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美索不達米亞是古代希臘人對「兩河流域」的稱謂。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大部分土地位於現在的伊拉克,小部分地區在敘利亞和土耳其境內(並不包括現伊朗地區)。可是,兩河流域卻處於乾旱地帶,夏天溫度達到50度,冬季平均降水不足,這裡經會遭受旱災和土地鹽鹼化兩個主要災害。在4-6月由於山脈融雪,河流也會泛濫,由於沒有湖泊的調節,農業需要依靠人工灌溉。
美索不達米亞的農作物主要是耐鹽鹼的大麥、小麥和椰棗等。
美索不達米亞地圖
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文中的含義為"河間之地"。幼發拉底河,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伯拉大河,長2700公裡,流域面積444,000平方公裡,是西亞地區最大、最長的河流。幼發拉底河起源於土耳其高原地區,在土耳其中部,數條支流加入,構成幼發拉底河上遊區域。在土耳其東南部,哈布爾河加入,成為幼發拉底河最重要的支流。幼發拉底河在土耳其境內長度僅為全長的30%,但其流量的94%來自土耳其山區。在今敘利亞哈拉布(阿勒頗)東北120公裡處,幼發拉底河進入今敘利亞境內。在進入今伊拉克境內時,幼發拉底河幾乎與底格裡斯河平行,兩河之間最寬距離不超過160公裡。幼發拉底河流域年流量28億立方米,在四、五月間流量最大。幼發拉底河自古以來就是中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因其水流平緩,早期居民就很早就在幼發拉底河上航行,它還是重要的界河。西亞地區第二大河流底格裡斯河發源於亞美尼亞高原,總長約1840公裡。主要支流為大小扎布河、底亞拉河等。起源於今土耳其境內的大扎布河和起源於伊朗高原的小扎布河是底格裡斯河的發源地,在上遊地區,底亞拉河加入,它起源於伊朗高原。在中遊和下遊,陸續有5條以上支流匯入底格裡斯河。今天的底格裡斯河上遊流經亞美尼亞和亞述地區,在下遊與幼發拉底河匯合組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長190公裡,在古代,阿拉伯河並不存在,基本在今兩河匯合處,兩河已經分別流入波斯灣。
古代兩河流域氣候不似今天一樣乾燥,氣候為大陸性亞熱帶半乾旱類型,北部和東北部山區為地中海型氣候,季節只有冬夏兩季,雨季從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區從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最高氣溫16度,最低氣溫2度,有時有霜凍。夏季炎熱乾燥,白天最高氣溫可達49度,夜晚最低氣溫也僅為26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54毫米,但60%的地區降水量低於100毫米,而東北部山區則為1200毫米。古代的波斯灣海平面高於現代,氣候也較現代更加溼潤,年降水量推測在200—400毫米之間。
兩河流經地區地形各異,上遊主要是山脈和高原,中遊以丘陵和草原為主,下遊為衝積平原,在波斯灣入海前形成大片沼澤。在兩河流域地區東部和東北部是伊朗高原和扎格羅斯山脈,西北部是陶魯斯山脈,西部經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與地中海相連,南部為敘利亞沙漠和阿拉伯沙漠,東南部為波斯灣。這樣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兩河流域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中上遊,農業生產以畜牧業和天然農業為主;而在下遊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園林業和漁業是重要的輔助生產部門。此外,幼發拉底河河水平緩,不利於大型船隻航行,灌溉為主要功能,但小型船隻可以通行,特別是古代兩河流域人用蘆葦和瀝青製造的平底船至今仍是幼發拉底河航運的主要工具。
就是在如此並不優越的土地條件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被創造出來,這裡成為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同時也是古希臘、古羅馬西方文明的搖籃。
底格裡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古代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臘人把兩河流域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美索不達米亞又分兩個部分,南邊叫巴比倫尼亞,北邊叫亞述。就今天來說,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裡。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屬於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這裡是兩河的衝積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定期泛濫,時漲時落,只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穫。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大麥酒是人們最喜歡喝的飲料,椰棗是人們的主食之一。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農人曆書》以一個老農民教育兒子的氣寫的。這位老農民對兒子不厭其煩的講述應該如何務農,要注意的各種事情。比如,怎樣節省灌溉用水、不要讓牲畜踐踏田地、驅趕食谷的飛鳥、及時收割等等。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會製做陶器了。他們製做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麗奪目,有的還塗有層。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象酒杯、油缸、爐子、燈盞等幾乎全是陶製。最有趣的是,人死後用的棺槨也用陶土燒制,形狀象個有蓋的長方形大箱。
古代兩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粘土。壘牆、蓋房、鋪路,都使用粘土摻上切碎麥的大秸製作的土磚。古代兩河流域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粘土修建的。
古代兩河地區的金屬製造工藝達到了相當純熟的水平。我國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約在同一時期,兩河流域有重約2噸的青銅鑄像,手工業行業很多,象制磚、織麻、刻石、珠寶、皮革、木業等等。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他們很早就有了文字,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雖然這種文字始終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類早期文字中,它是發展得比較完備的一種。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氣。比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想吃肉就沒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來,兒子是父親的靠山,兒媳是公公的剋星」。有的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
兩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特別引起後人的興趣。人們發現,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的淵源在古代兩河流域。如有一首敘述神創造世界故事的詩歌與《聖經》的創世故事十分相象,都說神在第六天創造了人,第七天休息。《聖經》中講蛇引誘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兩河流域的神話也講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誘而犯罪。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詩,詩中塑造了一個蔑視神意、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並表達了人們希望獲知生死秘密的願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兩河流域科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蘇美爾人已經知道10進位制和60進位制,後者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應用得更為廣泛。我們今天度量時間用小時、分、秒,以及把一圓周分為360度,都是繼承了兩河流域古人的成果。他們的面積單位、重量單位也多是60進位。古希臘、羅馬都採用了這裡的一些重量單位,歐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18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曆法知識直接影響了歐洲的天文學。蘇美爾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曆陽曆之間的差別。到公元前7世紀,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其順序是:
