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調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

2020-09-15 中科院之聲

扁平化是葉片等植物器官最為常見的形狀之一。另一種常見的器官形狀是輻射對稱,如根、莖。不同的器官形狀如何產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多年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了眾多能夠影響植物器官形態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怎樣介導器官三維形態的變化(又稱塑形)尚有待解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雨鈴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近年來,研究組綜合分子遺傳學、活體成像和數學建模等方法,著力研究葉片扁平化形成的機制。該研究組在前期研究中發現,細胞壁化學和力學性質的差異是影響器官塑形的關鍵因素。在葉片形態建成早期,葉原基不同區域細胞壁果膠修飾的差異會改變細胞壁力學屬性,並進一步導致細胞生長差異和器官不對稱性的建立。那麼,葉片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形成高度扁平化的形態?這一過程主要受到何種機制的調控?

本項研究以擬南芥和番茄多種類型的葉性器官(子葉、真葉、萼片)為對象,研究器官扁平化形態建立的機制。結合生物學實驗和三維力學建模,研究發現葉片扁平化過程依賴於細胞內周質微管沿最大應力方向平行於葉片背腹軸排列。周質微管通過介導纖維素的沉積方向,引起細胞不同方向細胞壁力學屬性的差異,最終導致細胞的各向異性生長和分裂。葉片邊緣特異調控因子在促進葉片原基打破輻射對稱,產生初始的扁平化。微管介導的應力反饋放大初始的扁平化,形成高度扁平化的葉片。對於未打破輻射對稱的器官,應力反饋進一步維持輻射對稱,並促進沿對稱軸的生長,產生圓柱形器官。因此,應力反饋可以解釋兩種主要器官形狀的形成機制。兩種器官形狀的差異來源於發育早期是否打破了輻射對稱。

該研究結果於9月10日以長文形式發表於Current Biology雜誌(DOI:10.1016/j.cub.2020.07.076)。康奈爾大學教授Adrienne Roeder為文章撰寫了評述。裡昂高等師範學院博士後趙峰、焦雨鈴研究組博士後杜斐、裡昂高等師範學院博士Hadrien Oliveri、寧波大學博士周呂文和裡昂高等師範學院博士Olivier Ali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焦雨鈴和裡昂高等師範學院教授Jan Traas為通訊作者。本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歐洲研究委員會先進項目等的資助。

微管介導的細胞壁各向異性調控葉片扁平化形態建成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Current Biology|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
    多年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了眾多能夠影響植物器官形態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怎樣介導器官三維形態的變化(又稱塑形)尚有待解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雨鈴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
  • 科學家揭示微管介導的細胞壁各向異性調控葉片扁平化形態建成
    Current Biology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組發現調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責編 | 逸雲扁平化是葉片等植物器官最為常見的形狀之一。另一種常見的器官形狀是輻射對稱,如根、莖。不同的器官形狀如何產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類黃酮是植物界廣泛存在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組織著色、吸引昆蟲傳粉、抵禦紫外線傷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研究發現Hippo通路成員MOB1調控茉莉酸及植物發育的機制
    Hippo信號通路在調控動物細胞分裂、器官大小和腫瘤發生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當前動物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植物中相關研究還比較少。MOB1是該通路的核心成員,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高度保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相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由於存在著剛性的細胞壁,細胞的定向生長對於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建成至關重要。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陳浩東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黑暗環境中,抑制光形態建成的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 (PIFs) 能直接結合到重力信號正調控因子LAZY4基因的啟動子上並激活其表達,使植物的胚軸在暗中能維持很好的負向重力性,利於其向上生長突破土壤;見光後,PIFs蛋白迅速降解,LAZY4表達量下降,胚軸的負向重力性變差。
  • 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被山東農大科研人員揭示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 (STM) 和CLAVATA3 (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STM)和CLAVATA3(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關鍵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節幹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仍不十分清楚。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衰老表觀遺傳學調控新機制
    葉片衰老受到嚴苛的調控過程,是葉片發育的最後階段。葉片衰老時,葉綠素、核酸、脂類、蛋白質及其它高分子物質會被分解成營養物質,並會重新分配到生長旺盛的器官或貯存器官中。伴隨著葉片年齡的增長,大量葉片衰老相關基因會被誘導表達。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因此,光調控的頂端彎鉤和子葉的發育對植物存活意義重大。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番茄表皮毛調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實驗植物學雜誌》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了番茄表皮毛畸形基因Hairless-2 (Hl-2),揭示了該基因控制番茄多細胞表皮毛形態形成的分子機理,為多細胞表皮毛形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茉莉酸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30   今日/總瀏覽:2/4188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生長的過程中,莖或根的彎曲生長均依賴於生長素的不對稱分布。有趣的是,當植物的生長偏離豎直方向感受到重力刺激後,莖與根中的生長素都在下側有更多積累,然而莖會逆重力向上生長,根卻向重力向下生長。因此,向性生長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存在特異性,它們最終決定植物的器官向哪個方向彎曲生長,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很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固著生長並通過協調生長發育過程和抗性反應從而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脅迫與損傷。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副研究員趙維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團隊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文章"Deacety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