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 | 福建農林大學林德書課題組發現生長素調控錐形細胞形態的機制

2021-01-15 BioArt植物
大多數開花植物的花瓣表皮有一種特殊的錐形細胞,其獨特的形態對傳粉昆蟲的抓附支撐、花表面溫度和溼度的維持、光的反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錐形細胞最早在金魚草中被報導,轉錄因子MIXTA的功能缺失突變體會導致細胞失去了錐形凸起,而變為扁平形態。mixta突變體顯著降低了對蜜蜂的吸引,並導致結實率顯著降低【2】。然而,這種形態特殊的錐形細胞是如何形態建成的還不清楚。福建農林大學基礎林學與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林德書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瓣錐形細胞為模式開展研究,發現了細胞骨架微管的螺旋圓圈排列與錐形細胞頂部變尖的各向異性生長有關【3,4】。生長素影響了一系列的植物生長與發育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經典的細胞酸生長理論:生長素通過激活細胞膜上的H+-ATPase,使細胞壁酸化,促進細胞壁鬆弛,最終引起細胞生長。 2020年3月17日,林德書課題組在Cell Reports發表了題為Auxin signaling-mediated apoplastic pH modification functions in petal conical cell shap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通過酸化細胞壁來調控擬南芥花瓣錐形細胞形態建成的機制。該研究利用HPTS(C16H7Na3O10S3)螢光染料計算出細胞水平的pH。通過藥理學實驗發現,酸化試劑Fusicoccin處理會導致錐形細胞的高度增大、頂端角度變小;然而,鹼化試劑DCCD的處理會使錐形細胞變得更矮、頂端膨大。H+-ATPase持續激活突變體ost2-2的細胞pH降低,並具有錐形細胞高度增大、頂端角度變小的表型。圖:細胞壁pH影響錐形細胞形態在細胞還沒有明顯發育凸起的時期,細胞處於相對鹼性狀態,此時生長素活性相對較低。當細胞開始凸起時期,細胞壁發生酸化(pH 明顯下降),伴隨著生長素活性開始顯著升高。通過藥理實驗對生長素的合成、信號轉導和運輸過程分別進行幹擾,都會導致錐形細胞的高度變矮、頂端角度增大,pH升高。相對低濃度的生長素IAA的處理使錐形細胞變得更高、更尖、pH下降。進一步通過遺傳材料結合藥理學實驗證明了生長素可以通過影響細胞壁pH來調控錐形細胞生長與形態。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黨謝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林德書教授是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02.087


參考文獻:

[1] Whitney HM, Bennett KM, Dorling M, Sandbach L, Prince D, ChittkaL, Glover BJ (2011) Why do so many petals have conical epidermalcells? Ann Bot 108, 609–616.

[2] Noda K, Glover BJ, Linstead P, and Martin C (1994) Flower colour inten-sity depends on specialized cell shape controlled by a Myb-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Nature 369, 661–664.

[3] Ren H, Dang X, Cai X, Yu P , Li Y , Zhang S, Liu M, Chen B, Lin D (2017) Spatio-temporal orientation of microtubules controls conical cell shap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etals. PLoS Genet 13, e1006851.

[4] Dang X, Yu P , Li Y , Yang Y, Zhang Y , Ren H, Chen B, Lin D (2018)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diate conical cell shapin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etals. PLoS Genet 14, e1007705.