星期日(太陽神)
星期一(月神)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
星期六(土星神)
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周7天仍以這7星命名。不過,當時的曆法仍是粗糙而不甚準確的。
此外,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對藥物、植物、動物、地理等等也有豐富的知識。
早在5000多年前,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創造這樣發達的文明,真是令人神往。歐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文化。然而,當古希臘人還沒有邁進文明時代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延續了約2000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就是在兩河流域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這一時期的文化有烏魯克文化與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一方面,這一時期各蘇美爾城邦都已經存在,蘇美爾人的文字也已經存在,但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很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的,比如考古發現的不充分,或者文明剛剛起步之時,本身尚未進行系統的歷史記載等。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的文獻主要是經濟或者行政方面的文書,尚無法勾勒出當時完整的歷史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以運河和界石分割。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
蘇美爾這個名字並不是蘇美爾人自己的稱呼,而是其它人給他們的名字,最早使用這個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蘇美爾人稱自己為"黑頭的人"(sag-gi-ga),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這個詞有可能是這個名稱的一個地方方言的變異。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早王朝時期
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遊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於考古發現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
基什被認為曾經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城邦,因為後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並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不過現在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並不足以說明基什曾經稱霸,自稱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就是基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後來一些比較強大的城邦是烏魯克,烏爾,溫馬,以及拉格什等。
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知道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約一百五十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以及相關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為蘇美爾各城邦中,今天的人們了解的唯一比較完整的城邦。
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徵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一的趨勢。後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並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徵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這期間的拉格什稱為拉格什第一王朝。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259~公元前2235年)消滅拉格什的王朝,佔領烏魯克,並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
但是閃族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打敗了盧加爾扎克西,俘虜了他,而蘇美爾人城邦的歷史也就就此結束了。
早亞述時期(約前2500年--前1500年)
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亞述形成了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國家,開始了早亞述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又稱阿淑爾城邦時期。
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裡特人,後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強盛時,亞述受它統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
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佔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自稱"天下之王"。亞述於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在位時最強大,在馬裡發掘的文書中記載其曾攻佔馬裡,其子也擔任了該城的統治者,小亞細亞東部也曾被亞述徵服,沙姆希·阿達德一世襲用阿卡德國王的稱號,然沙姆希·阿達德一世死後,亞述衰落,亞述先後淪為古巴比倫王國和米坦尼王國(也稱米底王國)之藩屬。直至公元前15世紀末葉,才又強大起來,進入中亞述時期。
兩河流域bai是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du,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舊稱美索不達zhi米dao亞,是古亞述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發祥地。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Μεσοποταμία)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意為「(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這兩條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生和發展的古文明稱為兩河文明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它大體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時間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
由於這兩條河流每年出現氾濫,所以下遊土壤肥沃,富含有機物和礦物質,水源和土壤提供種植糧食的必需品,成為孕育文明的基礎,但同時該地氣候乾旱缺水,所以當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運用灌溉技術,灌溉為當地帶來大規模的人力協作和農業豐產。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美索不達米亞於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眾多城市及周圍的農業社會。
來源:譚老師地理工作室