斷變化的光照環境,這些基因包括光信號途徑中的重要組分因子。雖然同為光信號通路的正向調節因子,轉錄因子編碼基因HY5和BBX22被光誘導,光受體編碼基因PHYA在光照條件下則被抑制。然而,對於這些基因的染色質變化在其光響應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員團隊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SNL-HDA19 Histone Deacetylase Complex Antagonizes HY5 Activity to Repress Photomorph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拮抗HY5活性抑制光形態建成的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IP-MS技術鑑定到一個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9),其成員包括HDA19、SNL1~6和MSI1,它們都是光信號通路的負調節因子。HDA19和SNLs的表達被光抑制,這一調控作用是由光受體所介導。PHYA的表達被光抑制,這種快速且可逆的調控與特定組蛋白乙醯化在該位點的變化有關,而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是光照條件下PHYA基因的組蛋白去乙醯化和染色質失活所必需的。

  SNL-HDA1去乙醯化酶複合體和光信號正向轉錄因子HY5互作,進而被後者招募至靶基因如HY5和BBX22的染色質區域。在黑暗中,HY5經歷了26S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而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則積累。一方面,HY5蛋白的減少降低了靶基因染色質的開放性,另一方面,去乙醯化酶複合體使得靶位點組蛋白去乙醯化水平升高,染色質處於失活狀態。見光後,HY5穩定並且SNL-HDA19複合物的表達水平隨之降低,從而促進靶基因的表達(圖1)。SNL-HDA1複合體和HY5結合在靶基因的相同位置,當SNL-HDA19複合體的功能缺陷時,HY5與這些位點的結合會增強,可見二者相互拮抗調控靶基因的表達以及光形態建成。一些未知的染色質調節因子可能與HY5協同作用,以拮抗HDA19的抑制活性。

  

  圖1. SNL-HDA1去乙醯化酶複合體和HY5相互拮抗調控光形態建成

  綜上可見,SNL-HDA19去乙醯化酶複合物在光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定光響應基因的組蛋白去乙醯化依賴SNL-HDA19複合物,導致其染色質處於「關閉」狀態,同時也會抑制其互作蛋白HY5和其它未鑑定轉錄因子與靶基因位點的結合,SNL-HDA1和轉錄因子HY5之間的相互作用調節了植物對不斷變化光環境的適應性。

  中科院植物所林榮呈研究員和景豔軍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景豔軍副研究員和博士生郭強為共同一作。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開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https://doi.org/10.1111/nph.171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2020-12-03 植物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研究組通過IP-MS技術鑑定到一個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9),其成員包括HDA19、SNL1~6和MSI1,它們均是光信號通路的負調節因子。SNL-HDA1去乙醯化酶複合體和光信號正向轉錄因子HY5互作,進而被後者招募至靶基因的染色質區域。在黑暗中,HY5經歷26S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而去乙醯化酶複合體SNL-HDA1則積累。
  • 研究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
    植物基因在光形態建成中會發生轉錄的重編程,同時伴隨染色質的動態變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動態分布。大量光響應基因由於染色質開放性的變化,在「開(激活)」和「關(抑制)」之間切換以確保植物適應不斷變化的光照環境,這些基因包含光信號途徑中的重要組分因子。
  • Nature Plants | HY5調控光形態建成功能的輔因子——BBX蛋白
    光不僅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調控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多個過程。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課題組和李川昀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光是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環境因子之一,紅光促進種子萌發,而遠紅光抑制萌發,並且二者的效應可以逆轉。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光與重力對植物的調控緊密關聯,以種子植物幼苗階段為例,當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後,根無論從哪個方向長出來,都會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調整為向下生長以固著和吸收營養水分,胚軸則逆重力快速向上生長以突破土壤;見光後,植物迅速開啟適合光合作用的光形態建成發育過程(頂端彎鉤打開、子葉打開延展),此後其生長方向同時受到光與重力的調控。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因此,光調控的頂端彎鉤和子葉的發育對植物存活意義重大。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植物所揭示生物鐘調控植物光周期依賴性生長新機制
    生物鐘對於植物感知光周期變化並以此決定不同光周期條件下的晝夜節律性生長動態具有重要作用。雙子葉植物幼苗的下胚軸在光周期條件下顯示出強勁的生長節律,而且下胚軸的長度與日長呈負相關,這一現象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由生物鐘與光信號協調而決定的,但生物鐘如何感知光周期並決定光周期依賴性生長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 浙江大學滕元文課題組揭示乙烯抑制紅梨花青苷合成的分子機制
    乙烯是一類被人們所熟知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的小分子氣體植物激素,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及應對外界脅迫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乙烯調控花青苷合成具有種屬特異性:在蘋果等植物中,乙烯能誘導果皮的花青苷合成;而滕元文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乙烯抑制紅梨花青苷合成【1】。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西雙版納植物園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在自然界的植物王國中,人們可以發現多種多樣的葉形態。根據複雜程度,可以將葉劃分出兩種類型的葉:單葉和複葉,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單葉包含一個葉片單元,而複葉是由多個葉片單元、即小葉構成。從生物學功能上來說,每一個小葉等同於一個單葉。
  • 光周期調控開花的表觀遺傳機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從植物到人類的多細胞真核生物中,PcG因子在關鍵發育基因的轉錄抑制中發揮重要作用。PcG複合物本身並不與DNA特異性結合,而是通過Polycomb響應元件(PREs)的募集等方式到達靶基因的染色質。PcG因子抑制基因表達的活性在染色質水平被TrxG因子所拮抗。PcG和TrxG蛋白分別參與基因抑制和激活,通過形成不同的複合物,維持關鍵發育調控基因的特異性轉錄。
  • 植物所在光周期調控開花的表觀遺傳機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PcG因子抑制基因表達的活性在染色質水平被TrxG因子所拮抗。PcG和TrxG蛋白分別參與基因抑制和激活,通過形成不同的複合物,維持關鍵發育調控基因的特異性轉錄。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關於光周期開花提出了新的問題,如光周期變化是否造成FT染色質狀態的轉換,從而塑造FT的表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團隊發現葉脈中表達的染色質重塑因子PKL在長日照結束時激活FT。
  • Mol Plant:劉勳成等植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研究獲進展
    在真核生物中,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由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兩種酶催化。HDACs通過去乙醯化作用移除組蛋白N-末端的乙醯基,引起染色質的鬆散程度降低,從而抑制基因轉錄的起始與表達。
  • 生命科學學院王應祥課題組揭示減數分裂細胞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研究表明,染色體濃縮主要由濃縮和粘黏蛋白複合體控制,但真核生物減數分裂進程中如何調控濃縮蛋白複合體,從而完成染色體的逐步濃縮機制尚不清楚。王應祥和馬紅團隊2016年揭示了植物減數分裂細胞特異編碼PHD結構域蛋白MMD1,其可能通過PHD識別組蛋白H3K4me3直接調控濃縮亞基CAP-D3的表達,從而控制了染色體的前期濃縮進程(Wang et al., Plant Cell)。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引起北京地區常見的番茄病毒病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在PLoS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