相關焦點

  • 福建農林大學林德書團隊揭示ROS調控花瓣錐形細胞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
    2018年10月8日,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林德書
  • PLoS Genetics | 福建農林林德書團隊揭示微管骨架的時空排列調控花瓣錐形細胞形態建成.
    近日,PLoS Genetics以封面文章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林學中心林德書課題組題為「Spatio-temporal orientation of microtubules controls conical cell shap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etals
  • 每日摘要:植物花瓣上錐形細胞形態建成的關鍵調控機制(Cell Reports)
    本文中,作者利用8-羥基芘-1,3,6-三磺酸三鈉鹽(HPTS)作為螢光pH指示劑來分析擬南芥花瓣上錐形細胞中質外pH值,發現正常的錐形細胞擴張需要生長素信號以及質外pH值的改變。通過結合呈像分析以及遺傳和藥理學實驗,作者發現質外酸化和鹼化分別與錐形細胞尖端銳化程度的增加和減少有關。圓錐細胞最初的擴張伴隨著質外pH值的降低,而這與生長素信號的增強有所關聯。
  • 發現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關鍵基因—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薛紅衛課題組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作研究鑑定了一個重要的微管調控蛋白OsIQD14,其通過影響微管動態變化進而調控穎殼細胞形態及種子形態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薛紅衛課題組鑑定到一個調控水稻穎殼細胞形態的...
    水稻穎殼的長度和寬度決定種子的粒形,目前已經鑑定了多個調控粒型的因子,研究表明轉錄調控、翻譯後調控、激素信號等通過影響細胞分裂或細胞延伸調控了水稻粒形,但是在細胞層面對穎殼細胞形態調控的機制讓了解較少。作為細胞骨架的重要構成成分,微管在細胞形態調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of Plant Hypocotyl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生長的過程中,莖或根的彎曲生長均依賴於生長素的不對稱分布。有趣的是,當植物的生長偏離豎直方向感受到重力刺激後,莖與根中的生長素都在下側有更多積累,然而莖會逆重力向上生長,根卻向重力向下生長。因此,向性生長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存在特異性,它們最終決定植物的器官向哪個方向彎曲生長,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很不清楚。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文章
    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在甘蔗生物學研究方面,破譯了甘蔗割手密同源多倍體基因組,研究了甘蔗糖分積累和生物量形成的分子機制。在菠蘿生物學研究方面,破譯了高度雜合的菠蘿基因組,發現了受晝夜節律調控的順式表達原件在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途徑的演化中起了關鍵作用。這些研究成果對番木瓜、菠蘿及甘蔗的遺傳改良具有裡程碑貢獻,對熱帶作物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農作物基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
    Cell Reports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9月29日,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ight-dark Modulates Root Hydrotropism
  • Nature | 生長素響應的轉錄抑制調控網絡
    此外,A型ARFs具有組織特異性表達模式,這可能是導致多樣化生長素響應的關鍵【3】,但是目前尚不清楚A型ARFs表達的調控機制。2020年11月19日,法國裡昂大學(Université de Lyon)Teva Vernoux課題組和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研究發現,這種細胞命運的轉換依賴於MYB23。MYB23是一種MYB蛋白,由WER靶基因編碼,並且與WER存在功能冗餘。在apum23-4突變體中,MYB23表現出不依賴於WER的異位表達,而是需要ANAC082,ANAC082是近來發現的核糖體應激響應的介質。作者還檢查了其他的產生異位非根毛細胞的RBF突變體,並確定這種細胞命運轉換通常與核糖體生物發生缺陷有關。
  • Cell Rep:IKKe調控T細胞NFAT激活的分子機制
    在未激活的情況下,NFAT被激酶磷酸化後能夠阻止其進入細胞核中,一旦T細胞被激活,鈣信號的流入能夠激活更多鈣依賴的激酶,從而促進NFAT的入核與轉錄調控。NFAT不僅對於T細胞的激活十分重要,而且參與了其它很多過程,包括幹細胞的分化以及腫瘤的惡化等等。因此,了解NFAT轉錄因子的精細調控過程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 王振寧課題組首次揭示「逆生」分子網絡調控機制
    中國醫科大學王振寧教授課題組在已在前期研究中【1】根據細胞形態及關鍵能量代謝調控蛋白複合物mTORC1活性變化,將逆生過程分為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mTORC1失活,溶酶體增生和細胞自噬積蓄能量並清除受損細胞器;第二階段:細胞開始表達一系列幹細胞相關基因(如SOX9,KLF4,GSII等);第三階段:mTORC1重新激活,細胞進入細胞周期1。
  • JXB︱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者揭示GA和生長素的相互作用調控木質部擴張的分子機制
    2021年2月23日,德國圖賓根大學Laura Ragni研究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大突破:榕屬氣生根形成、性別決定、及其與傳粉榕小蜂共演化機制
    Cell | 「榕城」學者聯合西雙版納科學家解析榕樹氣生根、性別決定和榕-蜂共演化機制2020年10月8日,福建農林大學另外,榕樹-榕小蜂專性傳粉關係維持的核心機制在於榕樹通過雌花期榕果釋放特異的揮發物質吸引專一性傳粉者,而傳粉小蜂通過嗅覺受體以及神經網絡調控識別這種揮發信號。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Science生長素渠化過程中生長素細胞間定向運輸的調控機制
    生長素轉運是由生長素轉運蛋白PIN介導的。生長素「渠化假說」認為極性定位的PIN轉運蛋白通過轉運生長素形成的生長素轉運通道,確定了維管系統形成的位置。不同植物物種中均發現表達PIN蛋白的生長素通道出現在維管形成之前,連接新形成的器官或側枝,或者發生在葉脈形成、胚胎發生、創傷後維管再生過程。這些結果說明生長素是維管形成的必要信號。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該文章揭示了植物利用PEPs協調病原菌侵染下的根生長的分子機制。在病原菌侵染時,植物降低根部生長,使能量和物質流轉向免疫反應。植物的根尖由根冠、分生區、過渡區和伸長區組成。過渡區是分裂狀態的胚性細胞轉向伸長狀態的區域,控制著主根的伸長。通過表型分析和根部顯微觀察,發現PEPs(包括Pep1和 Pep2)通過PEPR2抑制主根生長,並伴隨著過渡區細胞膨大和側根增多。
  • 中國科學院大學等揭示生長素在植物側生分生組織形成中的調控作用
    編輯 | 奕梵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汪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課題組題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發表了為Multifaceted functions of auxin in vegetative axillary meristem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研究利用ARR1和ARR12單突變體和雙突變體離體苗再生能力鑑定發現,ARR12是離體苗再生的主要增強因子,而ARR1是該過程的抑制因子,抵消了ARR12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